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绍振教授认为:文本的阅读方法与观念是紧密联系的,阅读与欣赏要从研究矛盾入手,要运用联系的观点。还原方法的核心是将文本中表现的事物恢复到本来的样子,来揭示事物的矛盾,在研究矛盾的基础上,用联系的观点解读文本。他举了几个经典文本解读的例子。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批判反思的能力”。首先,欣赏是阅读主体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要删繁就简,直击要处。其次,欣赏是阅读主体对文本的审美,是能动的内在审美需求、审美倾向的自主活动和价值取向。学生走入了文本,就会有自己的感悟,尤其是在比较阅读中,学生对古诗的欣赏、感悟会更深入。  相似文献   

3.
教学创意: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对美文的肢解性欣赏,避免鸡零狗碎式的东剁西砍,需要对这篇经典散文的“美的要素”进行解构,然后建构重组,形成阅读欣赏的活动方案,即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分析。引领学生逐步走进文本深处。  相似文献   

4.
许多文本分析之所以无效,原因在于,空谈分析,实际上根本没有进人分析这一层次。分析的对象是文本的矛盾。而许多无效分析,恰恰停留在文本和外部对象的统一性上。如认为《荷塘月色》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惟妙惟肖地反映了美好的“景色”。这从哲学上说,是机械反映论。就是那些注意到文本和外部对象的矛盾的分析文章,  相似文献   

5.
散文既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阵地,又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而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时,尝试引导学生沉入语言,细读文本的关键点,欣赏散文的线索美;还原情感,细读文本的矛盾点,体悟散文的含蓄美;涵泳语境,细读文本的技巧点,领略散文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6.
阅读过程即读者和作者基于文本的交流过程,是根据文本构建意义的过程。“叙事角度”是当代西方叙事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叙事学“既关心文本解读又关心文本的实际效果”。叙事视角分析能有效地提高对作品理解和提高审美鉴赏力,它为阅读文本指明了一个新的理解角度。将叙事角度分析运用于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文本表现手法所孕育的意义,有效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会大大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学会批判的阅读。  相似文献   

7.
在大学英语课堂采用文本欣赏式教学方法能够改变英语教学中重语言技能训练、忽略语言与文化思想的关系.本文首先阐述了进行文本欣赏教学教师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框架,包括教师的篇章知识、文学欣赏和文论知识、中西方文化对比以及批判思维能力.在构建文本欣赏教学步骤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案例着重探讨如何进行文本欣赏式教学.  相似文献   

8.
范小青的《女同志》是一部关于女性职场生涯的小说。作者通过主人公万丽的成长轨迹既呈现了政治原生态场域中的真实故事,也表达了对女性政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女性观念。笔者认为,范小青的这个女性观是颇为矛盾复杂的,一方面她欣赏女性的独立和才干;另一方面她又将男性安排在引导者与扶持者的位置上。这种在文本中呈现出的书写矛盾大概也正是范小青身为女同志才能感受到的性别困惑和生存困惑。  相似文献   

9.
言说者是文学活动中读者阅读文本时所领悟到的、现身在文本中的说话人角色。在文学欣赏中,对言说者的领会不仅对文本的欣赏有帮助,而且只有领会到言说者的存在,才能达到文学欣赏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诗歌欣赏,历来令读者关注和头痛。如何在读者和诗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诗意的心灵之桥,这需要诗歌学者们的睿智和勇气。李怡主编的《中国现代诗歌欣赏》的出版就体现了这一点,它使我们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关怀,其欣赏视角的新颖,理论形态的完善丰富和技术途径的严谨清晰,为中国现代新诗的欣赏提供了一份独特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经典文本。  相似文献   

11.
温梅 《职业技术教育》2001,22(28):59-60
要培养学生欣赏阅读能力,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文学欣赏知识,而且更要培养学生相关的心智技能。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设计了“小说欣赏阅读的心智操作模式”,具体操作如下。第一阶段:原型定向第一步,捕捉动感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非功利”阅读,以求自然地静观文本,实现对文本心理的“接近”,这种动感是处于一种朦胧游移不定的状态,是对文本猜测、尝试与确证的过程。学生谈感受与疑问,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空间,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第二步,粗解情意要求学生从整体感知文本,…  相似文献   

12.
碎片化与意识形态批评——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对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枇评理论,认为后现代文化的碎片化、不可分析性与詹姆逊对后现代文本的深度挖掘形成矛盾,后现代文化中距离的消失与詹姆逊的“认知测绘”理论形成矛盾;詹姆逊文化批评是后现代知识分子在当代语境中对意识形态的想象性把握,对社会矛盾的虚幻解决,这又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形成矛盾。企图在文本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之间、在后现代的碎片与总体性的意识形态之间进行调和,使詹姆逊的文化批评处于理论的建构与自我解构之中。  相似文献   

13.
雅俗文学之间一直有一个中间地带,并通过这一中间地带实现其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多种矛盾运动的结果。这些矛盾运动大体表现为3种形式:接受者之间文人群体与大众群体的矛盾运动,作家与文本间的矛盾运动,文本与读者间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4.
在阅读教学中,我从挖掘文本的美育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认真推敲、欣赏、琢磨、领会有关字、词、句、段,透过语言表象感受美。  相似文献   

15.
北师大版语文(7-9年级)教材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即力图通过单元组合,提供一种解读作品的方法。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在于文本的微观分析。分析的目标在于揭示矛盾,否则就只能在表面平面地滑行。有了矛盾,就有了分析的前提。我们的单元组合,就是要提供寻找矛盾的方法,也就是寻求差异的方法:一个是从历史纵向比,这就是经典文本的多样性原则;一个是从横向的同类作品中寻求差异,这就是现成的可比性原则。  相似文献   

16.
文本作者常常通过对事物矛盾之处的描述,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整合文本中矛盾处,并注重激化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认知矛盾,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学会具体地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并获得思想认识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走进文本,领略自然美;理解文本,体验社会美;拓展文本,欣赏艺术美;利用习作,创造表现美。通过美育教育,让学生走进文本,领略自然美;理解文本,体验社会美;拓展文本,欣赏艺术美;利用习作,创造表现美;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胡定坤 《学语文》2011,(6):72-73
随着“文本细读”被引人到课程语境中。“文本细读”从一个文艺批评的概念转化为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在运用过程中的矛盾问题开始显现。有人提出了“文本细读异形化”的担忧.综观现实教学状况.出现了随意肢解文本的完整性.否认文本确定性的倾向。或是在追求语言分析的科学化道路中,单纯为了分析文本而进入文本。陷入了一个局限于文本的极端。从文本的封闭中解放出来,又要警惕陷入过度解读的陷阱。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是一种可以让学生深入文本中去品味和拓宽阅读深度与范围的教学方法。对阅读本身是一种优化,对语文教学是一种教学辅助。在实践教学,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通过细读的方法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拓宽知识范围,增强对文本的分析与归纳能力。阅读中的文本细读,是语文阅读学习中的一种技能,同时也是构建阅读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不仅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还要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去认真感受文本所赋予的语言魅力。细读能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内在价值,让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深度,提高学生自主分析与归纳能力。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以学习和欣赏的心态去对文章进行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相似文献   

20.
傅宝青 《广西教育》2010,(16):33-34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能力不仅是对阅读文本主题内容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还包括对阅读文本表现形式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