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期以来 ,中国近代现代史讲到武昌起义时 ,认为革命党人举枪逼一贯仇视革命的黎元洪就任湖北军政府都督是一个错误。此为立宪派旧官僚陆续投机革命 ,掌握地方政权开了先例 ,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 ,依当时形势而言 ,这并不是错误 ,而是一种高超的策略。理由是 :(1)武昌起义爆发后 ,很短时间内除步兵、炮兵、骑兵参加起义外 ,水兵、工人、学生、市民也踊跃加入起义队伍 ,使革命军总兵力达万人以上。此时 ,孙中山远在美国 ,黄兴在香港 ,宋教仁在上海 ,而具体策划起义的孙武、蒋翊武、刘复基或被俘牺牲 ,或受…  相似文献   

2.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教材第82页叙述;“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任都督。”其下的小字又写道:“旧军官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立宪党人汤化龙作了民政部长。”那么湖北军政府是否就是旧官僚和立宪党人掌握了实权呢?湖北军政府的性质到底是什么?笔查阅了武昌起义的有关资料,从以下几方面可以说明湖北军政府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府。  相似文献   

3.
施元凯 《历史学习》2001,(12):11-11
辛亥革命爆发后,黎元洪就任湖北军政府都督,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中的相关解释有些简略,只提及革命党人错误地认为,军政府首脑应由社会上有“资望”的人出任,才能号召群众。对于这种解释好多学生并不理解,觉得革命党人也太幼稚了,怎会轻而易举地将政权交给一个这样的人。我觉得应该讲清楚这件事的真正原因,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4.
近日读得邓可吾、王先胜同志合撰《试论蒋翊武与孙武分裂的性质》一文(载《湖南教育学院院刊》一九八三年第一期),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孙武、蒋翊武的两位武昌首义的重要领导人,无疑会受到一些教益和启发。但因为作者没有把孙武在武昌首义前后的显著变化作必要的区别和具体考察,因而在一些史料的取舍和运用上,乃至在对孙武、蒋翎武二人各自的评价上,似有失之偏颇之处。兹试举数例,以资说明。不当之处,尚希邓、王二同志及读者们批评指点。  相似文献   

5.
在2006年湖北省优质课评比中,我参赛的课目是“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的第三章第三节“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在最初的教案里,我并没有把“黎元洪被逼当湖北军政府都督”定为难点,而是打算按教科书的结论来讲,即这是当时革命党人“错误”地认为军政府的首脑应由社会上有资望的人担任,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性的表现。但是,在试讲之后,我对教案做出了修订。  相似文献   

6.
1917年夏,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北洋军阀内部的权力之争,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之间矛盾激化,形成“府院之争”,导致张勋复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那么“府院之争”是怎样演变的呢?美国与日本在其中又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呢?府院之争的发生,虽然是当时各派政治力量的分化、组合的结果,但就个人来说,是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权力斗争的结果;就集团利益来说,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之间的争权夺利。其实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权力冲突由来已久。早在袁世凯时期,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就已构恶了。当时黎元洪是中华…  相似文献   

7.
清末因皖系军阀头目段祺瑞与总统黎元洪之间矛盾,致使府院之争日益尖锐化.为一已之地位,段不惜以国家为赌注,支持张勋复辟,促成了近代史上一次反动事件.  相似文献   

8.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写道: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由于起义与革命党主要领导人失去联系,“一贯仇视革命,在新军中多次破坏革命党人活动”的旧军官黎元洪,在起义士兵的逼迫下,就任湖北军政府都督。可以想像,这样一个素与革命无缘、异常反动,又是被迫就任都督的人,肯定会对革命带来许多消极的后果。但从当进的形势看,黎元洪就任就督,客观上也起了一些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历史的发展总是在偶然中蕴含必然,在必然中包含偶然。辛亥革命正是这样一种包含偶然的必然性存在。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辛亥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1911年,清政府出售铁路建设的权利,中国民众起义,四川各地爆发保路运动。10月10日晚上,在武昌起义中,第一个起义的是“新军”第八团,继而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攻占汉阳和汉口。在叛军占领武汉三个城市之后,湖北成立了军事政权,黎元洪被推举为总督,国名改为中华民国。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武昌起义”,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2011,(Z4):25
此孙武非彼孙武,但也与军事有关。孙武(1879~1939),原名葆仁,原本是很"传统"的一个中国名字。由于他坚定反清,就把表字改为"尧卿"(谐音"摇清"),号梦飞、遥仙(孙文是逸仙)。孙武是武汉人,据说他的祖父曾为太平天国战将。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具有特别强烈的反清精神。他18岁时考入湖北武备学堂,得遇革命同学吴禄贞。他们每每激谈天下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相似文献   

11.
黎元洪是武昌起义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在武昌期间,他逐步完成了由一个封建旧军官向革命党人的转变。起义前,一方面,黎元洪的身份和个人利益决定了他的态度是要反对革命;另一方面由于他接受过新思想,对革命有种自然的同情。起义中,黎元洪对革命毫无信心,他害怕革命一旦失败,自己将会成为罪魁祸首,因此他拒不担当都督一职。而武昌起义以后,鉴于形势向着革命的方向好转,黎元洪对革命的信心增强,决心投身革命,向革命党人转变。  相似文献   

12.
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入主北京政府后,北洋派控制下的中央政权明显衰落。究其原因除段皖系本身实力较弱外,与黎元洪、冯国璋等不合作,统治集团内部一再发生争端也大有关系。  相似文献   

13.
北洋时期的"府院"之争,是指以总统黎元洪为代表的总统府与段祺瑞为代表的国务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根源在于体制设计时的先天缺陷:总统、总理、国会的职责、权限不明晰。而段祺瑞、黎元洪由于资历、气度、性格、处世的原因,加之各自身边智囊特别是徐树铮、孙洪伊的推波助澜,使府院之争更加激烈。而最终以徐、孙二人的双双去职而告一段落。建立民国时设计的三权分立原则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4.
湖北水泥厂被启新洋灰公司兼并,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北洋官僚周学熙利用政治权力机构打击民营企业,实现启新洋灰公司独家垄断水泥行业的典型事例。该事件前后长达四、五年,对内涉及到清末湖北、直隶、吉林三地多位总督,民国袁世凯、黎元洪两位总统,以及财政、工商两部;对外涉及到Ft本三菱公司和中外合办的保商银行等。文章在梳理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力图揭示这一事件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5.
韩师民国年间治校时间最长的李育藩校长,在接长不久即遇抗战全面爆发。从1936年底至1939年5月这两年多的时间,李育藩不断加强军事动员与训练,积极准备迁校,又重视学生诉求,强势解决争地纠纷,以及在沦陷前夕将学校西迁到安全地区,保存了韩师的教育血脉,使之在抗战烽火中,仍然能不断发展,成为广东东部最重要的学校。  相似文献   

16.
《民国总统自叙丛书》选取了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四人的“自说自话”,本文为此书总序.  相似文献   

17.
军政分府在清末民初地方建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根据不同派别在建立军政分府中的作用,可以将其划分为以资产阶级下层激进派为主导推动,以资产阶级中上层温和派为中坚发起,以地方军政官员为首的保守派改组三种类型。分府的组织机构和职权表现出与军政府极为相似、二级机构名称多种多样、军政长官高度集权、军事地位更加突出等特点。基于此,它和军政府的定位出现了隶属于省级军政府、其他分府、湖北军政府以及与省军政府并立等四种关系。其中,前三种关系体现的主要是服从、互助,为辛亥革命深入发展彼此应援;第四种体现的是独立自主倾向,甚至暗含了些许矛盾斗争。所以说,军政分府的"分"字体现得更多的是革命道义和基于传统的统辖心理、统辖关系,而不是制度规范上的主动认可。1912年8月底,各地军政分府遵令取消,地方政权转型初步完成。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局势的发展,湘黔铁路潭新段拆毁,新化以西停建,从而很大程度上依靠地理屏障阻挡了日军侵犯湘西。一大批党政军机关、工业和学校迁入,湘西与四川、桂林一起成为抗战时期军政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因战而兴的短暂繁荣没能得到长足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铁路交通支持。1972年湘黔铁路建成通车,又一次带动湘西社会大变迁。一大批工业随之迁移或投建到湘黔铁路带来的交通便利之处,湘西经济文化中心亦转移到被誉为“火车拖来的城市”——怀化。形成铁路与社会经济发展“共赢”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江西及周边省份纷纷成为战区,战事规模巨大且十分密集。大量的伤残军人从其他战区转移至江西,成为当时江西省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抗战八年间,江西省政府采取种种措施,解决荣军问题,在荣军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多次获得中央嘉奖,对稳定抗战大局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江西荣军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