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有一次给学生上文学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大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得数。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  相似文献   

2.
我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闻一多先生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出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  相似文献   

3.
2+5=?     
闻一多先生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说到这里,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国画由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马,  相似文献   

4.
正一位特级教师说过这样的话:教3+2=5的教师是合格教师,教3+2=?的教师是好教师,而用3+2=6来教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只要有认知,就会有错误,"错误"伴随学生学习的始终.追求滴水不漏、对答如流、难容错误的传统课堂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利用好学生的"错误"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节,我设计了一道题,给出3个条  相似文献   

5.
周晴 《湖南教育》2003,(23):48-48
荷兰数学家费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教师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模式来完成一堂课,学生学起来感觉乏味,更谈不上有兴趣,掌握知识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改变这一局面,教师可以对每一章节的知识背景进行揭示,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探索,拓展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例如在“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许多问题来逐步达到猜想出公式的目的。提问:同学们是否还记得(a+b)2=?(a+b)3=?学生回答:(a+b)2=a2+2ab+b2,(a+b)3=a3+3a2b+3ab2+b3。再问:有谁能得出(a+b)100=?学生讨论热烈,这时教师可…  相似文献   

6.
一、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把静态和枯燥的数学材料通过文字、动画、图像、声音及色彩等多功能显示,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认知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一年级的小朋友1+1=?和2-1=?时,对于加、减法的含义,他们并不清楚。在教学中我事先在课件里设计有两位小同学,一位拿着一个红气球,另一位拿着一个黄气球。再通过画面显示:拿黄气球的同学走过去把自己的黄气球给拿红气球的同学,表示把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然后教师指出,这就是1+1=2的道理。同样,教学2-1=?时,也通过画面的显示:一位同学把自己的两个气球分一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低年级有一道数学题:7+8-9=?这是一道加减混合运算题,学生很快算出答案为6。可是,当把运算顺序改为7-9+8?时,大家竟怔在那里,老半天才有一两个学生小心翼翼地问道:“答案是不是6?”  相似文献   

8.
算法多样化     
最近,妈妈总喜欢出些难题让我做,这不,又出了一道: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没办法,我只好拿了题认真思考起来。我先一步一步计算下去,可是感觉太麻烦。我就想起了老师教我的"配对求和法"。  相似文献   

9.
王玉芹 《职教论坛》2003,(18):35-35
一、在概念、定理教学中注意培养反方向的思考学生对定义、定理或数学公式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对于定理、公式成立的条件常感以模糊,教学中在正面阐明概念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反过来思考,或列举反例(错误之中往往蕴含有逆向思维),根据概念判断是非,区别异同点,逐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讲授一元二次函数的概念时,可问学生这样的问题:y=x2+x+2(x∈R)与y=x2+x+2(x>0)那个是一元二次函数?从定义域方面考虑,显然前者是后者非。y=(m-1)x2+(m-1)x+6当m=?时为一元二次函数,当m=?时为一元一次函数,这样学生对一元二次函数的定义就理…  相似文献   

10.
美国创造教育基金会主席帕内斯教授在给他的学生讲学时,曾经列出过一道简单的口算题。然而,这道只有加法运算的题目,却有70%的人发生了运算错误。你是否有兴趣来试一试?试题:1000+40+1000+30+1000+20+1000+10=?如果你的得数是5000,那么你一定是计算错了,这道题目的正确得数应当是4100。  相似文献   

11.
幽默二则     
老师问小明:“1+1=?”小明想了半天说:“不知道。”老师让他问家长。 小明回到家,问正在打麻将的妈妈:“妈妈,1+1=?”妈.妈只顾打麻将,高兴地一拍桌子喊:“和了”。他又去问正\在看报的爸爸:“爸爸,1+1=?”爸爸没听见,把报纸上的字j念了出来:“克林顿”。他又跑到正在谈恋爱的姐姐跟前y问:“姐姐,1+1=?”姐姐也没听见,对男友说:“亲爱的,咱7们走吧。,' 第二天,老师问小明:“1+1=?”小明说:“和了。”老师生气地问:“这是谁告诉你的?”小明回答:“克林顿。”老师气极了,打了小明一下,对小明说:“走,跟我到办公室。”小明又说:“亲爱的,咱们走…  相似文献   

12.
教师出示1/2+0.1=?让学生探究,学生得出两种方法: A:把小数化成分数解答:1/2+0.1=1/2+1/10=6/10=3/5 B:把分数化成小数解答:1/2+0.1=0.5+0.1=0.6 在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时,学生的意见发生了分歧。赞成B的同学认为无需通分,计算方便;赞成A的同学认为尽管烦了点,却能避免有  相似文献   

13.
名人轶事     
算术题与文学题闻一多先生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喝酒学拳     
小时候,我很幼稚,因为一个奇怪的想法而引出了笑柄。有一天,我独自在家,没事可做,很无聊。看书吧,一会儿就乏味了;玩吧,一个人又玩得不开心。咦,不如看会儿电视吧!“嘿嘿,我出拳,接招!”电视中正放着少林寺的武师在和手下切磋武艺!一会儿他又“咕噜咕噜”地喝起了酒,之后便晕晕乎乎地打起了醉拳。“真厉害,实在是太威风了!”我大声夸起了醉拳武师!我想:咦,他一喝酒就能打出威力惊人的醉拳,不如我也来学学这醉拳吧。说不定就能行侠仗义成为大侠客啦,受大家拥戴,到时候说不定还有人来拜我为师咧!“不错不错,不如去试试看!嘻。”我喃喃自语。我…  相似文献   

15.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闻一多先生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艺术领域里却可以有更多的想像。他拿出了一幅题为《万马驰骋》的国画让学生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的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  相似文献   

16.
正这一天我讲的是乘法分配律,当讲完例题时,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做书中的简便运算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25×12=?学生埋头练习,我巡视大部分学生的练习情况,完成后我拿其中两位同学做的给大家看。25×12 25×12=25×(10+2)=25×(4+8)=25×10+25×2=25×4+25×8=250+50=100+200=300=300我说:这两位同学算对了,两种算法都可以,你们是这样算的吗?是的请举手。学生们说:是!(学生纷纷举手自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1.了解发明创造可以采取加加减减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发明的浓厚兴趣。同时让他们领悟到"快乐做加法,痛苦做减法"的人生真谛。2.知道写好一项活动可以采取加入自己心里活动,减去重复琐碎情节的方法,使文章更具体、生动。教学过程:一、数学中的加减法——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节作文课。先看老师在屏幕上出示的题目。师:25+35=?得数是多少?  相似文献   

18.
在连续几年的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掐手指计算"从来没有离开过学生的计算活动,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老师的视线。比如在计算2+7=?时,有的学生先掰2个手指,再掰7个手指,从而得到2+7=9。随着学习的深入,这部分"掐手指"的学生发现,跟其他的小朋友比起来实在太慢了,于是他们通过不断地实践,反复地琢磨,探索到了从2开始,  相似文献   

19.
思维体操     
<正>1.算式猜汉字旧+旭=?吾-吕=?圭×9=?百合÷10=?炎×5.5=?止=x-呛x=?木:白=x x=?2.补汉字变成语在空白处补上合适的汉字,使格子里出现若干个成语,这些成语可横可纵,可左起,也可右起,可上起,也可下起,部分汉字可用两次。你能填正确吗?  相似文献   

20.
给一年级学生做一道类似4 6=?6 8=?的算术题,他们都能很快地算出得数。但是当他们遇到像下图中的问题:“这里的三盒蜡笔中有两盒是小明的,那么最多有几支?最少有几支?”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反思这一现象,在解决问题时,我们的学生并不缺少必要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技能,缺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