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霞 《青年记者》2006,(10):53-53
记者在向采访对象作采访时,不仅仅是向对方收集材料。访问的过程,同时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流过程,采访中双方的气氛融洽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采访质量,因此记者就要懂得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并设法满足一些采访对象的正当的心理要求,创造能“推心置腹”交谈的融洽氛围,以双方感情上的交流,促进双方信息的交流,使采访取得成功。寻找共同熟悉的人或事,以及相似性,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在大多数采访场合中,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应建立起“自己人效应”的心理效应关系。记者与采访对象谈话中,应努力寻找共同语言,共同感兴趣…  相似文献   

2.
问话,在采访中是重要的一环。一般规律,在问话中语言文明,内容得体,对方感到顺耳、顺心,双方很快就会进入角色。否则,就会令对方反感,你的采访在刚刚“启航”时便有可能“翻船”。  相似文献   

3.
试析记者采访中的心理势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凡 《当代传播》2000,(5):57-59
当记者去采访一位长辈时,无论对方多么平易近人,记者一到长辈身边就会身不由己地产生出一种晚辈的恭顺心理;即使记者不愿意这样,意识到这样会影响客观的采访,但在长辈采访对象身边,这种微妙心理仍难以消除。当记者采访一位上级领导人时,尽管对方说话随和轻松,记者无形中总能感到对方“不严而威”,心理上总会有点压抑感,采访常常显得很拘谨。当记者去采访某个名人时,也常常会为他们所吸引、所左右,失去自己的判断力,或者会出现一种莫名的紧张情绪,往往在整个谈话中都不能放松下来……美国出版的新闻书《采访技巧》中曾引用一个…  相似文献   

4.
南行 《青年记者》2003,(10):56-56
老练的记者能很容易地回忆起职业生涯中第一次和最艰难的一次采访,因为他们往往感觉他们被采访对象欺骗、操纵或误导了。一些被采访者社会阅历丰富,他们常常利用自己对谈话的操纵能力来达到把记者当作工具的目的。那么对于记者来说,该如何识破这个策略并反击呢? ●当被采访者把你问的问题拿来反问你的时候,比如问你:“你是怎么想的?”或者“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可以回答,“我确信我们的读者对您的观点更感兴趣。”  相似文献   

5.
如果你连采访对象都约不到,或者见到采访对象,但无法让对方开口,或者对方虽然开口了,但回答给你的问题并不是你想要的答案……那么,就意味着你的采访失败,创造性的找新闻就无从谈起。因此,何谓“采访对象”?就是要求记者像“处对象”(谈恋爱)那样去采访沟通。  相似文献   

6.
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为从事新闻报道而进行的收集新闻素材的专业工作,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同时也是记者与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心理交流的过程。影响新闻采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情感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因为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情感不仅构成了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交流的环境和氛围,而且还是双方思想、心灵碰撞的必要桥梁和润滑剂。  相似文献   

7.
苏伟  李明文 《当代传播》2007,(3):105-106
新闻采访是记者同采访对象的双向性互动活动.记者重视采访中的互动性可以使双方进入最佳采访状态,提高采访效果.本文从言语互动、角色互动、心理互动、情感互动4个方面,分析新闻采访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8.
《青年记者》2008,(13):49-51
做好“对话”,关键在于采访对象的性格、内心想法要跃然纸上,要让他们说真话,要让读者有兴趣看下去。如果你的位置站得跟对方不平等,你就很容易被对方左右,或者你会遭到对方的心理排斥。时刻记住,你是个记者,客观是你的追求,所以,“对话”一定要有新闻感。  相似文献   

9.
试谈情感因素在采访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一种频繁而深入的人际交往活动,是记者与采访对象进行心理交流的过程。在面对面的访问过程中,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情感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访问的成败。记者只有在采访中巧妙地运用情感因素,才能促使访问成功,甚至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新闻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进行心理交流的过程。在面对面的访问过程中,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情感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访问的成败。记者是否善于运用情感因素,直接影响着谈话采访的效果和质量。如何营造有利于采访的情感呢?笔者认为采访中宜采用以下几种调控情感的方法。化生为熟人们往往对熟悉的人或事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记者为了采取最佳的采访效果,应该积极引导采访对象在熟悉的环境和领域接受采访。  相似文献   

11.
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情感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是记者与采访对象进行心理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影响新闻采访的因素很多,其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而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情感交流,则会对采访质量的优劣产生直接影响。根据理论与实践,笔者从情感的界定、情感在新闻采访中的积极意义、合理运用情感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提问的艺术     
洪燕 《新闻前哨》2003,(1):23-23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形:有时,记者盯住一位被采访者,反复问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搞得双方都很尴尬;有时,记者拐弯抹角问来问去,始终不能得到自认为满意的回答,失望之余还责怪被访者头脑不灵活、不能理解采访意图;有时,记者把采访意图说出来后,干脆告诉被访者:“你必须这样说,你就这样说”......新闻同行们往往自嘲这样的采访是“诱供”和“逼供”。这当然不会是愉快的采访,更不是成功的采访。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细想起来还是记者被自己的采访意图缚住了手脚,形成一个思维定势。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13.
已经故去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曾成功地采访了许多世界知名人物,她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善于恰如其分地运用情感因素,即采访伊始,便引起被采访者的谈话兴趣,使整个采访过程顺利进行,从而获得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下面是法拉奇在上世纪80年代初对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采访开头:  相似文献   

14.
记者在与被采访者的交往中。本来所有提问都是由记者率先发出的,但有时“主动权”却掌握在被采访者手里。这正是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常常遇到的尴尬。记者是社会大众与信息海洋之间的中介者和传播者,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上自国家元首,下到平民百姓。记者所面对的公众并非是“千人一面”,你和这个人交谈,对方会觉得“知心的话,万言不赘”,但和另一个人谈同样的话可能“话不投机半句多”了。拒绝采访,是记者经常会遇到的难  相似文献   

15.
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对被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和判断正确与否,对采访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记者对被采访对象的心理应作如下的分析和判断:1、采访前,先要研究对方的经历、工种、年龄、习惯等,大致估量对方的性格、脾气属于哪一类。这往往可能成为谈话的一个重要突破手段,可使对方一开始就对你表示亲近与初步信任,甘当小学生,和采访对象交朋友。谢觉哉老人曾告诫记者:“不论采访  相似文献   

16.
在人物采访中运用情感引导是记者提高自身采访能力的体现,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两者之间进行交流需要进行情感引导。其在进行人物采访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决定采访过程的质量。在人物采访中融入情感,可以缓解采访过程中的紧张气氛,有助于让记者轻松采访,使采访对象积极配合记者采访,使两者建立友好的关系,做到与采访对象相互动,了解情感引导在人物采访中的价值[1]。  相似文献   

17.
记者职业在百姓眼中,既神秘又威严,因此在百姓心中对记者充满了敬畏。当记者下到基层进行采访时,常常受到的是较高层次的礼遇。然而,也有记者在采访中,被冷落,被拒绝,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包括记者本人在与被采访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交往失误。采访是记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作为交流中的主动方,记者要能够驾驭采访活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记者与被采访对象都是第一次打交道。在采访前,双方的人际交往关系处于零接触状态,为得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记者必须要与被采访对象由开始的彼此无关,到逐渐引起对方的关注,直至产生情感…  相似文献   

18.
采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没有采访就没有现代新闻事业,没有采访也就没有记者工作。谈话是新闻采访中的主要形式,谈话的目的是为了采集新闻事实,要求记者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新闻所需要的事实材料。在我们整个新闻采访活动中,谈话采访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要想成功地接近采访对象,需要谈话,接近采访对象后,要得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也需要谈话。  相似文献   

19.
蒋剑翔 《军事记者》2012,(10):63-63
有个年轻记者抱怨:出去采访,拿出采访证,别人不信;递上名片,别人还是不很信任。这个年轻记者为此感到烦恼、困惑。采访对象不信任,采访自然很难深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依笔者之见,首先得有个正确认识。人家不信任你,你不能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说人家傲气、不配合,得多从自身找原因:我有名气吗?我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吗?我所在媒体的知名度高吗?若都是“NO”,你就不要怪人家了。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隐性采 访借舆论监督之风大 行其道。隐性采访是 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 实身份、或公开记者 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 访意图,以更好地接 近被采访者,获取第 一手资料的一种特殊 的新闻采访形式。这 种以某种特殊身份从 事收集新闻,取得被 采访者的信任与之合 作,让对方毫无顾忌 地提供新闻事实的非 常做法,是因为舆论 监督要“揭短”、“亮 丑”,自然是被监察对 象不愿意、不高兴的 事。他们会千方百计 对付你,阻挠你,甚至 出现限制记者行动自 由,抢砸摄像机,殴打 记者等恶劣行径,这 就给舆论监督的第一 步──前期采访,获 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