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有一个共性,就是充分发挥国家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适时立法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英国、美国、日本等国的立法经验,对我国制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以新乡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例,分析、探讨了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以及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法和途径,试图从具体走向一般,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合理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文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对农村职业教育在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的相关对策:转变办学观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专项培训、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等。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合理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受教育水平较低、转移就业缺乏稳定性和有序性等困境。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有效转移的重要渠道。要顺利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因此,提出以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对策,实现职业教育和劳动转移的双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乡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新乡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状况和特点。对新乡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的调查显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隐性失业较为明显,转移的去向以本省为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质、羊群效应.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大动力是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6.
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最佳途径。准确把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是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的基础。在对准安市部分县区的农村劳动力现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以及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的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新乡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例,分析、探讨了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以及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法和途径.试图从具体走向一般,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国家极为关注的问题,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等。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诸多国际环境的变化,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式、结构、流向、流量、流速、返乡,直接影响工农、城乡关系,影响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影响到社会和谐安定的大局。秦皇岛在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洪流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进行秦秦皇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湘南地区的衡阳、郴州和永州三市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基数较大,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文章介绍了湘南地区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了影响湘南地区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因素,提出了促进湘南地区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核心。通过对托达罗模型的分析,结合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问题,指出托达罗模型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最后得出结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是我国当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正确出路。  相似文献   

11.
论述昌黎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深入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因境的原因,提出有效的转移途径: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建立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机制、努力搞好向外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等。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城镇化的实现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城镇化的现状、速度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迫切需要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在城镇化进程中,需要结合我国城镇化的特点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不断创新城乡发展模式,寻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更大领域和空间,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快速转移。  相似文献   

13.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趋缓,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必须从战略层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讨,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拓宽转移渠道,形成一个协调有效的转移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关系到全局改革的跨世纪难题。农村劳动力有能人型、适应型和剩余转移型。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实质上是低素质的种植业上的劳动力的剩余,其转移途径主要有五:挖潜发展农林牧副渔等业,推动剩余劳动力的现实转移;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促进剩余劳动力的深度转移;发展乡镇企业,拓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第三产业,培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增长点;开展劳务输出,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转移的根本出路有赖于建立劳动力市场:发展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制定促进劳动力市场形成的政策法规;科教兴农,优化劳动力的供求结构;计划生育,调控农村劳动力的供求总量  相似文献   

15.
呼伦贝尔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障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加快农民增收及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具体研究呼伦贝尔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将对加快本地区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及解决“三农、三牧”问题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教育的相关关系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而教育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很大,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教育的相关关系,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依据年龄进行分类 ,确定实施转移的范围 ;建议政府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案 ,既立足当前 ,又考虑长远 ,有目标、分阶段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提高农民受教育层次 ,是彻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实现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内容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市民化.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及转移机制出发,利用效用函数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决策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措施,即增强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实现多渠道多层次转移;优化政策制度,保障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转变和稳定人力资本的流向;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转移劳动力素质与信息渠道建设.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分析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出了科学预想。他们认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两种模式:一是城市工业迁往乡村而实现乡村工业化与非农化;二是农村经济中自发形成的乡村工业化与非农化。实现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很好途径,允许人口的自由迁移与全面流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在当代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和"本地"乡村工业化和非农化同时进行。今后,还需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发展农业科技的同时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增加农村教育培训等等,进一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20.
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民的职业素质,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有效地转移,而且有助于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教育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以城乡社区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培训模式,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与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