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传统戏曲的种类繁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古老剧种———秦腔,在其悠久绵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作为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深受西北地区人民群众的喜爱。如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秦腔艺术的保护与发展面临很多困难。为了使其走出低谷,焕发生机,秦腔艺术的改革和创新已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最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世界文化历史上绵延不绝、最亮的星辰,大力弘扬、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文化发展中的主要工作之一。花儿艺术是基于民族的、国家的、传统的中国文化之一,是推动民族文化繁荣、记载民族文化历史的重要方式之一。和政作为花儿艺术的发源地和传承基地,担负着保护、发扬、传承的责任。对花儿艺术进和政县中小学校园活动进行多方面研究,就如何保护花儿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这几年,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宏观的文化遗产概念和遗产保护的有关规则,我是外行。对于这些方面的认识,我主要是通过直观感受获得的。  相似文献   

4.
5.
论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于2003年启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抢救与保护工程,2004年中国政府签字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近年正以强劲势头实施这一宏伟文化工程。本文就这一工程中的文化生态建设,按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项目的生存状况,分别阐述了相关文化生态的保护、修复和重建问题,提示人们应将文化生态建设置于保护工程的重要位置,着力实现“活水养活鱼”的科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孕育了沧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遗产保护中存在传承危机、文化缺失、资源开发瓶颈等诸多问题.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提出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化保护,以产业化、民间化、博物馆化方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积极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遗产保护工作等策略.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施方式.在全面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资兴瑶族民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瑶族民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意识也逐渐加强,尤其侧重于对那些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更好的保护、继承和发展资兴瑶族民歌这一文化遗产来进行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自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以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进入快车道。在由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所建构的非遗代表性名录四级保护体系中,非遗项目得到了有组织的申报、保护和传承。在二十多年的非遗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对保护和传承的主体的认识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的变化,在经历了传承人保护、项目保护、非遗生态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后,非遗保护的主体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外部的形态,而进入了文化基因的保护阶段。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论述了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绣活”生产性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保护的策略:追寻文化渊源,提高文化自觉,实现精神性生产保护;强化宣传力度,打响营销之战,确立品牌形象;建立“民间绣活”多级平台,提升生产性保护层级,积极申报世界级遗产;提炼“民间绣活”优质基因,与时俱进地进行生产性传承;建立多元投资融资体系,提供坚实的经费保障;借助地方高校资源优势,培养“民间绣活”传承人;加强横向联合,打造湖北“民间绣活”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12.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兴未艾。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要肯定政府及知识界的巨大作用,还要充分认识到民间社会生存的自然秩序,发挥民间百姓的主体性作用,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良好的民间基础,为此,笔者提出民间“基层社区”保护、民间“文化空间保护”、“民间社会保护”三个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诸多特征,决定了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效地保护了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另一方面,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民众文化自觉意识的缺失。如何在当今的社会中,培养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意识,已经成为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群体性、综合性、依赖特殊文化时空和“标志性文化”等典型特征。对于特别强调活态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开发利用是保护的目的和手段。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中必须坚持“政、企、民”三位一体的开发主体,对该类遗产实施“人、物、生态”立体开发。在此基础上,应创建“政、企、民”三方合资合作、“学术、商业、生活”三位一体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反省当前旅游开发中的几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论述了在旅游开发中,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境进行整体性保护,要从文化持有者的视角出发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当今民俗学的学科追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是相通的,民俗学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了许多具体工作;检视民俗学的发展,我们发现民俗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当前的保护工作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通过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去,民俗学一方面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抓住机遇的民俗学有许多可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相对性,并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了讨论与分析:1.从历史的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对性;2.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是相对的;3.遗产价值的相对性及保护意义的相对性;4.因人财物及技术限制保护只能是相对的。根据这些讨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对性特点,提出如下保护思路与原则:1.保护与传承是一个无止境的事业;2.应该尊重和倡导自然自发的保护与传承;3.保护政策"宜粗不宜细,宜宽不宜窄";4.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兼顾;5.遗产保护需要政府行为与民间自觉兼顾;6.原真性保护与非原真性保护兼顾。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工作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界定、保护主体的职能划分与保护的几个层次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目标界定的四个基本点,提出了具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职能区分及实现良性互动的方式,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梳理为三个层次,指出保护的最高层次是培育传统文化生存发展的土壤,合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9.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辨析并界定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探讨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论述了我国作为一个文化遗产大国在保护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实现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文化对经济贡献的软实力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可。同时,非物质文化也在亦步亦趋地向前发展,但因其本身传承方式的局限性和囿于传统的发展惯性,以及各种外在消极因素的存在,其传播发展力不从心的状况日渐凸显。不可否认。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全球网络传播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造成了巨大冲击,从而导致许多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丧失。但是,我们更要高瞻远瞩,积极研究网络传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领域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