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考考卷中,实验题是高考过程中最容易引起学生心理变化的题型.从2008年江苏物理高考采用新的高考模式以来,江苏省高考实验题一直设置为两道题,第10题(8分)、第11题(10分).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实验题除了分值固定外,还有很多相对固定的特点.现将分析结果与大家一起分享,望能对2012年高考创新实验复习起到一定的作用.一、2008~2011年高考第10题特点分析纵观2008~2011年江苏高考第10题,从该题的  相似文献   

2.
先从2010年高考海南物理试题第5题说起.如图1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一楔形物块a,其斜面上有一小物体b,b与平行于斜面的细绳的一端相连,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斜面上,a与b之间光滑,a和b以共同速度在地面轨道的光滑段向左运动,当它们刚运行至轨道的粗糙段时(). A.绳的张力减小,b对a的正压力减小 B.绳的张力增加,斜面对b的支持力增加 C.绳的张力减小,地面对a的支持力增加 D.绳的张力增加,地面对a的支持力减小  相似文献   

3.
连接体的临界问题,在近几年各省份高考中频繁出现,如2011年江苏卷第9题、新课标卷第21题、山东卷第24题等,此类题型研究对象多,运动情况又具有多种可能,其中2011年江苏卷第9题以轻绸带为"媒"构建连接体,情境创设新颖,将这类题型的考查发挥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4.
理想模型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而实际的物体一般都具有多种属性,例如固体具有一定的质量、形状、体积和内部结构.但是,当我们从某种角度对某一物体进行研究时,有许多对研究问题没有直接关系的属性和作用却可以忽略不计,如,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点电荷、轻绳、轻杆、轻滑轮等模型.2011年江苏高考物理卷中的第9题(题略)和2012年的第14题(题略)均涉及到了“质量不计”的物体.很多学生甚至部分老师都不知从何研究起.究其原因是对题设中的“质量不计”的条件不够理解.现从2012年江苏高考题说起,谈谈处理“质量不计”类问题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物理学中,为了深入研究问题,必须建立许多物理模型,将问题简化、明晰,如质点、点电荷、刚体、理想气体等。在物理习题中常出现轻绳、轻杆、轻弹簧等轻质物体的模型,即忽略这些物体的质量,认定它们的质量为零。但在很多情况下,还必须以这些物体为研究对象,才能解决问题。请看下面两个例证。【例1】(2011年江苏高考题)如图1所示,倾角为α的等腰三角形斜面固定在水平面上,一足够长的轻质绸带跨过斜面的顶端铺放在斜面的两侧,绸带与斜面间  相似文献   

6.
从课本中一道例题出发,开展研究性学习,得到关于椭圆的命题1,用命题1简捷解决2011年江苏高考解析几何18题第(3)问的推广.进一步探索命题1的反向问题,得到命题2,用命题1、命题2来解决2010年江苏高考18题的第(3)问的推广.从而揭示课本题与高考题、高考题与高考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例1(2011年福建高考第18题)如图,一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跨过滑轮后,两端分别悬挂质量为m1和m2的物体A和B.若滑轮有一定大小,质量为m且分布均匀,滑轮转动时与绳之间无相对滑动,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设细绳对A和B的拉力大小分别为T和  相似文献   

8.
新版高中《物理》(试验修订本·必修 ,人教社物理室编 )第一册第 138面第 (4)题笔者认为是一道错题或者说是一道不完善的题 .原题为 :“质量 m=3kg的物块 ,受到与斜面平行向上的拉力 F =10 N,沿光滑斜面向上移动的距离 s=2 m,斜面的倾角 θ=30°,求各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以及各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该题的错误在于 :题目未明确说明物体的初始状态 .如果最初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在拉力 F =10 N的作用下无法使其沿光滑斜面向上运动 .因为沿斜面方向上物体受两个力作用 ,一个是拉力 F,一个是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 mgsinθ,且 F 相似文献   

9.
三角形木板、楔形木块等斜面体上面放置小滑块,是一类简单的连结体问题,分斜面体固定与可动两种情况.这类问题考查的知识因素是(1)受力分析(2)物体平衡(3)牛顿定律等为主,考查的思维能力要求是,熟练运用隔离法、整体法解题.这类问题联系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很强,应试时稍有疏忽就会出错,因此高考中经常编拟这方面题。  相似文献   

10.
徐展 《中学物理》2012,(12):52-53
贵刊2012年第1期《寻找问题的突破口提高分析综合能力——详解2011年江苏高考物理卷第9题》一文注中给出了此题详细的分析,令人信服.这里,笔者从教师讲解、学生应试、出题者选项设置三个角度深入讨论该题.  相似文献   

11.
陈锐 《物理教学探讨》2006,24(22):22-24
题在光滑斜面的底端静置一个物体,从某时刻开始有一个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沿斜面向上滑去。经过一段时间突然撤去这个力,又经过相等的时间物体又返回到斜面的底端,且具有120J的动能,则:(1)恒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为多少?(2)撤去恒力F时,物体具有动能为多少?此题是下面两道高考题的变形题。高考题1(1995年上海高考题第5题)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先对物体施一水平向右的恒力F1,经ts后撤去F1,立即再对它施一水平向左的恒力F2,又经ts后物体回到原出发点,在这一过程中,F1、F2分别对物体作的功W1、W2的关系是A.W1=W2B.W2=2…  相似文献   

12.
一、超重和失重现象定义的科学性问题教材第93面和94面分别写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如此说来,将一个所受重力为 G 的物体,放在一个倾角为α的固定斜面上静止不动,或沿斜面下滑时,该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F=Gcos α相似文献   

13.
2006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中第24题及2003年高考理综全国卷(新课程)第34题均涉及传送带问题。这类问题中物体动静交织,能很好地考查学  相似文献   

14.
冯建跃 《物理教师》2012,(12):63-64
江苏高考物理卷,每年都会给中学物理教学增加不少新鲜的教学内容.比如,2011年的"某种加速器"(第15题)、2010年的"磁聚焦"(第9题)、2009年的φ-x图像(第8题)等等,今年也不例外,"拉格朗日点"(第8题)、"辐向磁场的发电机"(第13题),还有"平移器"(第15题)等,都  相似文献   

15.
张艳 《考试周刊》2015,(9):46-47
<正>函数中有一类常见的题型——比较大小,下面结合2014年江苏高考数学第19题总结这类题的常见解法,探究这类题的解题规律.引例-x:(2014年江苏第19题)已知函数x f(x)=e+e,其中e是自然对数的底数.(1)证明:f(x)是R上的偶函数;-x(2)若关于x的不等式mf(x)≤e+m-1在(0,+∞)上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3)已知正数a满足  相似文献   

16.
李智 《吉林教育》2005,(12):22-22
新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必修,人教社物理室编)第一册第120面第(4)题我认为是一道错题或者说是一道不完善的题。原题为:“质量m=3kg的物块,受到与斜面平行向上的拉力F=10N,沿光滑斜面向上移动的距离s=2m,斜面的倾角θ=300,求各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以及各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该题的错误在于:题目未明确说明物体的初始状态。如果最初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在拉力F=10N的作用下无法使其沿光滑斜面向上运动。因为沿斜面方向上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个是拉力F,一个是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mgsinθ,且F相似文献   

17.
2012年全国高考安徽理综卷第17题就是对去年安徽理综试题第14题的变形形式,是对去年高考题的一个延伸和拓展,下面对这两个题目作分析,总结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例1(2011年全国高考安徽理综第14题)一质量为m的物块恰好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现对物  相似文献   

18.
2011年江苏高考物理卷第12题B(选修模块3-4)第(1)题,讨论了同时的相对性.原题如图1所示,沿平直铁路线有间距相等的三座铁塔A、B和C.假想有一列车沿AC方向以接近光速行驶,当铁塔B发出一个闪光,列车上的观测者测得A、C两铁塔被照亮的顺序是  相似文献   

19.
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是高考的热点问题,比如在2011年各省市的高考中,广东卷第11题,全国大纲卷I第9题,天津卷第4题和江苏卷第14题等都是对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考查.而这部分知识却是学  相似文献   

20.
2005年高考理综(浙江卷)第24题如下:如图1,质量为m1的物体A经二轻弹簧与下方地面上的质量为m2的物体相连,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A、B都处于静止状态.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轻滑轮,一端连物体A,另一端连一轻挂钩.开始时各段绳都处于伸直状态,A上方的一段绳沿竖直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