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鞠玉翠  张文新 《中学教育》2003,(8):14-16,31
一、欺负行为及其危害欺负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对力量相对弱小的一方进行的攻击 ,也就是说 ,欺负是一种特殊的攻击 ,它与一般攻击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欺负者与受欺负者之间力量的不均衡性。这里的不均衡包括客观存在的欺负者体力或社会关系的优势 ,也包括其主观上的优势感 ,因而通常表现为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以强凌弱。通常情况下 ,欺负还有比较稳定的特点。挪威、英国、日本等国以及我国的已有研究表明 ,约 1 0 %—2 5%的中小学生卷入欺负 /受欺负问题。欺负问题在中小学生中经常发生 ,对学生身心造成严重危害。挪威学者奥维尤斯等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2.
欺负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较弱的一方重复进行的攻击。实际上,欺负的本质还在于行为的主观动机与意图和行为双方力量的客观对比。幼儿的欺负行为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向他人或物品的身体或言语上的攻击、作弄他人,以发怒、争吵、打架作为解决冲突的手段,侵害或漠视他人的权利,往往是体力或人际关系上占相对优势者对较弱者有意进行并造成对方生理或心理痛苦的攻击。幼儿的欺负行为不仅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更会对幼儿自身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具有这种行为的幼儿对外界环境持拒绝的态度,同伴关系差,爱惹事生非,不易…  相似文献   

3.
欺负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较弱的一方重复进行的攻击。实际上,欺负的本质还在于行为的主观动机与意图和行为双方力量的客观对比。幼儿的欺负行为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向他人或物品的身怵或言语上的攻击、作弄他人,以发怒、争吵、打架作为解决冲突的手段,侵害或漠视他人的权利,往往是体力或人际关系上占相对优势对较弱有意进行并造成对方生理或心理痛苦的攻击。幼儿的欺负行为不仅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更会对幼儿自身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具有这种行为的幼儿对外界环境持拒绝的态度,同伴关系差,爱惹事生非,不易受周围人的欢迎,各方面的发展受到限制,更有甚在长大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结构性行为取样的方法,对4个年龄段的儿童在校欺负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学龄前儿童欺负行为的发生频率要高于学龄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欺负者、受欺负者及旁观者人数均有显著差异;欺负者中男生明显多于女生,受欺负者中女生明显多于男生,旁观者中各角色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欺负行为中,5岁之前以攻击欺负为主,5岁之后以被动欺负为主;5岁之前儿童主要是身体欺负,5岁以后以言语欺负为主,7岁以后关系欺负行为增多.  相似文献   

5.
国内欺负研究直接借鉴了西方"bullying"的内涵界定、理论假说以及测评工具,却并未考证汉语语境中欺负现象的本质内涵、界定性特征,以及与"bullying"存在的异同。通过梳理考证欺负现象在汉语文化中的产生、演变过程及其表现方式,结果发现:1.欺负现象早在2600年前开始由"侮"字来表达,此后逐渐被"欺"字所取代。2.欺负现象的内涵高度稳定,它是一种强者故意伤害弱者的行为,且通常会给弱者带来痛苦。3.欺负的界定性特征有三:故意性、力量不均衡性、伤害性,其中力量不均衡性是其区别于一般攻击的核心特征。研究表明,欺负现象有别于西方的"bullying"现象,且词源学研究应该是心理学领域开拓新研究主题的首要工作。  相似文献   

6.
城市流动儿童的学校欺负与学校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58名流动儿童为被试对象,采用儿童欺负问卷和在校行为子量表施测,探索城市流动儿童的学校欺负与学校适应及其关系。结果发现:卷入受欺负和欺负的流动儿童比例相对较高;男生欺负他人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而受欺负比例低于女生;不同性质学校的流动儿童受欺负和欺负他人的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学校适应的性别和学校性质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主效应均达到了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水平;不同欺负类型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差异显著,具体体现在常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上;受欺负、欺负他人程度与学校适应及其五个维度之间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241名3~6年级受欺负儿童,发现学龄儿童的受欺负对象、受欺负后的求助行为及心理、同伴关系与同伴地位均存在性别差异:男生主要受一个男生欺负,女生主要受几个男生欺负;受欺负男生向教师及朋友求助的比例低于受欺负女生,也更少体验到求助成功的积极体验;受欺负男生的同伴接纳程度低于受欺负女生,其同伴拒绝程度高于受欺负女生;受欺负男生的受欢迎比例低于受欺负女生,其被拒绝的比例高于受欺负女生。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8.
一、什么是欺负行为欺负行为一般是指有意造成被欺负者身体或心理伤害的行为。欺负行为属于攻击性行为,通常表现为推打、谩骂、勒索钱物、取外号以及社会排斥等。欺负行为可分为直接欺负和间接欺负。前者包括直接的身体欺负,如拳打脚踢;直接的语言欺负,如辱骂和起外号等。后者包括诸如背后说人坏话和群体排斥等。欺负行为既有个人所为,也有群体参与。二、欺负行为的危害欺负行为是儿童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攻击性行为。研究表明,欺负行为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导致经常受到欺负的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逃学…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欺负行为以及女生欺负行为具体研究结果入手,讨论了女生欺负行为的特点和具体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职业学生欺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者采用职业学生欺负行为问卷对700名职业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职业院校学生中存在欺负和被欺负现象,且与性别、年级、校园环境等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海南省海口市三所中学的31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欺负行为已进入初中校园,女生网络欺负与受欺负的比例均高于男生,初二学生网络欺负与受欺负的比例最高;网络聊天、手机短信与电话是初中生网络欺负与受欺负最常见的三种方式;网站与网络聊天欺负行为对初中生的伤害性最大,且相较于传统欺负行为的伤害性更大;禁止初中生校内使用手机与网络并不能有效减少网络欺负行为的发生。基于研究发现,文章提出了减少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校园欺负问题是一个在校园中存在较为普遍的现象,欺负行为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会导致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会导致自杀.应结合实践对受欺负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正视校园受欺负现象,与受欺负者共情;开展自信心训练,增强个人力量;进行社会技能训练,提高人际适应能力等.以减轻对受欺负者的心理伤害,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3.
网络欺负是在电子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欺负形式,具有目的性、反复性和力量不平衡性的特征,其给青少年带来的危害已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同时年龄、性别等个体因素,亲子关系、父母调节等家庭因素以及暴力环境、社会支持、文化等社会环境都会对网络欺负产生影响.基于已有的研究,本文分别从研究的方法、对象及内容三方面展望了网络欺负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受欺负儿童的人格特征及其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欺负儿童是指那些经常或频繁地遭受他人欺负的儿童,是欺负行为(bullying)中的受害者。如欺负行为一样,儿童受欺负的发生也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国内外的研究表明,10—20%的中小学生经常受到直接或间接欺负。无论是何种欺负形式,都可能使儿童产生焦虑、孤独、抑郁、退缩、自尊降低、学习成绩下降、逃学等一系列的心理及适应问题,使其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伤害。因此,近年来,研究的焦点逐渐突破了攻击者一方的局限,受欺负儿童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以受欺负儿童为对象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帮助儿童减少自身受欺负的可能性,而…  相似文献   

15.
欺负行为作为一种攻击行为一直受到学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但人们关注的大多是欺负行为给欺负者与受欺负者带来的身心伤害,对欺负事件中的旁观者群体研究还不足.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旁观者的分类、旁观者的行为理论、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来对欺负中的旁观者行为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以期为后续研究及实践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教学是职业院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新时期如何提高职业院校女生体育兴趣进行解读,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希望为提高职业院校女生的体育兴趣提供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高相凯 《文教资料》2008,(11):105-106
欺负行为在中小学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良行为,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均产生不良影响.通过对学生欺负行为的特点、危害和原因的分析,可以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对欺负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8.
董颖红 《中学教育》2020,17(1):19-25
目的探讨青少年的线下受欺负与线上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愤怒沉思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学版)、愤怒沉思量表和网络欺负量表对405名中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性别、学历和独生子女对线下受欺负、线上欺负行为和愤怒沉思水平存在一定的影响;线下受欺负、线上欺负行为与愤怒沉思两两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线下受欺负对线上欺负行为的直接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β=0. 29,95%CI=[0. 20,0. 38]),线下受欺负通过愤怒沉思中的报复想法维度间接影响线上欺负行为(β=0. 67,95%CI=[0. 45,0. 89])。结论那些在线下受到欺负的中学生更容易进行愤怒沉思,产生报复想法,而在线上对他人进行欺负。  相似文献   

19.
为加强对高职院校女生在恋爱方面的教育与引导,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内蒙古东部三所职业院校的1 200名女生为研究对象,对她们的恋爱特点和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职业院校女生的恋爱观和性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加强对她们的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20.
校园欺凌现象及其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10个省市对5846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到"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的学生占到6.1%,"偶尔被欺负"的占到32.5%,男生较之女生更容易受到同学的欺负。2006年,有关部门对西部某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