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给人的印象是英雄的文本、革命的文本、无性的文本,所以作为文学一翼的女性文学始终没有被另提别论,以至有人认为“十七年”不存在女性意义上的文学,戒除对“女性文学”作过于狭隘的理解,充分考虑“十七年”女性文学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语境,我们方可发现,“十七年”女性文学一定程度上仍然在对社会生活和女性生活的文学表现中,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与此同时,也应正视它所内蕴的女性主体意识明显缺失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种种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使中国现代作家笔下出现大量的叛逆女性形象。文章从作家文本比较、归纳出叛逆女性形象类型模式,并对男女作家视角下的叛逆女性形象作研究分析,试图探讨其差异性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3.
女性哥特式批评以哥特式文本中的性政治为批评对象,批判了男权话语与权利体系下对女性形象的扭曲、对女性地位的边缘化及对女性的压迫与埋没,从而瓦解了哥特式中的符号意义。从女性哥特式批评的视角解读金庸武侠文本中女性奇侠的宿命,可以发现“江湖”是男性侠客的江湖,女性侠客们始终无法走出菲勒斯中心的巨大阴影,女侠们被边缘化、被贬至为一个“他者”的地位,甚至难逃被封禁的命运。女性奇侠的宿命背后昭示的是性政治及话语与权利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斯托夫人批判了奴隶主阶级对美国南方黑人奴隶愈演愈烈的残酷压迫,但借助阿尔都塞的症状阅读策略进行分析,这部小说中同样反映了斯托夫人作为白人作家的局限性。虽然斯托夫人控诉了奴隶主的残暴和奴隶制的惨无人道,但是对种族优劣之症状和非洲天性之症状加以论证,便可读出文本隐在的“总问题”,即斯托夫人潜在的殖民意识。  相似文献   

5.
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有关汤姆人生悲剧的整体叙事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死亡事件展开的。斯托夫人采用死亡预设、死亡追叙、死亡干预、死亡补叙等手法成功完成了小说文本围绕汤姆的主体叙事。死亡不仅仅是斯托夫人用以控诉蓄奴制罪恶的文本主题,更是其用以构建小说主体叙事的重要策略和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从杜拉斯的边缘身份和文本里的边缘角色出发论述其创作的边缘色彩--杜拉斯从边缘中来,她早期的童年/东方生活让她对主流文化有着本能的排斥,对人生的边缘体验和文化身份的边缘性直接导致了"边缘思想",这使得杜拉斯自觉主动地在她的文本世界中关注具有边缘人身份的女性及其他的弱势群体;于是她的文学视角与立场便自然地与女性文学的立场趋于一致,自觉地呈现出了一个边缘对中心、亚文化对文化的对抗姿态.  相似文献   

7.
从女性意识来关注女性,是女性主义理论进入中国后文学创作及批评的一大亮点,尤其是彰显了女性以往被遮蔽的一面,如性欲,最大限度地消解了以往文本中母性神圣的部分,这必然导致女性体验的不完整。而《千万别让她说话》从女性独有的"堕胎"和"为人母"的纠结为出发点,展现女性意识中不为人知的伤痛与无奈,从另外一个层面来了解女性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8.
五四: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现代性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启蒙运动中,男性启蒙者由于社会性别身份的历史传承带来的男权意识,使其在女性启蒙课题上无法避免的存在着对女性性别压迫根源问题态度上的游离和规避,女性主体意识的苏醒只是五四启蒙者的现代性想象.由于西方女权主义兴起所不可少的社会背景的缺乏,女性主体意识并没有在五四启蒙生成的第一代女性书写群体冰心,庐隐,凌叔华等的文本中出现,她们的文本局限于对五四男性启蒙话语的回应与附和,自觉地让度出文本的叙事主体的位置.启蒙话语下的女性言说只是他者的叙事,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仍是“空白之页”。  相似文献   

9.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文坛的一位著名作家.她的创作实绩有力地丰富和推动了英国女性文学传统的发展.论文从创作视角、两性关系、生存价值、文本实验等四个方面入手,论述了多丽丝·莱辛对英国女性文学所做出的不懈探索和贡献.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关注女性身体,更注重女性精神世界的成长,她在书写女性故事的同时,没有忘记对女性心灵镜城做更深层次的透视和剖析。《我爱比尔》作为90年代女性文学的重要文本,显示了王安忆强大的女性话语力量,展现了女性在社会边缘既反叛又依附的挣扎,文本从身体这一角度和策略抵达了人性的真实。  相似文献   

11.
父权的解构:H·H 理查森短篇小说的女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澳籍女作家亨利·汉德尔·理查森因长篇小说一举成名,但其创作的短篇小说却被批评家贬为具有女性狭隘性,被严肃文学拒之门外.但是在女性政治、经济地位日益提高、女性文学极大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理查森的短篇小说.事实上,她是通过自己独具特色的短篇小说向世人宣告,女性作家也可以拥有自己独立的审美意识,女性文学也有它的自在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查森的短篇小说是具有历史进步性的,是文学领域里反映女性话语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2.
陈染的作品主题在于表现“女性的特殊存在”,表现女性所独有的心理体验,因而其笔触自然走向女性的内心世界.她的笔下的女性形象在现实世界给予女性的偏见、压抑及束缚中表现出内心世界的抗争,而这种抗争是如此苍白、困惑,甚至表现出心理畸形的特征,因而她们的意识是“残缺”的,生活方式也是“残缺”的。  相似文献   

13.
焦春艳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5):122-123,131
托尼·莫里森是迄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经验,深入到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讲述她们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之下的身心重创,以至于丧失了作为人的主体性。通过《最蓝的眼睛》《秀拉》和《宠儿》三部作品,作者描述了黑人女性主体从丧失、觉醒反抗到最终建构的艰辛过程。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笔下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有“女扮男装”的人物形象,她们改装目的有“防御”和“进攻”两种:防御男人对她们贞操的破坏;攻入男性把守的社会建功立业。“女扮男装”后她们有的能自觉按照男人的行为标准去做,以进一步契合男人身份,而有的只是套上了男性的服装,做的还是原来的那个“她”。在她们不同的目的后面掩藏着共同的男权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体现了他对女性的体悟、思考和关注,同时形成了他对现代女性应然状态的成熟看法.做女人既要自我本色又要虚饰脸面。  相似文献   

16.
明末才女邢慈静在书法、绘画、刺绣、诗文方面都有结集,成就显著,但在有生之年其作品没能流播,特别是诗歌几乎无人问津。其诗歌受冷落的社会因素在于明末才女的贵族化,自身因素是她的诗歌体裁、内容难于和当时繁荣的文坛接轨。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南渡为界,对李清照的前后期作品进行鉴赏,从而感悟李清照词前后风格的变化,以期更好地欣赏这位女词人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南渡为界,对李清照的前后期作品进行鉴赏,从而感悟李清照词前后风格的变化,以期更好地欣赏这位女词人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华裔小说家汤亭亭在她第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女勇士》的开篇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无名女子”的故事,这一形象一直被评论界看作是“弱女子”的典型悲剧形象,与后来的“花木兰”以及“我”形成对比。运用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分析其在文本及华裔所面对的现实世界中所产生的镜像作用,使我们从这面“无名女子”之镜中看到华裔真正形象,从而完成华裔身份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20.
刘康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9):125-126
在宋代词坛上,出现了不少才华横溢的女词人,北宋初期的魏夫人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在魏夫人的笔下,塑造了许多多愁善感感情细腻的思妇形象。试从艺术手法以及艺术特色上对魏夫人词中的思妇形象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