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记者怎样抓住有影响的报道?我认为,这样的报道必须有牵动广大读者的新闻事实。牵动广大读者的新闻事实,不一定都是象“为天安门事件平反”那样的重大事件。翻开这几年入选的全国好新闻,便可发现,其中百分之八、九十的新闻事实具体,新闻价值具有普遍意义,因此能在广大读者中“行销”。从这个意义上说,更接近实际的地方记者,捕捉牵动广大读者的报道的机遇,在一定程度上要比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更多一些。但是,接近实际这个地理优势,要变成采写优势,还须付出极大的主观努力,我自己努力的途径,就是学好“三级跳”。  相似文献   

2.
一位著名的记者在谈到新闻工作时说:“你要有作为吗?靠8个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我在做地方记者的实践中,也深深感到,按照编辑部的指示和报道计划,有准备、有目的地到一个地方去采访新闻,这固然重要,但是,这并不是新闻采访的全部。新闻记者应当时刻都要有个新闻观念。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也无论在干着什么,都要十分注意观察周围的各种人和事,研究和分析遇到的各样问题和现象.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报道线索,扩大报道面,而且常  相似文献   

3.
中央新闻机构对驻地方记者提出的要求是:“立足当地,面向全国”,进行新闻报道。中央台也一直要求我们驻疆记者要“立足新疆,面向全国”。这些要求无疑都是正确的。驻疆记者,踏着新疆的大地,呼吸着新疆的空气,生活在新疆人民之中,当然要立足新疆。从新疆发生的各种事实中选择适宜报道的事实。我长期在新疆当地方记者,对“立足新疆,面向全国”的理解,就是新疆发生的新闻事实地方特点越显明,事实所含有的全国意义也越大,其报道价值也越高。一言以蔽之,就是事实要特,意义要大。所谓了解事实,就要着重了解这种事实;所谓选择事实,就要选择这种事实;所谓报道事实,就要报道这种事实。记者的立场、观点、方法大都要体现在了解、选择、报道事实之中。因为立场、观点不同,在了解事  相似文献   

4.
关于新闻报道,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新闻界都有一个共同的传统说法: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需要客观,不能掺入报人的主观意见。对于这一点,报人们都无异议。但同时,新闻界也自始至终有一个意见分歧的问题:判别什么是新闻的标准。有句名言叫“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中外有许多记者、新闻工作者也就此写过不少文章,甚至书与专著。可见,虽然不能编造新闻事实(这是第一准则),但是,各位记者却都有选择新闻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实其实只是一个“载体”。记者之所以选择这件事实而不选另一件写成报  相似文献   

5.
地方记者首先要搞好本地的报道,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仅此还不够,还应追求更高的目标:把当地有价值的新闻挖掘出来,使之转化为影响范围更广的新闻。一、树立新闻意识地方记者受区域和地位等条件制约,在选材、立意、提炼主题等方面从一事一地考虑多,从大局、整体考虑少,特别是缺乏那种跨度大、挖掘深角度新和从全国高度来权衡新闻事实价值的意识。但是地方记者却有大新闻单位记者所缺少的优势。地方记者经常在一线采访,更贴近基层,地方上刚冒出来的新事物往往是地方记者或通讯员最先发现其新闻价值,因而这些报道往往最先见于地方报台。但值得注…  相似文献   

6.
西方新闻界宣扬客观原则,强调新闻报道是记者对事实的“客观”叙述.记者只是把已经发生的事实记录下来.告诉人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是谁干的:记者不应在新闻中“掺进自己的意见”,不应作“个人评论”。在西方新闻界一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记者的舌头是缩在后面的”。然而,随着新闻传播的“全球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西方主流媒体所高扬的所谓“客观公正”并不是一种绝对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7.
关于新闻报道,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新闻界都有一个共同的传统说法: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需要客观,不能掺入报人的主观意见。对于这一点,报人们都无异议。但同时,新闻界也自始至终有一个意见分歧的问题:判别什么是新闻的标准。有句名言叫“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中外有许多记者、新闻工作者也就此写过不少文章,甚至书与专著。可见,虽然不能编造新闻事实(这是第一准则),但是,各位记者却都有选择新闻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实其实只是一个“载体”。记者之所以选择这件事实而不选另一件写成报道,是因为这一事实能够“载”着记者想说明的问题、记者认为应该提出的呼吁、记者对社会的思考和认识奔向读者。如果把这些统称为记者想带给读者的“信息”的话,可以说,新闻事实作为载体,它能载的信息量越大,它的“新闻价值”就越高。我自称这一观点为“载体论”。  相似文献   

8.
中央级、省级报纸、电台、电视台驻站记者,地、市、县(区)级报纸、电台、电视台记者,我们姑且称其为地方记者。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不少地方记者认为自己是基层新闻工作者,是新闻工作的“手足”部位,新闻视野狭窄,活动空间狭小,新闻来源匮乏,因此而常常看低自己。 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首都、省城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有自己的优势,地方记者也有自身的地方优势。概括地说,地方记者距生活的激流较近,更容易抓到活蹦乱跳的“活鱼”;地方记者身置生活的原野,更容易采撷到带露水的“鲜花”;而且地方新闻工作者脚踏一片火热而独特的乡土,也能做出  相似文献   

9.
地方性是驻地记者进行新闻报道的基础,把握全局性是记者进行新闻报道的根本。报道失去地方性,就会使新闻失去特色;报道不合全局性,就会使新闻失去灵魂。做到新闻的地方性与全局性的统一,是驻地记者时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如何做到报道既具有地方性,突出地方特色,又使报道具有全局性,符合时代大背景?这就需要记者在充分把握全局性的同时,唱好本地新闻戏。要唱好本地新闻戏,记者首先要了解地方特色。什么是特色?特色就是市情县情,特色就是与众不同。俗话说:“十里不同川,百里不同路”。任何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面。有的…  相似文献   

10.
中央新闻单位驻地方记者站记者是这些单位在全国各地的耳目,是中央新闻单位新闻触角的具体体现,他们虽然大多单兵作战,但中央新闻单位对地方的许多报道是通过他们提供的线索或采访完成的。对一个地区报道得多与少、好与坏也与他们的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驻站记者中藏龙卧虎,写出了不少具有全国影响的好报道,许多新闻界的领导都是从驻站记者干起的。为探寻他们工作的奥秘,我们设计了几个小问题,请一些中央新闻单位驻站记者回答。我们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11.
易地采访,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采访术语,是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 中央新闻单位的机动记者,不存在易地采访的问题。他可以今天到这个地区,明天到那个地区,他是“满天飞”记者。 中央新闻单位派出的地方记者,包括新华分社记者,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包括机动记者和地方记者,都有一个易地采访的问题。 记者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好处是地熟、人熟、情况熟,但如果不流动,也有弊端,如眼界容易狭窄,感觉灵敏度降低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用一定时间易地采访。 新华总社利用它对分社统一管理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新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态新闻,它报道的是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这类新闻稍纵即逝,要求记者反应迅速,即所谓的“抢新闻”。另一类是非事件性新闻,有人称其为“稳态”新闻。它报道的是早就发生,并一直存在着的事情,但是从没有被报道过,谁去报道,它就是新闻。写这类新闻关键在发现。实际上,研究、发现非事件性新闻时记者,尤其是地方记者意义重大,而且十分必要。地方记者长期在基层采访,周围的事情平凡又平静,不可能有多少新闻去抢,瞬间大新闻更难碰到。这就要求记者静下心来,在平凡而又平静的生活中发现受众爱看的和想…  相似文献   

13.
虚构不得     
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报道起码的原则。我们的新闻报道,不管是歌颂什么,揭露什么,或是客观地反映什么,都必须保征绝对准确,绝对真实,哪管是一个细节,一字一句。资产阶级记者不尊重客观事实,有时公然歪曲,公开捏造,大胆地虚构。但是即便如此,资产阶极记者也不敢公开否定“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他们总是吹嘘自己是客观报道的“专家”,想方设法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14.
一、强化新闻 当前有的经济台出现把新闻当“副业”来办的倾向,以致于无论在新闻的传播速度上还是信息含量上,都远远没有充分发挥直播的优势。比如,一般性报道多,够斤两、有新闻价值的少;会议和活动报道多,一线的“活鱼”少;和其它新闻单位雷同的多,能体现经济台特点的独家新闻少;时效性差,有的早晨已经播发,中午又播。究其原因,除了经济台记者数量普遍较少以外,主观原因是采编独家新闻的意识差,许多记者的活动仍局限在“请柬”范围之内,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命力。 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很多,上海东方电台记者八小时以外传回的“大哥大新闻”,杭州经济台组织出租车司机向电台投稿的做法都是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中央和省市三级广播电视都有一档被称为龙头新闻的节目。这档新闻一般被各媒体安排在最黄金时段强档播出(广播早间和电视晚间),集中采编播优势兵力重点打造,被媒体视为发挥“喉舌”功能,创建新闻大台的“代表作”,被党委政府当作(通过广电)引导舆论、传播政令的主阵地,了解社情民意的“晴雨表”,被受众看成(通过广电)纵览天下动态,了解地方要闻的主渠道,龙头新闻听众多,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对于新闻摄影来说,新闻摄影所报道的事实并不一定都是“新近发生的”,而有相当一部分是正在发生的;不是记者耳闻的,而是记者目睹的;不是一般概念性的事实,而是有形象可以拍摄的。因此,新闻摄影的定义应该是:用摄影的形式来报道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新闻摄影的形象不能塑造,只能从  相似文献   

17.
周朝森 《传媒》2015,(9):36-38
组织重大主题报道,是地方党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设置议程,引领社会舆论走向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与中央媒体、省级媒体相比,地市级党报在组织重大主题报道上,无论是题材资源,报道机会,还是政策把握等方面,都没有“先天”的优势.但是,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与个性,只要地方党报巧用自己的“地方视角”,挖掘区域新闻“本土元素”,以小切口折射大主题,寓重大主题于地方特色之中,就能够出奇制胜,做出有特色的主题报道.  相似文献   

18.
重大题材报道不是中央媒体的专利,众多地方新闻媒体越来越重视对重大题材新闻的独立报道,在近两年的香港回归、大江截流、张北地震、十五大召开、长江和松花江流域抗洪抢险等重大新闻发生的现场,都活跃着许多地方新闻媒体记者的身影。这类新闻常出现在地方报纸的头版,因此,搞好重大题材报道也是办好地方报纸  相似文献   

19.
以“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为代表,我们形成了传统的新闻观。然而,近年来在我国走红的深度报道,对传统的新闻观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有所深化。以往新闻界对深度报道的研究,多着重于其特点和作用等方面,本文则试图从新闻观上作简单辨析。“吃”出来的“潜新闻”不久前,人民日报刊载了一则报道:《肯德基吃什么?》。肯德基从开办之日起,就不断有记者前去采访,去报道,有鉴于此,《肯德基吃什么》劈首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肯德基都快被记者写滥了,你还能写什么东西?”对此,记者提了一个带有原始性质的问题:前门快餐厅1988年销售额居肯德基世界各分店之冠,人们“到底吃什么来了?”记者由此层层  相似文献   

20.
长期在地方工作的记者,不可能象在中央身边工作的记者那样,能有较多的机会采写中央新闻,也不可能象他们那样能最快地获得中央的信息。身处地方的记者,每天接触的是大量的具有地方色彩的新闻事件,很难接触到大量的有全国意义的新闻,也很难发现在全国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事件。但是,我们能不能因此而不去研究国家大事,不去抓在全国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报道呢?当然不能。在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