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电视上看到一台中秋诗歌朗诵晚会,诵诗者都是一些头顶“著名艺术家”头衔的人物,朗诵涉及到的也是古今以“月”为主题的名篇,我便把频道锁定了。 唉!这些“著名艺术家”呀!你让我说他们什么好呢?当我看到北京人艺的老演员苏民在朗诵一首吟月的古诗时,我瞬间想到的还是一个人都不愿再提的老问题:关于演员的文化素质——而这个问题是过去“老一辈艺术家”们经常数落年轻演员时爱谈的话题。北京人艺是类似于“国家话剧院”的地方吧?苏民也算北京人艺中的著名演员吧?但我所看到的那个他不具备把一首完整的诗前后读顺的能  相似文献   

2.
说说赵起扬     
提起赵起扬来,读者可能不大知道。然而,他却是北京人艺不可多得的一位好领导。 曹禺曾经说过:“在北京人艺的发展史里,必须提起两个应该长久被我们记住的名字——焦菊隐和赵起扬。前者是北京人艺的总导演,后者是北京人艺的组织者和创办者之一。” 1954年的秋天,曹禺写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部新作《明朗的天》。北京人艺决定作为重点剧目排练,并由焦菊隐先生导演。  相似文献   

3.
为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北京人艺把老舍名剧《龙须沟》再次搬上舞台,成为纪念活动的重头戏。作为老戏新编的话剧《龙须沟》为适应现代人的欣赏需求,大刀阔斧修改了剧本。导演顾威表示,新版《龙须沟》将删减口号化、概念性的东西,从现代人的视角解读人物,比如新版最后为单弦艺人程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我到首都剧场观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旮旯胡同》,在二楼走廊上看到一座雕像。当人们议论他是谁的时候,我脱口而出:“这是焦菊隐先生。”他在五十年代担任北京人艺的副院长和总导演,不仅成功地排演老舍的《龙须沟》、《茶馆》和曹禺的《胆剑篇》等名剧,还导演了郭沫若的不朽之作《虎符》、《蔡文姬》、《武则天》等,在剧坛上为我国话剧艺术留下一大笔“财富”。  相似文献   

5.
那是1959年的夏天,北京人艺排练了郭沫若先生专门给剧院写的新作《蔡文姬》。 郭老如同所有作者一样,对排练自己的戏格外关心,经常要到排练场上来。他到排练场以后,看排戏看得很投入,几乎是感觉跟着戏走,有时也和导演焦菊隐先生轻声地交换一下意见。  相似文献   

6.
倪立 《视听纵横》2004,(4):82-83
拍摄《女吊》纯属偶然。2001年夏季在北京出差,看到青年报上介绍,北京人艺上演新戏《无常&;#183;女吊》的消息。也许因为是绍兴人,从小在绍剧团里出生,母亲年轻时就演过“女吊”,忽然便有了几分冲动:或许我应该把《女吊》拍成电视艺术片。于是,我就开始收集有关《女吊》和与《女吊》这出戏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料。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闻周刊》2006,(20):79-79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为时代背景,描写了世代生活在白鹿原上的白、鹿两家动荡岁月里的国仇家恨;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话剧,在经过三年的筹备之后终于被北京人艺搬上了舞台。  相似文献   

8.
老院长曹禺说过:“他在北京人艺尽心致力于中国话剧民族化的创造,奠定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础。他创造了赋有诗情画意、洋溢着中国民族情调的话剧。他是北京人艺风格的探索者,也是创始者。”他是谁?焦菊隐先生。 焦先生生前是北京人艺的第一副院长,也是总导演。 焦先生知识渊博,多才多艺,既是中国戏曲家,又是戏剧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还是话剧的导演。在话剧导演当中,他是一位大家。当年,有这样  相似文献   

9.
正一上世纪80年代后,中国剧协与日本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协商,每两年两国各派一戏剧家代表团互访。第二次派团是在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团长是我国戏剧大师曹禺先生,团员有曹禺夫人著名京剧演员李玉茹,中央实验话剧院副院长吕复,戏曲作家顾铴东,话剧演员兼翻译于黛琴,我也忝列骥尾。此外,日方还特邀北京人艺两位老演员朱琳和蓝天野,以及《马兰花》  相似文献   

10.
赵兴红 《现代传播》2003,(6):102-103
近期在北京戏剧舞台上 ,两台大型话剧《赵氏孤儿》前后登台亮相 ,其导演分别是北京人艺著名导演林兆华和国家话剧新锐田沁鑫。北京人艺和国家话剧院同时关注同一题材 ,同时推出同名话剧 ,使《赵氏孤儿》一时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目前 ,还有一部 30集的电视连续剧《赵氏孤儿》准备开拍 ,《赵氏孤儿》悄然火热起来 ,成为一种值得思考的文化现象。 2 0 0 3年 11月 13日 ,北京广播学院戏剧戏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杨燕教授组织下 ,举办了研究生论坛。六七十位师生就“《赵氏孤儿》现象”展开了热烈讨论 ,戏剧戏曲学导师路应昆、姚小鸥、刘…  相似文献   

11.
作为今年大型系列活动《永远的莎士比亚》的重点参演剧目,由北京人艺和日本四季剧团联合打造,浅利庆太执导。人艺当家小生王斑领衔主演的版本《哈姆雷特》将在国庆首先亮相首都剧场,为广大观众呈现一个别样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12.
演出     
中日联手打造《哈姆雷特》 作为今年大型系列活动《永远的莎士比亚》的重点参演剧目,由北京人艺和日本四季剧团联合打造.浅利庆太执导。人艺当家小生王斑领衔主演的版本《哈姆雷特》将在国庆首先亮相首都剧场.为广大观众呈现一个别样“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初,我编辑过《布莱希特戏剧选》和《迪伦马特喜剧选》,前者重印过一次,后者却没有,几次征订,印数寥寥,尽管北京人艺演出了《老妇还乡》,《物理学家》、《天使来到巴比伦》等也先后搬上国内舞台,不知是爱看戏的人不爱读剧本呢还是各地新华书店只认一个莎士比亚并认为剧本都是滞销书呢。两位译者是我的同窗,尤其是叶廷芳,一有机会就抱怨人民文学出版社不重印这本书,而我也无可奈何。不久前,几位朋友在孙绳武先生(人民文学出版社原副总编辑)家聚谈。谈到戏剧,谈到戏剧文学出版的不景气。孙老对现在的一代青年不爱读戏剧文学感到不解。  相似文献   

14.
一  《章太炎〈说文解字〉讲授笔记》(以下简称《笔记》),是章太炎先生1908年4月至1909年初在日本东京讲授《说文解字》时学生所作的听课笔记集编。  据《朱希祖日记》(手稿,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记载及许寿裳、黄侃等人回忆:太炎先生连续三遍“始一终亥”讲授《说文》,地点先在大成中学,后在《民报》社先生寓所。前后听讲者“百数十人”,而以《民报》社特别班的朱宗莱、龚宝铨、钱玄同、朱希祖、周树人、周作人、钱家治、许寿裳以及黄侃、汪东、马裕藻、沈兼士等最有成绩。太炎先生后来在《自定年谱》中评价道:“弟子成就者,蕲…  相似文献   

15.
人艺2008年原创开年大戏《莲花》将于春节期间亮相,该剧是编剧邹静之继《我爱桃花》后再度与北京人艺合作,导演还是任鸣和徐昂。邹静之用京味语言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一对古玩夫妇的悲喜人生。该剧展示  相似文献   

16.
对于以赤子之心掏出家底捧出大戏的北京人艺来说,《窝头会馆》的台词、节奏等等,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推敲打磨,而明显不足的演员后备,更是其成为经典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尴尬  相似文献   

17.
黄一坤——一面镜子北京人艺王志安同志给了我正在上演的话剧《阮玲玉》的票,建议我看一看。话剧的确很好,深刻揭示了一代影星阮玲玉的悲剧的深刻社会原因,表现手法也有许多创新但也许因为我是新闻工作者吧,剧中那位卑劣的小报记者黄一坤给我留下了更深的印象。阮玲玉...  相似文献   

18.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其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优秀作品而享誉中外文坛。20世纪60年代初,老舍先生曾来呼伦贝尔草原旅游观光。  相似文献   

19.
厦门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许苏民同志的新作《李光地传论》,是一部既具有较高学术质量,又寓于开拓创新精神的史论专著。作者在本书中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宏观立论、微观考史、宏微兼济、史论结合。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善于从总体上把握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发展到  相似文献   

20.
十年前,北京人艺迎来建院40周年院庆,人艺经典名剧《茶馆》的演出将庆典活动推向高潮。当于是之、英若诚、童超、朱琳、蓝大野等一大批老艺术家在热烈的掌声中一次次谢幕,向观众做舞台生涯的告别时,一阵阵忧虑的情丝不禁涌向许多人的心头:由于年龄的原因,几十位艺术家退出人艺舞台后,人艺还会再现辉煌吗? 在那近乎悲壮的大幕落下10年以后,北京人艺迎来建院50周年之际,记者再次来到装饰一新的首都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