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3 毫秒
1.
辛弃疾629首词中,抒写各种愁绪的词竟达114首之多。他的“言愁”词常常借助婉约的手法,通过对闲愁难耐的长叹、儿女之情的喟叹、风雨花草的吟咏,寄家国之愁、身世之感,从中折射出其英雄失路、壮志未酬的悲叹。传统诗词中那哀哀怨怨的愁绪,被辛弃疾的爱国热情与豪放风格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意象,变为“豪杰之愁”与雄浑悲壮的美学风格,是其豪放沉郁顿挫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其忧患意识的倾泻,其情感郁结的核心仍在于“悲”。  相似文献   

2.
<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许多人都认为是诗人抒写羁旅之愁的诗歌,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本人认为,诗人的这种乡愁,是在感叹自己人生不如意的基础上而引发出来的,底色还是仕途失意、人生坎坷。同时,在抒发愁思之时,诗人内心中也带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诗人胸中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愁绪因了喜悦而减少,喜悦因了愁绪而减色。此诗写于诗人漫游吴越之时,对于一个文人来说,  相似文献   

3.
言愁是宋词的普遍现象,这与宋诗和宋词的职能分工有关.宋诗多以言志载道为己任,而宋词更多的是以娱乐消遣的方式表现人的内心愁绪.当然,在雅化过程中,宋词言愁的风尚也发生了转换.  相似文献   

4.
愁是我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思想主旨。虽然诗人的愁结各有不同,或怀才不遇,孤苦无助;或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或羁旅在外,思亲思友,离别闺怨……但那万千愁绪,断肠椎心之痛,仍能让读者不得不产生强烈共鸣。古人的愁怨之所以能产生超越古今的震撼力,不仅与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有关,更与他们刻意营造的感人意境密不可分。古人常常借这样一些意象来抒发其愁绪。  相似文献   

5.
<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一些常见的修辞格。其中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说明在诗歌的写作中基本不用,这样就剩下了四种。而高考主要考查的是抒情方式。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可见"情"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重要纽带。因此,把握诗歌的抒情的方式是欣赏诗歌的一条重要途径。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有多种:一、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  相似文献   

6.
关艳辉 《考试周刊》2013,(98):12-12
范仲淹的词《苏幕遮》向我们展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密意如绵,柔情似水",从中也可窥见他丰富的感情世界。上阕写秋色,由上而下、由近而远,有层次地描绘了色彩鲜明而境界阔大空灵、苍茫悲凉的秋色,为下阕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下阕写离愁,通过三个层次抒发离别之情。  相似文献   

7.
李白与酒     
酒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不但在各种祭祀和礼仪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常常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怀、寄托愁绪的象征.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举出不喝酒的诗人,虞信、阮籍、陶渊明……,可谓不胜枚举,而唐代大诗人李白可算其中酒名最盛的一位.李白被后人冠以“酒仙”的称号,郭沫若曾评价李白为“生于酒而死于酒”.酒与诗成为李白的代表和象征.据统计,李白诗文中六分之一提到酒,时至今日,李白的诗歌广为流  相似文献   

8.
古代诗歌中的“愁”情,是历代诗人骚客在特定时期特定情境抒发的特殊感情.这些含“愁”的诗句已经成为古诗中意蕴独特的文字风景,也是震撼人心的诗苑奇葩。诗人的“愁”情深广厚重,意蕴丰富,而展现这些特殊情感的手法更是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李清照的词作以“愁”为主线,并分析“愁绪”在李清照词作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植物意象是两汉诗歌作品中的重要意象类型.汉人有感于其随时序而荣枯的特性,在对这些植物展开书写时,往往援之以譬己身,通过对植物盛衰生死的描绘,抒发自身对生命短促与时间永逝的感慨,这些意象彰显了汉人诗歌中强烈的生命意识.同时,汉人于墓前植树的传统,也使得松柏、白杨等树木类意象常与书写死亡的诗歌相伴而生.结合上古神话中群帝凭...  相似文献   

11.
朱淑真的《断肠集》中有大量的饮酒诗词,无论是助兴、表达豪情还是抒发愁苦,她都将真情融入到了酒杯中。物质生活的充裕,精神世界的丰富,为她创作饮酒诗词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她的饮酒诗词在饮酒的环境、对象、与自然的关照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将饮酒与诗歌自然融合,创作出了情感真挚、意境优美的饮酒诗词。  相似文献   

12.
司空图“直致”说强调诗歌是积累已久的生活体验的抒发,遇之成诗,其过程特点是“知而难状”、“不知所以神而自神”.它是一种注重感悟、体验的创作思维模式,其强调“情性所至”,反对为写诗而写诗;注重加强诗人自身修养;诗歌注重取景造境,即“兴”.  相似文献   

13.
胡适曾经对徐志摩有一个评价:"他的一生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1])徐志摩的诗歌主要表现的就是对自己爱情、自由、美的向往。《再别康桥》这首诗就出色地显示了诗人的才情与个性,此诗不仅仅抒发了作者对母校康桥深深的依恋以及离别愁绪,更是诗人一生"爱、自由、美"独特追求的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晏殊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花"入手,结合其具体词作以及其人其事,分析了晏殊百花之中犹爱秋花的原因;探讨了晏殊面对百花所产生的无限愁绪,试图说明花卉描写在晏殊词作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诗歌意境抽象、空灵,中学生要把握这个抽象的概念,确实不易,但诗歌教学中又不能回避"意境",因为只有正确把握诗歌意境,才能较准确地理解诗歌抒发的感情,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为此,我本着"变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设想,以中学生熟悉的诗歌为例子,从表层意境、深层意境、境外之境三个层面浅谈对诗歌意境理解。  相似文献   

16.
徐祯卿吴中时期诗歌以"情深"为主要特征,"愁"和"感伤"等类似的词语,大致可做为这一时期诗歌情感的一种最醒目的标识,诗人以物化主题为介质叙写着个人化的生命形态,体验着浓郁的人生悲凉,其诗中涌动的"愁绪"及对意象系统的选择形成一种感伤化的诗境.徐祯卿诗歌中有着一系列特征鲜明、质性相对统一的意象系统,这对其诗歌之"情"的呈现,作品之"韵"与"境"的生成等都是至为关键的要素.其对意象的选择与组合既有着地域性因素,又与其对自身价值、处境和命运的体认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人的情感是多方面的,而诗人的情感更是丰富而复杂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无不有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人丰厚的感情世界里,去寻觅和体味他们的"愁绪"吧!  相似文献   

18.
一.李清照前期词中的“愁” (一)少女的浅浅闺愁 十八岁之前,李清照的生活简单而平静,在闺阁绣楼中过着养尊处优的少女生活。但悠闲的日子总会泛起些许少女愁绪的涟漪。深闺独处,不免心生空虚孤寂之感。寂寞的背后,隐然飘荡着一丝少女朦胧的“思春”情怀。  相似文献   

19.
刘志忠 《阅读与鉴赏》2002,(3):29-37,92
一、诗歌鉴赏1.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武昌阻风 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 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流水, 贪得飞花忘却愁。 A.这首绝句抒发的是江上行舟、途中遇风、滞留武昌所引起的乡思和愁绪。 B.诗歌以水喻情,其独到之处在于即景取喻。人在船上,船在江边,临流凝娣,取水为喻,可谓信手拈来,毫无斧凿雕琢之痕。 C.全诗一波三折:实阻而曰留,为一折;实愁而日闲,为一折;实思归而曰贪看,为一折。委曲尽情,意味深长。 D.诗中的“飞花”指柳絮。武昌柳自古有名,如孟浩然诗云:“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本诗作者正是以“愁”…  相似文献   

20.
乔治·赫伯特是17世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玄学派诗人.他的诗歌大多抒发了对上帝的高度虔诚,他一直以来都希望用自己的诗歌来颂扬上帝.乔治·赫伯特的许多诗歌都是在抒发人们对上帝的尊敬和虔诚.在乔治·赫伯特的诗歌<人>中,虽然整首诗都是在写人的方方面面,人的伟大之处,然而细读之后会体会到作者其实是在赞扬上帝的伟大,人是上帝的创造之物,人类的伟大都是因为上帝的创造而伟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