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开了一门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前几年一直是范敬宜老师主讲,现在是周庆安老师主持.最近,周老师请我去讲了一课.马列主义关于新闻的著作,我没有读过几篇,不敢讲.我就讲了学习毛泽东的新闻思想,因为毕竟〈毛选>一到五卷都看过,也有些心得.  相似文献   

2.
逝者     
《全国新书目》2010,(15):7-7
艺术大师吴冠中去世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于6月25日在北京医院因病逝世,享年91岁。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也是吴冠中弟子的包林评价自己的老师:“除了具备艺术天分外,  相似文献   

3.
甘惜分老师是我博士生导师童兵老师的博士生导师,童老师是中国新闻学第一个博士,我又是童老师众多博士生中的开门弟子。所以《新闻爱好者》杂志的施宇老友向我约稿时,提出要我写一点如何继承和发扬甘老的学风是理所当然的。当然在我看来,由甘老的大弟子童兵老师和清华大学刘建明老师撰文最为合适。如果我也来写,那我多少有几点犯难:其一,我研究的是美国等欧美国家新闻传播事业,恰恰不擅长研究中国;其二,作为“长孙”,登门甘老家或在人  相似文献   

4.
忽闻庞家驹老师去世的消息,一时难以相信。庞老师尽管已年逾九旬,但在我眼里,他始终是非常健康、乐观和平和的。作为晚辈,心中还一直想着近期要去看看他。不曾想,却成为永久的遗憾!社里要起草讣告,对庞老师的印象即刻清晰而强烈:作为清华大学中文系编辑学专业的创办人之一,对我国编辑学,尤其是科技编辑理论和实践及其人才培养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据《中国记者》报道:清华大学计划于2002年春天成立新闻学院。筹备中的新闻学院的目标是做到中国“第一个真正的、职业化的新闻学院”,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将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专业道路,培养新闻专业人员,教授必须是做过出色记者或总编辑的人担任,而且聘任的老师还必须能用英文讲课。  相似文献   

6.
得知我们的老总编辑庞家驹老师去世的消息,深感悲痛。他老人家是老清华的毕业生,去过西南联大,做过清华大学教务处的副处长,参与筹建清华大学出版社和中文系科技编辑专业,在中国科技出版界是德高望重的教授、编辑家,是我敬重的学长、导师。我认识庞老师是从我想到出版社工作开始的。那是1984年秋天,我听说,清华大学出版社建立不久,急需编辑人才,我心动了。有位朋友  相似文献   

7.
张雷 《新闻天地》2011,(5):8-10
在清华园中,他们曾是青年学子,吸纳知识,砥砺人格,终于成为经世治国之才。但心中难以割舍的"清华情结",吸引着他们回到母校,担当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成了清华大学的老师。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朱镕基、华建敏等人。  相似文献   

8.
在清华大学迎来建校10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于2011年4月26日在一版头条显著位置,发表长篇通讯《殷殷关怀润清华切切嘱托催奋进——党中央关怀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清华大学成立90周年.见到<清华精神九十年>,版权页写2001年4月第一次印刷.书是由清华中文系几位研究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的.全书12万字,拿到后没花多少时间,一气读完;由于我的水平,读后没能归纳出书的作者认为的清华精神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0.
巨响、浓烟、惊恐的表情……尽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餐厅爆炸事件已经过去了多日,但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一个个迅速采访抢发新闻的镜头仍不时地浮现在眼前,令我记忆犹新。 2月25日上午,我们按照头一天的约定,来到北大采访毕业生招聘会,结束时已是中午11点了。由于事先联系好下午2点采访清华运动队,我们便驱车提前来到了仅与北大相距10分钟车程的清华大学吃饭。 点过饭菜后,李江涛下到一楼上了趟洗手间,回到二楼刚吃了几口饭,碰上了也来此就餐的清华新闻中心的一位老师。我们三人正闲聊着,大约11点50分时,就听见“轰”的一声巨响从一层传来,几乎同时整个楼剧烈地摇晃。  相似文献   

11.
听说《青年记者》为纪念创刊60周年,也在酝酿改版。这使我想起当前新闻界的一些现象,让人担忧。为什么担忧?我们先读一封清华大学一学生不久前发给我的一封电子邮件:李老师,您好:我在新华社的实习终于结束了。前后两个多月的时间,在专稿要闻组编发了80多条要闻,写了30多篇专稿,总算对新闻写作有了一点感性认识。有个问题想请教您,您要求学生写新闻时不加渲染,  相似文献   

12.
近日,一则关于清华大学网站被黑的消息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在被黑的清华新闻网上,黑客捏造了一篇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接受采访的新闻报道,批评现行教育制度。清华大学作为国内最为知名的教育机构,其网站被黑,自然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而黑客黑掉该网站后,并没有攻破网站,致使网站  相似文献   

13.
2001年6月6日,一个很乎常的日子.上午十时四十分,清华大学综合体育馆内,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全体师生和清华其他院系的学生代表被召集在这里.在他们面前的主席台上坐着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还有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和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等人.  相似文献   

14.
蒋廷黻(1895年一1965年)中国历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蒋廷黻11岁便进入湖南湘潭的长老会学校,期间深受美国传教士林格尔夫妇的影响。17岁赴美留学直至拿到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在国外共计11年(其中在法国一年)。1923年回国,先后任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1935年12月蒋廷黻以非国民党员的学者身份参加国民党政府,任行政院政务处长,从此离开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15.
王刘琦 《兰台世界》2013,(22):159-160
<正>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北大读书期间改名自清,号秋实,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教育家。朱自清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清华大学从事教育工作,并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他非常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和老师的信仰教育,同时又倡导学术研究与教学能力的并重,这种思想即使在今天,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1]29。  相似文献   

16.
2月1 0日,我在报纸上读到了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的这样一篇文章——《中国大学为何培养不出顶尖记者》: 深夜一点,在电脑前埋头几个小时批改采写作业的司久岳突感不适,想起身伸展一下僵直的身体,没站稳,一头倒地,昏厥过去.4个月后,已经偏瘫了的这位清华大学国际新闻教授对我说,他在清华大学办理了停薪留职的手续,将离开清华新闻课堂,坐着轮椅,奔向他心爱的新闻战场——到前南斯拉夫重新当记者.  相似文献   

17.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5,(48):86-86
“过去的大学”,是蔡元培、蒋梦麟和胡适之当校长的北京大学,梅贻琦当校长的清华大学,罗家伦当校长的中央大学,竺可桢当校长的浙江大学。书中所记,不是现代人叙历史或作评论,而是当时的校长、老师和学生的回忆。  相似文献   

18.
一、编辑专业教育的状况和面临的困境目前,不少同志对编辑专业教育状况的了解并不全面,材料引用时有出入。据笔者所知,自1984年夏,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率先试办编辑专业起,国内已有清华大学、上海大学、河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开办了编辑专业。其中,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大招科技编辑;清华大学在原有学制基础上延长一年,毕业后获双学位;武汉大学面  相似文献   

19.
蒋廷黻(1895年-1965年)中国历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蒋廷黻11岁便进入湖南湘潭的长老会学校,期间深受美国传教士林格尔夫妇的影响.17岁赴美留学直至拿到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在国外共计11年(其中在法国一年).1923年回国,先后任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1935年12月蒋廷黻以非国民党员的学者身份参加国民党政府,任行政院政务处长.从此离开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20.
王媛 《图书馆建设》2022,(6):168-171
<正>南京大学徐雁教授在写作《芳华集——“老大学的女舍”系列》第二回“静女其姝清华园,喜尽悲来数郑秀”时,要引用汪健君先生所撰《清华怀旧竹枝词》,嘱我查询这组竹枝词的全部内容。我深知雁师博览群书,资料整理独有一套秘诀,交给我的题目一定是有一些难度的。在迎接挑战的兴奋情绪中,我开始了这趟检索之旅。最初,我使用了百度、Bing、Yandex、读秀、中国知网等常用搜索工具,接着又使用了一系列与清华校史有关的数据库,如清华大学校刊特色数据库、清华大学校史党史资源特色库,收获很少。仅有的主要收获是:陈为蓬老师和韦庆媛老师曾在文章中提到过汪健君先生的这篇文章,指“汪老晚年所作《清华怀旧竹枝词》”[1],“汪健君亦擅作竹枝词, 1982年曾作《清华怀旧竹枝词》八首,包括钟亭、古月堂、怡春院及藤影荷声之馆、工厅东院、一二一图书馆、溥西园来校主业余游艺课、古音社、京剧社等,诗外加有长长的注释,其中记述了很多学校的史实,是校史研究的重要资料”[2]。遗憾的是,两位老师的文章都没有给出明确的出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