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越王勾践剑,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荆州市望山一号楚墓,属青铜剑,制作极其精美。剑长55.7 cm,柄长8.4 cm,剑宽4.6 cm,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剑柄上铸有间隔只有0.2 mm的11道手工刻制的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靠近剑格的地方有两行鸟篆铭文,共8个字——"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相似文献   

2.
越王楼记     
古之备游观、测象纬者[2]必有台。台基高矣,而楼又矗出其上。昔谓仙人好楼居[3],岂楼在即仙在乎?绵有越王台,去城北仅里许。按史:唐太宗第十子贞封越王[4],称越王。显庆年间充左绵刺史[5],爱筑此台,以资陟眺[6]维时层甍复蹬[7],曲槛回廊。不蜃而阁,不虹而桥,越王楼之名,几与井干、丽谯争胜[8],猗与盛矣!沧桑递变[9],机衡密移[10],台废而为榛荒,楼空而为羽化。郭门失凌云之览[11],胜日乏栖霞之登[12]。讵殊景之不常,抑成数之有待[13]?嗣有宪副李公上林者[14],毓金山涪水之灵,怀驾古轶今之想[15]。既出廉  相似文献   

3.
越王剑     
隔着厚厚的玻璃,依然寒气逼人。历经了几千年的岁月沧桑,仍然剑气不减、桀骜不驯。这把剑曾经率领三千越甲踏破了吴国的城池,血洗了被奴役的耻辱。欧冶子铸造此剑时,倾尽了毕生心血,其锋芒其剑气,料到必为王者所用。果不其然,勾践挟带着剑,一举夺回了江山。时过境迁,越王剑数易其主,杀戮始终是它无法摆脱的宿命。然而岁月无情,它终于还是与当年挥舞它的人早已灰飞烟灭了一样,也静静守候  相似文献   

4.
越王的肚皮     
夏王少康封自己的一个儿子为越国的王,称无余王。无余王十三传至越王扶余。据说越王扶余生平嗜吃鱼脍。制作这种食物的要领是,切割用的鱼必须是活的。遗憾的是,这种烹调方法太过残忍,大部分鱼在切割的过程中激烈跳跃,并经常因此逃脱厨娘的  相似文献   

5.
1965年,在湖北省发掘楚墓时发现了两把寒光闪闪的宝剑,其中一把剑的剑身上铸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八个字。这两把宝剑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至今依然光彩夺目,非常锋利,毫无锈蚀,真可谓无价之宝。勾践的剑在国外展出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世界各地的青铜器考古专家连声赞叹:中国在2000多年前就能制造出如此高级的宝剑,真是了不起。  相似文献   

6.
谁能想象,本世纪50年代的科学发明,竟然会出现在公元前二百多年以前?谁能想象,秦始皇的士兵手里挥舞的长剑,竟然是现代科学尚未发明的杰作?谁能想象,一柄古剑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不但没有生锈,还能依然寒光四射、锋利无比?让我们带着这种种疑问,走进刀光剑影的年代……  相似文献   

7.
《越王勾践》讲的是一个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勾践,一个孤独的智者,一个忍辱的英雄,他是绍兴人的骄傲,令每一个绍兴人自豪!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不幸被俘,做了吴国的奴隶。他从此为吴王养马,拉车。  相似文献   

8.
周敬王时代(公元前519~前475),吴、越两国已经结成冤家打了多年。越国国君允常死后,儿子勾践继立为越王,战事仍未结束。吴王阖庐趁允常刚死,再次兴兵攻打越国。勾践用计在携李(今浙江嘉兴附近)大败吴兵,射伤了吴王阖庐。阖庐临死对他儿子夫差说:“千万引忘了复仇!”吴王夫差在国内练兵三年,准备攻击越国。勾践不听大臣范蠡的劝说,向吴国发起了主动进攻。结果,在深入到吴国夫椒(今江苏吴县)时,受到吴国毁灭性的围  相似文献   

9.
10.
11.
《史记》卷四十一载:“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勾践系春秋时期于越之首领,立国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在他执政期间(公元前496——前465年),与吴王夫差进行了数十年的战争,由于实施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终于在前473年冬十一月灭吴,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其国力空前强盛,“越兵横行江淮东”并一度迁都琅玡,称霸中原。对于这场处在大变革、大动荡时代的改革,我国历代学者一向十分  相似文献   

12.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清朝小说家蒲松  相似文献   

13.
14.
越王勾践曾经卧薪尝胆,终于灭吴复国,这已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历史故事了。但是关于勾践的具体事迹,因为年代久远,许多已难以弄清,而且历史事实与传说之间又需要仔细地加以甄别,去伪存真,考辨钩稽。上海人民出版社最近推出的杨善群所著的《越王勾践新传》较好地完成了这个艰巨的工作。该书依据大量的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全面地记述了越王勾践艰苦创业惨淡经营的一生,视野开阔,文笔生动,确实写出了新意。本书从远古时代越族人民开始在东南沿海生活谈起,一直讲到公元前三世纪越国的灭亡,以看清王勾践兴起的基础和他身后的深远影响。全书资料特别详备,对于先秦古籍、诸子百家,汉代史书、口碑传说、地方史志、出土文物、帛书金文等,都搜罗殆尽、注明出处,并加以考证取舍。本书追溯越族的起源、越国的建立,详叙它的发展道路和在春秋战国之际强盛一时的经历,对越国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风土人情与生活习惯也多有记述。特别对一些重大史实,诸如越王室的姓氏、伯嚭的下场、西施的结局、范蠡的出走、勾践的迁都以及越灭亡的年代等,都作了考订,发表了作者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杜甫《越王楼歌》:“绵州州府何磊,显庆年间越王作。”但正史之新旧《唐书》均无越王李贞刺绵的记载。地方志《直隶绵州志》及《绵阳县志》的官秩中虽将李贞列入绵州刺史,却乏史料依据,故唐大宗第八子李贞是否确曾作过绵州刺史,一直待考。因绵阳市决定重建当年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四大名楼之一的越王楼,搜集有关资料,得1977年10期《文物》,始知昭陵文物管理所已于1972年对在昭陵内的越王李贞墓进行了发掘,在其发掘报告中发表了《越王墓志铭》。这对绵阳史志是一件大事。另外,越王楼建成后,宋代曾重建,明代再重建,但均无记载,现得见李正芳所写《越王楼记》,亦为幸事。现征得越王楼修建办公室文史资料组同意,特将越王楼墓志铭拓片及其全文并《越王楼记》点注在本刊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1965年,湖北省博物馆在江陵发掘楚墓时,发现了两把寒光闪闪,非常珍贵的宝剑。金黄色的剑身上,还有漂亮的黑色菱形格子花纹,其中一把剑上铸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八个字,这就是极其有名的越王勾践剑。这两把宝剑在地下埋藏了足足有两千多年,出土时竟仍然光彩夺目,锋利无比,并无丝毫锈蚀。难怪1973年该剑在国外展出时,不少参观者都惊叹不已。  相似文献   

17.
越王楼征诗是绵州刺史于兴宗对朝廷的一次试探,是对朝廷“征黄”的期待。于兴宗“朝中知友”的唱和诗大部分都属于题画诗。于兴宗任绵州刺史的时间是在大中六年。  相似文献   

18.
新店越王城、冶山闽越王城、崇安东越王城对闽越国时代文明的贡献各有其地位。这三个古代都城的历史在时间上前后联系起来,正是其从早期创业到闽越国建国、强盛、败亡的历史过程。本文试从三个都城由点到线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历史研究与一般读者的关系始終是较为淡漠的,古史研究就更是如此了。虽然,由非专业历史学者创作的某些通俗历史作品可以部分地满足大众对于历史知识的需求,但如何向他们提供具有更高专业水平的历史作品,仍然是专业历史学者义不容辞的一项责任。这不仅对于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历史学本身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在这个问题上,迄今历史学界所做的工作还是很不够的。  相似文献   

20.
越王勾践的形象在《国语》和《史记》中都非常鲜明生动,两书通过叙述勾践复国灭吴的历史大事,表现了他礼贤下士、发愤图强、忍辱负重的政治家风采。而《史记》增加了勾践卧薪尝胆、滥杀功臣等在别的史书中没有的情节,使勾践的形象更加立体、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