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计划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列入了“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目前已在部分省市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中设置研究性学习,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在社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贯彻执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的突破口。一、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认识1.这是正确认识和改变传统社会课教学的需要长期以来,社会课教学对基础知识的传授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反思传统社会课教学的弊病时,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过去的过分注重知…  相似文献   

2.
小学社会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教学时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 ,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非常必要 ,这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忽略的一种教学形式。一、开展实践活动的意义1.打破“三中心式”的教学模式小学社会课开展实践活动 ,打破了“课堂为中心 ,书本为中心 ,教师为中心”的单一、僵化、封闭式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开阔视野 ,打开多种信息渠道 ,能从实践中获取在课堂、书本和教师的讲授中得不到的知识与能力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2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开展实践活动 ,能够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即…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社会课的开设就是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1)我国的社会课采用的是综合的广域的社会学科模式,建立和加强了历史、地理、法律常识等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的思维发展突破了原有学科体系的束缚,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2)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社会课比较重视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思考能力,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体现了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一、由于我国开设社会课的时间较短,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实施等方…  相似文献   

4.
建设在项目式学习基础上的项目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融合活动、环境、评价为一体的,指向深度学习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课程。它是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是激发学生潜能和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意识形成和渗透的过程,主要以项目式活动为课程实施平台,以综合性实践为课程实施基本途径,以研究性学习为课程主要实施策略,开展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应关注学生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着力点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下面就教学实践中的思考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6.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模拟实践活动,让《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走进生活,促进学生知识的不断内化生成,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丰富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7.
小学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涉及地理、历史、自然科学等各方面知识,同时它又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课堂上的素材也同社会相联系。根据社会课本身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学习营造氛围在教学《去学校的路上》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一段时间以不同的交通方式独自去学校,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周围发生的事情。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把课文中的理论联系学生自身实际,对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自主学习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8.
教师应牢牢把握儿童社会生活这条主线,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本文作者以“关注社会”为主题,自2001年至今,在3-6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依据研究性学习的5项原则,通过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效果评价等研究性学习的环节逐步推进课程,创办学生专刊《童眼看世界》,拓展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空间。  相似文献   

9.
小学社会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社会性、常识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是一门综合课程 ,对实现学生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小学社会课研究性学习 ,就是要为学生创建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 ,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以及学科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因而 ,社会课实施研究性学习必须体现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学习强调教学要体现主体性、体验性、个性与感性的特点 ,重视学生的自我表现及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  相似文献   

10.
小学社会课作为探究性课程研究的主要阵地之一,有着高度综合的实践性特征,它通常以知识、经验和现实为课题(主题)加以组织,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以活动的方式实施。近年来,活动型社会课程的“主题设计”,已成为日益重要的载体贯穿于探究活动的始末。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一、社会课借活动课程之名,行“放任自流”之实。学生探究实践的随意性很大,几乎没有什么活动的主题设计,更无规范和科学可谈。二、教育观念和方法没有得到彻底的更新,活动的设计主题大都由教师和盘托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缺少自主权。  相似文献   

11.
社会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人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综合地理解和运用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活动、解决社会问题奠定基础。因此,在社会课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开发和利用社区课程资源。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运用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2.
开展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课实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课程.重视社会课教学,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儿童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访问、参观、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观察社会、认识社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一、社会课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1.养成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社会课探究性学习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践,联系学生家乡的实际,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要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认知能力,更要有效地激起学生对家乡、对台州、对国家的积极情感,确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学生的精神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4.
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涉及面很广 的学科,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极好教材。结合社会课的学 科特点,我们认为探索中的社会课教学评价 应当把"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确定 为评价指标,从多个层面去实现评价的功能, 全方位地激起学生在社会课学习中的自主发 展的强烈欲望,进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  相似文献   

15.
社会课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个性体验,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社会。丰富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充分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把社区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和银行、超市、消防队、省博物馆建立联系,结合课程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6.
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涉及面很广的学科,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极好教材。结合社会课的学科特点,我们认为探索中的社会课教学评价应当把“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确定为评价指标,从多个层面去实现评价的功能,全方位地激起学生在社会课学习中的自主发展的强烈欲望,进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科课程的实施中,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创造多种机会让我们的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之中。但我认为,学科课程实施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它们的任务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无论在学习内容、途径、方法上,还是在学习  相似文献   

18.
曾志伟 《师道》2011,(9):37-37
品德与社会课是活动型综合课程,传统的教材采用独白式语言,新教材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呈现出内容生活性、课堂活动性、教法开放性、价值引导性等特点。实施品德与社会课应使课堂成为学生参与、思考、体验的过程,让课堂呈现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9.
陈漂娟 《云南教育》2002,(16):29-29
社会课包括历史、地理、法律等常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作为社会课教师,必须从素质教育目标出发,不断启迪和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或模拟的社会实践中学习新知识。没有尝试就没有创新。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  相似文献   

20.
小学社会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强调学生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积极、愉快、成功的体验,获取一定的社会探究方法和技能。可见,探究是学生学习社会课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在小学社会课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