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霞 《湖北教育》2002,(21):23-24
什么是阅读?什么是阅读教学?《课程标准》对这些基本概念,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理念和要求。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等教科书中界定:“阅读一般是指看(或者读)别人用文字(书面语言),写出来的文章”。阅读的目的是想知道文章里写了些什么,写文章的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以及为什么写。这个目的达到了,也就算是理解了。这里强调的是对读物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语课程标准》指出,语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心理学的理论认为,体验是一种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也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途径之一。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借助各种感官和认识、情感、意志等心智,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实践活动。它的核心是用真情实感去体认一个实在的、全面的、有滋有味的情感世界。这就表明,体验既是认知的,又是情感的。学生学习的每一篇课,都是作情感与思想的载体,由此看来,在语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5.
一、期待——与社会“热点”的链接 新课标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的“阅读期待”指的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是读者通过复杂的语言活动,把文本的外在语言转化为大脑的内部语言;同时,这一复杂的转化过程还伴着复杂的心智活动和情感活动。可是,我们目前的主流阅读课及其检测,还是停留在对静态阅读客体(文章)的分析上面,单纯着眼于文本的内容、关系、结构、写作特点分析以及段落大意、内容要点、中心思想和作者观点的归纳等等,具体  相似文献   

7.
《语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由“感”及“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需要教师的指导、示范、点拨。笔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到,教师在学生感悟“心欲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时,运用阅读教学独白是一种较好的方式。这里笔把语阅读教学过程中,由课内容引发的教师表达个人情感或愿望的话,称为语阅读教学独白。它能唤醒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并最终鼓舞学生自主感悟。  相似文献   

8.
有人把“语文”学习设计为“语文之旅”,我很欣赏这种做法。不过,我姑且把后一个词改为“心灵之旅”,因为我感觉阅读一篇文章,就好比心灵循着作者的思绪在文章里走一遭,而阅读教学则需要走一个来回。这个“来”只是一路走来,一路欣赏;而这个“回”则需细细回味,方能意味深长!“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的,从天体宇宙到世界万物,只要人目之所及或意识之所及,那便是人化的自然。自然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是人美其“美”的,天地之间没有了人,那只是一个纯物质的死寂的世界。语文课文中,很多写景状物的文章,都充盈着丰富的人文性,然而学生中…  相似文献   

9.
语文的教育功能具有多重性、复合性,归纳起来,主要由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类要素组成。这两类要素有着不同的内涵,工具性要素的主要内涵是:听说读写、知识方法、思维:人文要素的主要内涵是:情思、审美、伦理、历史文化。《语文课程标准》阐明了这两者的关系:语文教育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这里的有机统一,并不是对半平分,也不是先此后彼,而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展开,语文教育的功能就是在这种展开中动态地实现。  相似文献   

10.
体验性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力求对学习产生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知识、体验知识、发展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中个性的飞扬。 1、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体验性朗读 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课文。学生口诵文字,心人其境,以朗读来倾吐自己的心声,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想活脱脱地表达出来。他们在阅读  相似文献   

11.
2003年4月教育部新制订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其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一强调“对话”和“交流”的全新阅读教学理念无疑会成为当前阅读教学的新指针。  相似文献   

12.
13.
多年来,语教学重思想教化而忽视生活趣味;重知识积累而忽视艺术审美;重系统理念而忽视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忽视表达热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很少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情趣、景趣、理趣、意趣,不能使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加以思考,学生始终处于作品的外围。凡此种种现象表明,我们语阅读教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人精神的失落。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体验”一词出现频率高,值得我们注意。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从教学论的层面上看,体验是学习主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就学生而言,是情绪、感受、理解、联想、感悟等心理过程面对客体的激活与投入;就学习对象而言,是真善美等内在价值面向阅读主体的显现和渗透,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中华传统汉语文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索汉语文化的源头,建立语文创新教育和汉语文化之间的联系,探讨如何在汉语文化视野中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6.
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学校教育应该自觉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大职责。语文课程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实际意义。一、理性地认识人文性和工具性、思想性之间的辩证关系1.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与语言文字密不可分的,而语言文字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类优秀的文化和人文精神,通过教师的艺术创造激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崇高理想的向往,对神秘世界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走进人类文化精华的圣地。创新教育崇尚以人为本,是一种充满人文精神、洋溢着创造激情的新型教育理念。语文学科恰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着人文思想的光辉,它与学生的人文熏陶和创造品格的形成密切相关。研究者认为,人的创造型个性品格多数是后天形成的。小学生正处在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只要加以精心培育,他们的创造个性品格,犹如一棵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18.
19.
詹林城 《教育艺术》2002,(12):23-24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明确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 ,既有利于学生打好语文基础 ,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真正实现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的理想教学境界 ,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现结合课堂教学 ,谈几点体会。一、创设氛围———求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 ,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20.
邱萍 《现代语文》2005,(4):107-108
不少老师抱怨小学生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说不好,课堂上老师在唱"独角戏".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而且具有一定的思维及口语表达潜能,不是他们想不到,也不是他们不会说,恰恰是因为课堂上教师不注重启发、担心教学时间不够用等人为因素,使许多精彩的思维火花,在孩子的欲言又止之中自生自灭.因而在语文课改教学中,为孩子搭建一座平台,让他们尽情享受语言表达的"自由"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