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名片。作为古代地方官办学校,汝州学宫不仅在当时具有传播儒学文化与教化当地学子的作用,在今天仍具有建筑、艺术、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通过对汝州学宫的实地调查走访,发现其保护开发与利用现状不容乐观,对其价值与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与开发汝州学宫,从而探索出一条合理利用古建筑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在《环球时报》关于“您认为哪种行为最损害中国国际形象”的网络调查中,“部y)-官员的贪污腐败”连续三年(2007年、2008年、2009年)位居榜首,2009年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9.2%。当公众普遍把官员贪腐上升到影响国家形象的高度的时候,官员素质与国家形象的关系问题已是不言自明。实际上,由于官员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官员素质对于国家形象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3.
我对现在最流行的关于社会责任感、慈善事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在这儿跟大家聊一下。其实,我这两年出去做慈善的时候都觉得挺丢脸的,因为每次出去时人家总说“马云你捐得太少,你瞧人家这个捐一千五百万,那个捐两千万的”。  相似文献   

4.
对外传播是一种以别国受众为传播对象的跨越国界的传播活动,“通过向海外传播信息一一包括新闻、资料、数据、观点、情况等,维护国家利益,宣传国家立场,传播国家观念,树立国家形象”是其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地方的对外传播工作,理所当然地要为地方形象塑造服务。根据认知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  相似文献   

5.
“我们渴望了解中国”——简简单单的几个字,道出了八十多位来自非洲、亚洲、欧洲和美洲26个国家的官员的心声。他们是来参加由商务部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承办的“广电新闻采编研修班(非洲法语)”和“中葡教学交流研修班”的新闻界和教育界的官员。这两个项目在性质上属于“请进来”的援外培训,即邀请各发展中国家相应部门的官员或技术人员来华接受培训,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一种。  相似文献   

6.
杨辉 《文化学刊》2009,(5):98-102
荀子倡导“移风易俗”的深刻内涵不止于概括音乐的社会作用。他以风俗之善为“美”,认为风俗美恶是国家治乱的重要表征且影响着人性发展方向,主张将礼乐教化作为主要途径,以礼教统一群体风俗,又依据声有哀乐论,论证了音乐和谐的情感在教化风俗方面的感性优势及其对礼教理性、刻意性之偏的补济作用,提出了以礼乐并举实现“移风易俗”的文化构想,标志着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开端,也为汉代文化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福建邵武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有1700多年的建城历史,是宋代大臣李纲和“紫云黄氏开山祖”黄峭的故里。现在在台湾、香港地区及东南亚各国都有李纲和黄峭的后裔。邵武市为提高知名度,吸引台胞、港澳同胞和侨胞回来观光投资,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形成了“打古人牌,唱亲人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外宣工作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扭转社会风气,巩固封建统治,提出了“治国以教化为先”的思想。朱元璋认为,教化应以倡导礼义道德为核心内容,各级官吏要言传身教,要积极推动教化活动的展开,并以一系列的制度确保教化政策能够长期得以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9.
现有较多的文献讨论了行政性分权和财政包干下地方官员为政治晋升锦标赛而进行的一些博弈选择,较少讨论地方政府官员的变更对地方经济振荡的影响。分析了地方政府关键官员在变更后政策选择行为,由于地方政府官员选择短期内能带来政治收益和相关"政绩"工程,可能对本地方的经济造成较大振荡,这也从一个独特角度分析了地方经济振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一个地方的出名不在于它的大小,而在于它的独特魅力。沐浴着暖暧的舂阳,笔者慕名来到与台湾隔海相望被视为海内外新闻热点的福建省东山岛“寡妇村”采访。  相似文献   

11.
12.
13.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xperience of 25 large U.S. orchestras over a 21-year period for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the cost disease. Appropriate measures of input and output are discussed. Measures of productivity, compensation per worker, and unit labor costs a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to similar measures for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The history of ticket prices and attendance is reviewed, and price and income elasticities of demand are estim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 these variables is explored, and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offered.The author is grateful to Professor William Baumol and two anonymous referees for their helpful comments. She also wishes to thank Heather Dinwiddie and Dan Patterson of the American Symphony Orchestra League for making the orchestra data available. Support for this project was provided by a grant-in-aid of research from Indiana University Southeast.  相似文献   

14.
自庆历、熙丰以后,宋代“《文选》学”由兴盛走向衰落,其衰落的原因很复杂,是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政治运动、文学思潮、新旧党争、科举制度、宋代理学、统治者的好恶、文学家政治家的个人力量、文章选本、审美风尚等均参与其中并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仪礼>乐制顺应礼仪主体和主题的论述,通过对变异乐礼文字的比较解读,解析礼乐仪节蕴藏的调理人性、和乐君臣情感、维系社会稳定的调节功能,揭示以乐师、乐器为载体的礼乐文化所负载的鲜明的刚性等级秩序,以及乐礼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灵活变通的柔性原则和人文关怀的和谐理念.  相似文献   

16.
The technological shift of museums is extensively documented, even if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es on cultural practices and social patterns at large is still lacking. As part of a research programme conducted by the Louvre and HEC Paris, the article proposes 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real’ (visiting the museum) and ‘virtual’ (visiting its website) experiences of museums. It contribute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whether the two experiences are substitutes or complements using a newly created measurement scale. In addition, the article also aims at enriching the contemporary discussion on the artworks’ aura and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cultural experience in the digital age.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的启蒙运动系一种"前启蒙主义"思潮,表现出过渡性的思想特质.它所凭藉和倚重的逻辑基点在于极力强调信仰-情感解放的决定性作用,在其背后暗涌着一股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即作为对儒学"天命"观的反动,它将意志视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前启蒙"思想探索与情感趋向的深层潜隐着更为深刻的逻辑悖论,即对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误读"与二者之间内涵的互换转移.这也是一种抽象化的形式逻辑与实质内涵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儒学复兴与西汉官僚的政治操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盛世来临,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与过去的差别,但核心价值是儒学的复兴。西汉盛世的儒学之士信奉孔子思想,都是有坚守的理想主义者,如辕固生固然是其中代表,而儒学复兴最有力的倡导者董仲舒更是揭示了君权应该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的政治宗旨,以君权神授的主张实现限制君权的目的。董仲舒把自己的主张运用在政治操守之中,成为西汉儒生官僚在政治操守方面的典范。而以儒生而至大官的公孙弘、宽,以及其他众多官僚,在儒学复兴的旗帜下,他们的言论必称经典,反映其尊孔精神,而其行为,也大体以正直、直谏、忠世论,虽各人不免有过失过错,但大节不失。他们基本合于圣人对儒生的要求,其政治主张也更多体现爱民忠君之精神。  相似文献   

19.
20.
文章认为秦兵马俑的主要审美特征:一是逼真写实,二是深沉雄大.由此又进一步分析指出这种美学精神,一方面是周代史书纪事求实及<诗经>崇质尚真审美观念的承传和弘扬,一方面也是"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它是秦代审美文化独特的伟大制造,在中华审美文化史上具有空前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