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择校现象愈演愈烈。激烈的择校之风带来了的一系列负面效应,影响了教育的公平和效益。本文从基础教育择校问题的现状及危害、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策建议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解决择校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理论界对基础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争论,以及如何消除择校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的对策研究,最后指出我国学者对择校问题理论与对策研究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理论界对基础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争论,以及如何消除择校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的对策研究,最后指出我国学者对择校问题理论与对策研究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即由国家为每一个适龄儿童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和学生放弃国家提供的免费义务教育,而在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区以外花额外的钱“择校”学习,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一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反应,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如何才能稳妥地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界及其他社会各界不容回避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80年代中期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教育体制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力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从基础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农村县、乡教育体制改革方面阐述了改革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7.
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制度的分析——从中小学生“择校”现象想到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义务教育实行多年来,尽管政府明令禁止乱收费,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花钱“择校”现象,问题的实质是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不尽合理。笔认为,只有通过市场配置教育资源,才能促进使基础教育更好地发展,并最终解决基础教育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8.
9.
基础教育阶段的择校在我国属于民间自发行为,具有客观性和不可避免性。在和谐社会发展背景下,择校又出现了新的特点和发展倾向,引导择校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更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美、英等西方国家“择校政策”作为公立学校的改革政策得以推行,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择校”现象,但由于往往与高收费挂钩,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出台了一些禁止择校的政策。面对同样的问题,中美两国的政策大不相同,这的确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比较分析中美两国的择校政策,从中得到相关启示,对我国今后择校政策的制定一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耿红卫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10):59-61
世纪之交,面临着信息化、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巨大挑战,世界各国都发起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改革的导向上看,主要呈现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际精神、整合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完善课程管理和评价制度等若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WTO与中国成人教育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娄立志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3):63-67
中国加入WTO确实给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带来诸多的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中国成人教育应当继续完善终身教育的理念,并形成成人教育的服务观、法制观、全球观和个性化观念;调整成人教育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革除陈旧的办学观念,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教育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各个层次所进行的教育改革的重点。在所有试验方案、课程改革和其他改进学校的努力中贯穿着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追求优异和促进公平是两个最重要的和永恒的主题,其他主题还包括:主动学习、真实评价、社区、择校、学会学习和品格教育等。确保一线工作者,即教师,了解并认同所实施的改革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制度自建国以来,先后经历了由荚美自由教育模式向前苏联计划管理模式转轨和再由计划模式向自由模式回归两次价值取向和目标迥异的改革路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制度发展模式.当前背景下,及时、系统地总结我国高等教育课程制度改革的特征,问题和成因.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认识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规律.并为推进今后的进一步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的改革,虽已取得相当的成效,但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快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在公共财政框架下高等教育财政的多样化职能作用的协同性,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张荣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2)
教育改革模式是对教育改革方法和教育改革策略的总体概括.根据改革主体的结构特点以及组织与实施的方法、策略不同,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大致分属于四种不同模式:行政模式、专家模式、校本模式和共同体模式.对这四种模式的本质特征展开探讨的根本价值在于,可以全面把握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层反思. 相似文献
17.
在爱因斯坦看来,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责任心的有个性的公民,而不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听话的机器。因此他强调教育工作者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尊重学生的人格,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给他们更多的学习自由,引导他们通过活动和交往主动地探究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勇于创造、不断追求新知识的良好习惯。爱因斯坦关于教育教学的论述,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究习惯,重视培养教育学生的社会公德,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当代教学理论,对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宝存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8-13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将是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9.
文学教育的功能大致包括:净化心灵,提高人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判断力,激发人的想象力,增强人的创造性和创造欲望;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历史洞察力;训练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论拓展能力,培养个体开阔的理论视野,促使个体完成从工具式人才向综合性人才的提升。文学教育的特点是强调感悟的沉潜和思维的操练。欲实现上述功能,文学课需遵循文学教育特点,关注两个转向,即从开发外在感知能力转为开发内在想象能力,从探究式转向涵咏式。 相似文献
20.
语教育研究方法论是一种具体的学科方法论,它从总体上探讨语教育研究中对象与方法的关系及适宜性问题,旨在揭示适合于语教育研究的方法、整体的核心构成及其基本特征。其具体任务包括:(1)历史研究:语教育研究方法论史;(2)结构研究:语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本体构成;(3)核心研究:语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确立的理论基础、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