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探究—研讨”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兰本达教授提出的小学理科教学法。课堂教学主要由“探究”和“研讨”两种主要形式组成的,故而得名。“探究”阶段是由教师提  相似文献   

2.
美国哈佛大学兰本达教授创立的小学科学“探究——研讨”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划分为“探究”和“研讨”两个阶段。所谓“探究”,是指教师在课的开始,把一些实物材料发给学生,这些材料是教师在课前针对儿童所学的不同思维阶段及要求他们建立的概念而精心设计和选择的,然后要求他们尽量动手拔弄、操作这些材料,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去体会、  相似文献   

3.
“探究—研讨教学法”是美国兰本达教授倡导的一种新型自然教学方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描述和互相交流感受,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思维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复杂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对自然界有秩序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法的教学过程主要由“探究”和“研讨”两个环节组成。在探究环节,教师选择与新授科学概念相联系的“有结构”的材料(即各部分联系紧密,通过其相互作用能揭示一系列有关现象的材料),按层次  相似文献   

4.
以我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为例,谈一下运用‘探究——研讨’法的尝试和体会。 通过实物进行探究 ‘探究’必须是儿童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去发现问题。如果没有实验材料,‘探究’便是一句空话。因此让儿童‘真枪实弹’地搞实验是‘探究’的起码条件。现阶段,器材不全,条件差,我就发动学生从家里拿,学生带不来的我就借,总之要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造  相似文献   

5.
一、“探究—研讨”教学法是把教学过程分为“探究—研讨”两部分。所谓“探究”是让儿童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通过亲自动手去探究老师给他们提供的实物材料。而“研讨”是给儿童提供机会促使他们把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和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通  相似文献   

6.
“探究——研讨”法的历史根源按照“实用”的观点在科学领域里探究和发现,也是没有止境的,而且也能导致在工业上有用的新发明,例如爱迪生的灯泡和莫尔斯的电报机。对基础科学进行较多的研究是从英国的牛顿爵士开始的。经验论往往把实际事物看成是各个独立部分相加构成的整体。例如,牛顿把某物体的硬度视为组成这个物体的各个坚硬微粒的总和。经验论者认为,自然界的多数现象是存在规律的,而要认识这些规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世界教育社的兰本达教授为《科学启蒙教育》杂志撰写的。作者在文章中阐述了“发现法”和“探究—研讨”法的历史根源以及这一种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比较,说明“探究—研讨”法的优点。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方法,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互相交流感受和解释,在思想上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模型,然后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形成对自然界的有秩序的理解。这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它将会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无限热爱,培养起一种信念,使孩子们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生活中,在将来都会自行探索、创造,利用已有的智慧解决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小学自然课的改革,着重借鉴了兰本达教授的这一教学思想,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刊将在这一期和下一期,连载兰本达教授的这篇文章,并在“教法研究”专栏中,编发各地教师在小学自然课和数学课中采用“探究——研讨”法教学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两年多来,我们据根自然课中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的要求,采用“探究——研讨”教学法进行了一些探索性实验。一、精心设置材料,诱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的源泉。兰本达教授在《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一书中指出:“科学教学中的材料要有结构,即材料在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中的  相似文献   

9.
自然科学的教育,不只是让孩子学点常识而已,它的教育意义在于“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深”。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法,而应通过自然课引导儿童去观察周围的事物,认识事物的属性、发展变化、联系和规律,发展学生思维。 自然课的教学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实际活动进行的,不仅让学生获得一定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兰本达的“探究一研讨”教学法,强调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他们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  相似文献   

10.
一、“探究—研讨”教学法的特征 ① 将主要注意力放在进行小组活动的学生身上。 ② 学生小组必须迎接挑战,“探究”逐步由简变繁的实际材料。 ③ 教师为学生小组准备观察和“实验用的”材料,扮演流动的观察者。他(她)为“研讨”做好准备工作,以便学生在课堂结束时将事实联系起来。 ④ 采用对实物教材实际动手的技巧,所有的孩子,无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无论是有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2003)《数学》七年级上册《探究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尝试探究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进行描述;(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并使学生体会到与他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情感与态度)体验到数学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学能否采用“探究——研讨法”,我们在全县范围内选取了十四个班,以“数的整除”为内容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在试验班和对比班的教学要求、课时、课外  相似文献   

13.
兰本达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世界知名的科学教育家,20世纪40年代,她创造性地提出了“探究——研讨”教学法。1977年起,她多次访问中国,在北京进行学术演讲和教学实验,受到了我国小学自然(科学)教师和小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14.
小学阶段到底怎样对少年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是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阅读了美国哈佛大学兰本达、布莱克伍德、布兰德韦恩三人合著的《小学科学教育“探究——研讨”教学法》和兰本达逝世前写给姜允珍教师的一系列文章;还阅读了国内著名专家新写的有关小学科学教育的一系列论著及著名人士有关小学自然教学的“课堂设计”和“课堂实录”,读后受益匪浅。这里,我把我的一些“体会”或者“思索”写出来。就象兰本达教授说的“研讨会”一样,在教研群体的相互作用中,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5.
1988年4月27—29日,本刊编辑部对孝感地区实验小学进行了专题采访,采访的内容是在这个学校进行了三年的“探究——研讨”教学法教改实验。兰本达教授曾在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各种类型的孩子中试用过这种教学方法。结果都一样令人满意,所有的孩子都显示了在更高概念水平层次上的发展。更为可贵的是,孩子们培养起一种信念,不仅在自然课上,而且在生活中,在将来,在各门学科上,都学会了去自行探索、创造,利用已有的智慧解决面临的新问题。 孝感实小是积极学习、吸收和借鉴这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改革教学的学校之一,他们得到了孝感地区教委和教研室的强有力的支持。我们相信,这一组文章只不过是未来的更大的成功的一介可喜的开端。  相似文献   

16.
兰本达的"探究一研讨"教学法主张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中学习科学,从而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对幼儿科学教育具有下列启示意义: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养的早期培养;"探究-研讨"式是幼儿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应成为幼儿科学学习的支持者和促进者;科学教育应重视交流对经验的概括作用.  相似文献   

17.
“探究——研讨”教学法,是把教学分成“探究”和“研讨”两个阶段,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获得知识,从而培养学科学用科学的各种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已被广大的自(?)教师所采用,效果很好。但是,对于刚跨进小学大门的一年级的儿童,他们年龄小,行为上自理能力差,独立研究能力弱,注意力易分散,观察事物往往抓不住要点,用“探究—研  相似文献   

18.
一、为什么要进行这项试验 “探究-研讨”教学法,是美国兰本达教授所倡导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法。1984年,兰本达应课程教材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邀请来京讲学。她运用自己精心设计制作的丰富多彩的教具,多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演示课,形象地介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上发达的国家越来越重视小学科学教育,不仅增加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时数,重新编写教材,而且重视研究教学方法,强调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早期开发儿童的智能和培养儿童的探究精神,美国哈佛大学小学科学教育的专家兰本达教授所倡导的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就是其中一种。兰本达主著的《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一书,已由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于一九八四年翻译出版。近几年来,她还两次亲自到我国介绍和试用她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使我们得到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1984年6月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课程教材研究所等单位,在北京育才学校联合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小学数学、自然课教材教法讨论会”。主讲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兰本达教授及其他几位中外学者。 来自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三十几位代表,参加了这次别开生面的讨论会。在讨论会期间,“探究—研讨”教学法的创立者兰本达教授,用科学严谨、有条不紊的教学步骤,丰富多彩、设计巧妙的教具和实验,向代表们演示了小学自然课的教学方法,从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