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刊广告词拾趣朱胜龙万种报刊、万般风情。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将报刊推向优胜劣汰的竞争“沙场”。某些竞争的重心已经和正在从适应读者转向制造读者,创造市场,报刊广告词作为报刊竞争的“公关武器”已经显露头角,不少报刊精心制作、创意盎然,颇具视觉冲击力和...  相似文献   

2.
朱胜龙 《传媒》2002,(2):44-45
一年一度的报刊征订竞争,已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争夺读者注意力的竞争,广告词作为报刊竞争的“心理武器”已日渐显露头角,在2002年的报刊征订大战中,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有文化内涵、可读耐读的广告词不断增多。报刊广告词作为报刊品牌的有效载体,更加讲究创意,已经和正在从外部灌输  相似文献   

3.
万种报刊,万般风情,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将报刊推向优胜劣汰的竞争“沙场”。报刊抢滩战风烟四起,其激烈程度不亚于轰动商界的“羊毛大战”、“蚕茧大战”等。报刊竞争的重心,已经和正在从适应读者转向制造读者,创造市场。报刊广告词作为报刊竞争的“公关武器”已经显露头角,不少报刊社精心制作创意盎然、颇具视觉冲击力和情感震撼力的妙语佳句,赋予报刊以浓郁的情感色彩,将报刊从知识、信息的一般载  相似文献   

4.
一年一度的报刊征订竞争 ,如今已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广告攻势。在新世纪报刊的征订中 ,报刊广告词作为富有渗透性的“心理武器” ,成了争夺报刊市场注意力的耀眼“亮点” ,不少报刊针对特定读者的需求 ,精心制作言简意赅、韵律铿锵、朗朗上口的妙语佳句 ,赋予报刊以人性化、个性化的情感色彩 ,将报刊从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演绎成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象征和精神寄托 ,千方百计地锁定读者的注意力。与往年相比 ,世纪之交的报刊广告词更富有创意 ,更具视觉冲击力和情感震撼力 ,构成了一道瑰丽的文化景观。激活读者需求现代社会的信息流量骤增 ,信息…  相似文献   

5.
屈指算来,我搞宣传报道工作也有十个年头了,发表的稿件有厚厚的几大摞。作品不仅多次在《经济日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而且还30多次获奖。我写稿的体会是:把自己当“读者”。写稿是让读者看的,不是作者去卖弄才华,因而把自己当“读者”,作品的好坏优劣一目了然。如果自己都觉得味同嚼蜡,往报刊投稿自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我在写稿时,十分注意喜闻乐见,雅俗共赏,时常将自己放到读者的位置,读者喜欢“吃”什么就“端什么”;在撰稿时,不贪大求全,需要三言两语的,决不穿靴戴帽;有必要“洋洋洒洒”…  相似文献   

6.
报纸与电视“联姻”6月8日,经济日报《东方时评》专栏正式和读者见面后,立即引起了读者的关注。经济日报《东方时评》是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中衍化出来的。因为新颖别致的《东方时空》节目,许多人来不及收看,经济日报就将《东方时空》中的精彩画面及内容,...  相似文献   

7.
艾丰是我国著名新闻学者、经济学家,曾任《人民日报》编委和经济部主任、《经济日报》总编辑、“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组委会主任等职,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他曾获我国新闻记者最高奖──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所著《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获我国社会科学最高奖──首届“吴玉章奖金”。 最近,艾丰在《经济日报》社接受暨南大学新闻系研究生“中国当代名记者艾丰”课题研究小组的采访,就人们对新闻界诸多感兴趣的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深入浅出的回答。本人为研究小组成员之一,现将关于中国新闻改革热点难点部分访谈内容谨录如下: 宣传工…  相似文献   

8.
2003年9月8日,《经济日报》在头版二条的显著位置刊登了一封题为《铁路会不会拖小康建设后腿》的读者来信,并配发编辑点评《我们能无动于衷吗》。这是多年来在报纸上很少看到的喜人景象,令读者为之感动。读者是报纸忠实的受众,报纸理应充分反映读者的建议和呼声。很多报纸开辟了《读者来信》专版,使之成为连接读者的纽带和桥梁。但是,往往一些很有新闻价值的“读者来信”,却被圈在了固定的专版中,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影响了“读者来信”作用的发挥。“读者来信”是一座“新闻富矿”,尚需慧眼的编辑们去开采。《经济日报》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  相似文献   

9.
经济日报是倍受读者青睐的一份报纸,她时刻盯住新闻“消费”市场,每张报纸都是“满汉全席”,以独特的风格,让新老读者为之叹服。而“店”大不欺”客”,则是笔者对《经济日报》最深的感触。《三分之一的呼唤》最初是我参加省优稿件评比的评论,谁知在州里初评时,落选好在手头还有一份推荐打印件,便投给经济日报。1987年2月18日,该报在  相似文献   

10.
《经济日报》在头版上开辟《基层来稿》栏目,不定期刊发来自基层作者的稿件。这些基层来稿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很有可读性。比如,3月29日的《科技图纸挂厅堂》和《税官的“不等式”》两篇,就颇具新闻价值。《经济日报》作为一张中央大报,在“寸土寸金”的头版上专门开辟《基层来稿》栏目,委实难能可贵。此举充分体现了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办报思想,无疑会受到读者特别是基层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反观有的报纸,论“级别”和“档次”,远不及《经济日报》,而“架子”却很大,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不要说是头版,就是在其它普通的版面上,…  相似文献   

11.
报刊的编辑时常被人们称作是“为他人作嫁衣”,但是这种“作嫁衣”绝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的劳动,而是一种再创造的劳动。经济日报的《特别报道》专栏是一个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的优秀专栏,1996年1月创办至今,刊出了一大批在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普通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的深度报道。据经济日报办公室统计,仅1996年开办的第一年,这个专栏就推出了120余期,其中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和中央电视台《早间新闻》摘播60余篇次。一个专栏能有这么多的报道被这两家颇具影响的节目摘播,是不多见…  相似文献   

12.
五年前,《市场》报创刊时,全国经济信息报刊还是寥若晨星。如今,报刊上的经济信息多起来了,各种经济信息报刊纷纷创办,大有星罗棋布之势。《经济参考》《经济日报》在传递信息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人民日报》也开辟了《经济信息》专版,受到了读者的欢迎。《解放日报》开辟《农工商信息》专版后,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传递各种信息三百多条,促成产供销各方贸易二百多万元。据山西省一位副省长介绍,山西省财贸系统的信息报刊就有一百四十多种……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向来以他人为目标,今天发消息,明天抛特写;而新闻界自身也在发生许多很让人开眼界的事情。我们不妨来做一个扫描。开个个人专栏如何? 海外港台报纸都有很多固定的专栏作者。他们定期为报纸的专栏写文章,每个人拥有不少的读者。对于大陆的编辑记者和作者来说,在报刊上开个人专栏,不说绝无仅有吧,也是凤毛麟角。最近“火爆”地做一回的,是经济日报的几个“大腕”记者。 1992年初《经济日报》扩大版创刊,一版责任编辑毛铁倡议筹划个人专栏并付诸实际,该报的“冯并专栏”、“詹国枢专栏”、“范敬宜专栏”令报界为之一振,也使读者耳目一新。此后,专栏之风渐渐吹开。《新民晚报》秦绿枝(吴承惠)早先的“休息时断想”和后来的“不拘小记”专栏,使该报《夜光杯》副刊更加情趣盎然,意味深长。鸡年伊始,《羊城晚报》推出“花地专栏之页”,梁凤仪、伊始、迟轲等人的“勤十缘”、“落草集”、“说美谈情”  相似文献   

14.
在1998年春天,我将自己彻底还原成了一个读者,一个在报摊上掏钱买《中国青年报》,也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羊城晚报》的读者,一个看到了好文章就想与人分享的读者。我很少将《中国青年报》的报道看得如此仔细,基本上有关“两会”的每篇报道都读,  相似文献   

15.
一年一度的期刊征订竞争,如今已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广告攻势。在2002年的期刊征订中,期刊广告词作为富有渗透性的“心理武器”,成了争夺期刊帝场注意力的耀眼“亮点”。但我们在为一些精妙绝伦的广告词叫好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有为数相当的期刊广告词,却受到读者的冷遇,甚至引起读者的反感,笔者尝试着从五个方面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我们的报刊宣传确实在文风上有很大进步。但是,还有的报道为了突出新闻的典型意义,仍出现言过其实的现象。比如,去年10月27日经济日报曾登过一则消息:《坐在火车里能看彩色电视了》,称上海至北京13/14次列车的彩色电视,是“我国第一套长途旅客列车彩色闭路电视系统”。有的读者便拿出去年10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面向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以农民读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报纸———《经济日报农村版》今年1月5日创刊以来,受到广泛好评。《经济日报农村版》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三贴近”的要求,解读“三农”政策,传播致富信息,反映农民呼声,讲述农家故事,  相似文献   

18.
努力创新 突出特色──《河南教育》月刊改版创新一得冯振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每一种报刊都要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接受市场无情的检验;优胜劣汰,这是任何报刊都必须遵循的市场规律。刊物要想赢得市场,赢得读者.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就必须改革创新,不...  相似文献   

19.
在报刊林立、学生图书琳琅满目的当今社会,刊物何以始终以充盈的活力在激烈竞争中长胜不衰,成了我们《当代小学生》编辑们经常思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代小学生》自1988年创刊以来,经历了七个春夏秋冬。由于我们长期坚持了“质量是生命,读者是上帝”的原则,在众多报刊订数纷纷跌落的情势下,《当代小学生》却扶摇直上,目前月订量已近200万。  相似文献   

20.
目前,许多报纸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注意力放在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上,竞相开辟新颖独特的栏目,以求增强本身的活力和吸引力。在北京、上海两地的报纸上,这种趋向表现得十分明显。例如,首都的《经济日报》从年初起已在头版开辟了两个专栏(即《醒来,不只是铜陵》和《破“三铁”,看徐州》),讨论深化改革等问题,收到良好效果。而在上海,这期间则有《文汇报》一版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