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要将同题新闻做得足些足些再足些。新闻的传统法则是“短些、短些、再短些”,在报纸只有四个版的“薄报时代”,这是没错的。但在版面空间扩张了无数倍的“厚报时代”的今天,对那些读者关注、主题重大、新闻价值含量高的新闻,则需要做得足些、足些、再足些。这既是满足读者新闻欲、知情权的需要,也是同题竞争之必需。要将新闻做得不留空档、不留死角,做得读者想知道什么,我这里就有什么,  相似文献   

2.
新闻文摘     
让新闻中的数字“跳”起来新闻经常跟数字打交道,有时要引用许多数字。用得好,会使新闻生色,用得不好则会让读者头疼。用以下办法可让数字“跳”起来,吸引读者。搭配法。将数词量词和具体形象的名词搭配或组合,会给人以生动鲜明之感D如“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比较法。分纵比和横比。纵比如某厂今天一天的产量是四十年前建厂时全年产量的10倍。横比,如说某企业的效益居全国行业之首。精炼法。数字在精不在多,要以一项十,不要以十项一。比喻法。如写乐山大佛,讲它多高多宽多大,读者不易想象。有位作者把它形容为“耳朵有4个人高,…  相似文献   

3.
大家都知道,新闻图片离开了新闻性就失去了价值。一张新闻图片有没有新闻价值、是不是重大题材或突发性事件、读者是不是关心它,这就是评判一幅新闻图片好坏的标准。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是报纸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读者对新闻究竟有哪些心理要求呢?这些心理与新闻背景又有什么关系呢?就积极而一般的心理特点和要求而言,读者对新闻的心理要求主要有六种,它们与新闻背景交代与否有着密切关系。一、求新心理。“新”,是新闻的基本特征,也是读者心理要求之一。读者总是喜欢那些事实新鲜,表现手法和角度新颖的新闻。新闻之“新”首先源于事实本身,但不可否认新闻之“新”也常由新闻背景衬托出来。二、求近心理。读者喜欢阅读的新闻,其事实要与自己的地域近、职业近、年龄近、生活近。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应从读者上述心理着眼,尽可能满足读者在“接近”方面的心理要求。而新闻背景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新闻漫画作为一种形象化的宣传手段,深受报纸编辑的青睐和读者的厚爱,这给新闻漫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向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我想就目前有些新闻漫画作品中存在的简单化、概念化的问题,谈一点个人看法。偶尔听到读者有这样的议论:“报纸上的新闻漫画主要是构思,至于绘画,似乎是人人皆可为之。”造成对新闻漫画的如此曲解,与已刊发的一些新闻漫画粗制滥造、绘画技巧低下有关。有些新闻漫画主题思想肤浅,画面处理千人一面,人物安排不外乎平视中的正面、侧面,在表情刻画上,月牙嘴上翘是喜悦,倒过来为痛苦,…  相似文献   

6.
今天我只讲一个问题,即新闻作品的风格问题。名记者必然有自己的风格,没有风格成不了名记者,这是一条规律。仅仅是写稿多,没有风格,几天不见报,读者就记不住你了;或者虽然记住了你的名字,却记不起你的作品。有时读者会说某某记者“见报不少”;但问起“他都写了些什么稿?”回答是“记不起来了”。记者要成名,没有见报的数量显然是不行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代表作,没有让读者过目难忘并剪贴下来反复欣赏的作品也是不行的。没有代表作,对记者特别是资深记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什么是风格什么是风格?风格就是作者的个…  相似文献   

7.
“新闻要短,长风当刹。”这一口号对于报人说来,实在是耳熟。然而遗憾的是,长风常刹却难止,短新闻千呼万唤一直难成气候。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多种,但与作者缺乏三种意识──新闻意识、精品意识、读者意识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重提刹长风、倡导写短新闻之际,很有必要强调大力强化这三种意识。(一)什么是新闻意识?有的同志以为,千方百计多见报,百计千方让见诸报端的块儿大一些、篇幅长一些,这就是新闻意识强。其实这是误解。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通过新闻媒介传递给读者的最新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并不能说刊登…  相似文献   

8.
<正>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新闻漫画仍然很受读者青睐,仍是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的宠儿。许多采编人员对这一新闻报道形式仍然非常重视。在被人们称为"读图时代"的今天,新闻漫画显然成为其中一种不可缺少的项目。漫画的种类有多种,新闻漫画作为漫画中的一个类型,也可分成几种,下面就介绍几种不同类型的新闻漫画。一、评议性新闻漫画许多人认为,新闻的评议性是新闻漫画主要作用。当下,当报道性新闻漫画已经很普遍时,我们有理由相信,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读者,当他拿起报纸来读新闻时,主要目的在于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一篇新闻如果没有足够的引起他关心的信息,那么,他就不愿意读下去。但是,作为党报,它的主要使命是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如果新闻仅仅是提供信息,那么就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不能去指导、教育读者。在一篇新闻内,读者要信息,而编者要求读者接受某种观点,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处理好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新闻和宣传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各有自己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新闻传播有关事实的信息,而宣传提供对事实的解…  相似文献   

10.
一篇受读者欢迎的新闻,首先应体现在文约意深这个方面上,尤其是采写消息,就要给人留下一种“一目了然,简洁明快”之感,因为读者关注它,主要是看信息,这就有别于通讯、人物专访、报告文学的报道形式。前者重在凸现新闻的主要事实,故而以信息吸引读者;后者重在塑造典型,用生  相似文献   

11.
回答读者心中的问题──浅谈评论写作的改进济人评论,作为直接对读者讲话的一种新闻体裁,必须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论证,回答读者心中的问题。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是评论作品能不能在新闻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上显示其影响力的关键。现在有些评论,就事论事,就工作谈工...  相似文献   

12.
浏览一下案头的报纸,发现无论是日报、行业报还是晚报、都市报,几乎都开辟了言论栏目,给广大读者、作者提供了一个各抒己见的园地。其中有不少言论言简意赅、观点鲜明、一针见血、切中时弊。而且有些新闻评论的反映非常迅速:头一天刚见报的新闻,第二天就刊登了针对此事的评论,使读者在了解了新闻事件的全过程之后.还能看到有关这个新闻事件的思考,从而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节奏加快、生活闲暇减少,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对媒体上的每一条新闻都从头到尾地阅读,而是先看新闻的标题,标题有吸引力,读者就会往下看,反之则弃之一边.这就是"读题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新闻媒体要想赢得读者,就必须在标题制作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4.
每天打开报纸,能给人一种新鲜感的东西不是很多,这就难怪有的读者说是“看报看题,一览无遗”。读者作这样的评价,说明报面上司空见惯的新闻多,能够透视深层的新闻少。浮在社会生活表层的新闻固然也起到了传  相似文献   

15.
给读者最大的满足苏州日报总编辑李天岐苏州日报为搞好改版,在去年10月份便着手在读者中做详尽的阅读需求调查。结果显示,读者强烈要求增加地方新闻的鲜活度和深度,要求多报道老百姓身边的事,多让读者参与,多让读者说话,同时要求加大舆论监督力度。此外,读者还要求版式更具现代气息。心中有读者,掌握了读者真正的需求,改版就有了底数,有了方向。为此,我们果断革除了部分游离读者和信息量不足的版面,特别是一些从内容到形式都显陈旧的专版、专刊,新增了地方新闻版、社会新闻版以及《读者之声》《人才天地》《现代家政》和《法制…  相似文献   

16.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传统报纸特别是各级党报来说,由于自身承载着极其多的会议报道任务,通过改进会议报道,让读者喜欢会议新闻,让会议上不是新闻的东西从报纸版面上消失,把真正的新闻呈现在读者面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龚邦国(江西电视台副台长):《社会传真》是江西电视台开办的新闻评述性节目,开办有两年多了。今天请各位同仁、专家、学者来就《社会传真》进行研讨,目的就是进行分析、总结,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便把我省新闻评述性节目办得更好,提高电视新闻引导性。一、为什么要办《社会传真》?这首先是由电视的工具性质决定的。新闻单位是党和政府及人民的耳目喉舌,我们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把科学理论在电视宣传中正确反映出来,并且旗帜鲜明地表示我们的观点,使新闻舆论引导既正确又明确,这就必须要有新闻评论性节目。这之…  相似文献   

18.
新闻要实现它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必须完成它的传播功效─—让读者接受它。只有被读者接受了,新闻的传播目的才算达到了。读者接受,从受众心理角度来研究,是一种意向选择。不难理解,由于年龄、性别、地域、职业、学识、需求等各种条件的差异,读者对不同新闻的选择是有差异的,这是新闻品种和新闻内容上的意向选择差异。但是,从新闻传播的形态上看,读者(观众)却又有一致点:可视性越强,读者的选择度越高,接受能力越大。电视新闻之所以在三大新闻传播媒介中一跃成为新闻传播媒介的骄子,首先在于它独有的鲜明生动的电视画面,而…  相似文献   

19.
法律对新闻报道的约束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侵权诉讼(俗称“新闻官司”)在我国已有十年多的历史。经十年之积累,新闻与法律都在不断调整自己,力求为对方所认同并适应对方。在公民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日益得到社会重视的今天,新闻与法律在维护这部分人权的根本立场上并没有歧见。并且任何法律都具有双重功效,一种约束同时就意味着一种保护。可以说,有关新闻侵权的法律规定为正当的新闻报道设立了规范化的天地。 本文着重从新闻适应法律的视角谈谈有关认识。文中的“新闻”,泛指从事新闻活动的主体(新闻媒介、记者和所有参与新闻活动的人)和流行观念,“法律”也是大致相当的含义,这纯粹为了行文方便。  相似文献   

20.
闫倩 《新闻传播》2006,(1):52-53
电视新闻可以音图并茂、视听兼顾,而作为平,面媒体的报纸,在这方面就明显逊色了。笔者认为,从事报纸新闻写作的记者应汲取电视报道的优点,在形象性、生动性上多下功夫,使读者同样能“看”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以期能更好地使读者接受新闻传播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