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典虽然在今天的时代氛围中倍受冲击,但由于它所蕴含着难以舍弃的诸多价值,使它成为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从经典所处的境地入手分析,认为由于确立经典的规范性和恒久性标准在今天受到某种程度的漠视,经典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漂浮的能指状态,它在各种力量的挤压下找到自己的所指成为经典,从而,通过多元化的途径.今天的经典未必不能确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公共社会对传统的兴趣日增,对经典的关注越来越强烈。神州大地,经典诵读蔚然成风,这表明了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公共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递,在新的世纪里依然可以进行。  相似文献   

3.
张勃 《山东教育》2007,(7):20-21
肖川先生在一篇题为《与经典为友》的文章中说,现在有些人动辄就用“根本变革”“全新概念”“截然不同”来描述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或举措,十分的眩人耳目。其实这些教育的“大道理”早已存在于经典之中,语言十分朴素,都是些家常话,却比时尚的提法更智慧、更真实可靠。《论语》正是这样一部经典。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拥有悠久的经典诠释历史,随着西方诠释学传入我国,激励了对本土经典诠释历史与诠释方法的整理,并以之为参照系试图建立起中国诠释学。其中汤一介先生首开其先,张江则于近年充分发掘传统经典诠释资源,参考西方体系,着力建构以“公共阐释”理论为核心的“中国当代阐释学”,黄玉顺则立足原始儒学提出“前主体性诠释”概念。《史记》作为传统史学与文学经典,以诠释学视域来看,理解的历史性与时间距离是其经典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视域融合”则在新的历史处境下产生新的意义,实现文本的历史性与人的历史性统一。诠释活动中理解、解释与应用的三位一体,揭示文本意义的生成路径。当代《史记》诠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诠释主体视野更为开阔,理论资源也更加丰富,《史记笺证》《史记疏证》以及《史记研究集成》代表了当代《史记》文本阐释的三大范式,雅俗共赏,普及性与学术性兼备。  相似文献   

5.
在本中,我们着重研究了常曲经空间中子流形的无穷子Ⅱ-等距问题,所得到定理都是新的,而且把E3中的某些经典结果推广到了常曲率空间中具有高余维数的子流形上。  相似文献   

6.
一个时代新学说的诞生,往往需要提出新的问题,使用新的方法,这是世界学术思潮发展的通例。而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经典被奉为民族文化传统的主要代表和最高权威,受到特别的尊崇,每当有学者想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解决新的问题,创建新的理论时,最常见的办法是在解释儒家经典意义的进程中,或者别立新解,或者借题发挥,从而阐发出自己的新思想。我国古代新学说的产生,常常是以经典本文解释方法论的革新为契机的。因此,高度重视解释经典的方法论的研讨、完善和革新,并逐步形成自具特色的经典解释学理论和实践,是中国学术发展史固有的一大特征。在中国经典解释学的形式发展过程中,朱熹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探讨他的有关理论与实践,在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音乐世界》2014,(12):136-137
Reebok旗下经典鞋款PUMP FURY在今年迎来了诞生20周年庆典。此次推出两款经典GUNDAM元素鞋款,为全亚洲动漫迷以及模型爱好者们带来了新的收藏热点。  相似文献   

8.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可以称为经典中的经典课文,将青蛙的成长过程自然巧妙地完成于小蝌蚪找妈妈的一波三折的故事经历之中。为了不辜负其奇特的构思、并茂的图文,并贴近新的理念、新的标准,也能把它上成一堂属于自己的、经典的《小蝌蚪找妈妈》,我着实动了一番脑筋,仅仅教案就写了整整12页。于是,便“胸有成竹”地来到课堂上。  相似文献   

9.
世纪又翻过了新的一页,炮火硝烟的战场血腥在谴责声中渐近阑珊。以透视战争恐怖,扬塑英雄精神为经典品质的中国军事学作出了紧合时代的响应。本通过比较当代军事学在20世纪始终的本集群,重点指出跨世纪军事学与旧有学形态轩轾有另的三大新变,即:超拔经典的题材选择、打破传统英雄主义的人物塑造、新现实主义的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10.
学经典往往是常读常新的。新课改呼唤创新精神,主张学生张扬个性,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地位,这一切使得阅读活动中本多元化阐释成为不容忽视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教师》2014,(5):F0002-F0002
关于研读社会学经典的重要性,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曾指出此举可以使自己的“独立发现”准确地定位于“重新发现”,可以更准确地引用经典并使之产生新的效果,可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省或重新阐述经典,  相似文献   

12.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世界文学的不朽之作。作为经典,它于这个新的时代又蕴含着新的意义。本文就是对这部巨著进行新的阐释,特别是从存在主义两个重要方面——荒谬和疏离来详细阐述。这有利于我们在当下对于《哈姆雷特》的深刻理解,更是一种引领我们走入经典的途径,让经典切实地感召我们的心灵,警醒我们的现实人生。  相似文献   

13.
身体在中国当代“红色经典”中经历了从“在场”到“不在场”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出;在新中国建立后,文学作为建构新的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力量,逐步成为一种神圣不可亵渎的意识形态形式。  相似文献   

14.
经典的形成是艰难的,经过时间磨砺的经典作品在当下变革中更是面临着新的释读。这种流变和作品被读的"个性原则"使经典在解读后的"改写"具有可能性;然而一些批评家因对经典的固定值认识不够,认为有些经典需要"解毒",想要颠覆经典,又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明代士人多采取信仰型的解经路向,他们的经典诠释主张相当繁杂,经典视域各不相同,在同一学派中也无统一的诠释思路和解经策略;但明代士人们对经典文本的现场感有很强的领悟力,这为后来的经典诠释学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关于"经典"一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在的一些报纸、书籍和影视节目中,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经典”这个词,如经典葡萄酒、非经典逻辑、民族经典、红色经典电影等等。在这些表述中,“经典”的含义也不尽相同,那么“经典”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们有必要追根溯源,对其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7.
现今重构是文学经典发展的新动向,读者在经典重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方的重构以艺术品质和文本接受的对接完成,而中国的重构却是进行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文学经典的重估、重立。无论如何,中西文学经典在当下都面临着新的命运和走向。  相似文献   

18.
从经典走向现实──科学的社会主义观之历史发展周光亮,李志勇(临沂师专校长办公室,临沂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旧世界的同时,也提出了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当社会主义成为现实之后,各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面对新的现实,如何在继承经典社...  相似文献   

19.
从文学的主体间性本质出发,阐述了经典文本所具有的主体间性文本特征,指出正是在主体间的对话交流中,才实现了文本的经典存留,从而为文学经典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参照角度。  相似文献   

20.
本首先阐述了经验归纳式的经典物理探索模式的失败,从而提出新的现代物理探索模式,并分述模式中各个环节的意义,同时联系到当代物理学中能力培养及物理学方法教育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