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秀文 《海外英语》2015,(9):182-183
当今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华裔作家之一汤亭亭的处女作《女勇士》,被盛赞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力作,并成为国内外文学界的讨论热点。其中,它的副标题为"一个生活在鬼中间的女孩的童年回忆",由此引出对"鬼"的诸多意象解读。鉴于作者所生活的特殊历史与文化背景,使得文中对"鬼"的形象描写既不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鬼",也并非是纯粹的美国文化意义上的"鬼",而是赋予了其新的涵义。该文试图重新解读"鬼"的意象,说明"鬼"具有替罪羊的形象,"鬼"言说了女性对性别歧视的反抗,以及"鬼"展现了华人处在两种文化背景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当今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华裔作家之一汤亭亭的处女作《女勇士》,被盛赞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力作,并成为国内外文学界的讨论热点。其中,它的副标题为“一个生活在鬼中间的女孩的童年回忆”,由此引出对“鬼”的诸多意象解读。鉴于作者所生活的特殊历史与文化背景,使得文中对“鬼”的形象描写既不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鬼”,也并非是纯粹的美国文化意义上的“鬼”,而是赋予了其新的涵义。该文试图重新解读“鬼”的意象,说明“鬼”具有替罪羊的形象,“鬼”言说了女性对性别歧视的反抗,以及“鬼”展现了华人处在两种文化背景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汤亭亭在<女勇士>中用英文大量重述中国人鬼故事,其作品呈现出一个具有典型后殖民杂交性的"鬼"的意象.这一意象折射出一位华裔美国女孩在中美文化的夹缝中困惑成长的经历,弥漫着作者充满激情与自由奔放的女性主义思想,言说着华裔美国人对美国社会中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的悲愤之情,但也流露出无意识的东方主义视角.  相似文献   

4.
《紫孜妮楂》是彝族经典宗教经籍,《巫师鬼女》是基诺族巫师重要的经书。同为宗教文学中人鬼相恋的叙事文本,对于人鬼恋的态度,《紫孜妮楂》中是否定的,彝族人要驱鬼、赶鬼;《巫师鬼女》中是肯定的,承认人鬼的结合。本文试从两个文本的情节结构方面分析它们的相似点和相异点,并从彝族和基诺族不同的自然环境、爱情婚姻观、宗教观等方面分析造成对人鬼恋不同取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作,汤婷婷的《女勇士》向世人塑造了文化内涵丰富的勇士形象:理想中勇敢的武士、家族中觉醒的斗士、社会中自我超越的勇士.勇士们的成长过程,也是异质文化从冲突、对抗到对话、融合的过程,激励着世界上少数族裔人群的成长.对勇士形象进行文化性解读,揭示作家对不同文化和谐相处路径的思考,对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具有...  相似文献   

6.
《女勇士》是美国华裔作家Maxine Hong Kingston(汤亭亭)的成名作。汤亭亭通过改写中国神话,颠覆了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华裔女性刻板形象,重构了华裔女性女勇士的新形象。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解读《女勇士》,以期更好地挖掘作品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在人上”是依附于任何人身上的“鬼”,并构成了特殊的“鬼文化”。《玉米》对此以“权欲”作为阐释的视角,通过对生命个体在“权力欲望”的役使下的生存心理的细腻刻画,在人性状态的解构中,完成了人类共有的“人上人”欲求的恶性循环,在悲剧命运的轮回中不断重复、延续的形而上生命和文化命题的表述。  相似文献   

8.
汤亭亭的《女勇士》是美国华裔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白虎山"一章中多次出现"鸟"的意象。"鸟"意象的运用,与作者所面对的令人沮丧的海外生活现实有关。"鸟"意象既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色彩,又蕴含了西方基督教的文化内涵,表征了某种对立意义。"鸟"意象虽然是对中国文化的反映,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却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反映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9.
一天,妈妈忽然头痛得厉害,迷信的奶奶立即叫来了我们村号称“再世观音”的一个神婆来驱鬼。这个神婆来到我妈妈的床边,口中念念有词。随后从口袋里拿出一只“神碗”,在我家米袋里舀了一碗米,装模作样地在桌子上使劲摇摆了一阵,随手又从那只“神袋”中取出一双“神筷”,狠狠地刺进米中……她尖着嗓子叫道“:鬼就躲在米里,现在我把它刺中了!”说着提起筷子。奇怪的是,这碗米真的被那“神婆”提起来了!吓得奶奶一个劲地念“‘:观音菩萨’保佑……”可是,神婆驱“鬼”并没有治好妈妈的病,最终,妈妈还是吃了医生开的药才得以痊愈。但神婆“驱鬼”…  相似文献   

10.
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概算得上是一个令人恐怖的名词,它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也标示着一个完全不为人所把握的而又无法直面的存在。除了如《聊斋志异》等少许鬼怪小说中,鬼具有人情味外,中国文学史上鬼总归是让人感到可怕的。鬼存在吗?“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学说大概是“敬鬼神而远之”的,  相似文献   

11.
莫言在他的小说世界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人”“鬼”共生的画面,他对“鬼”的描写也较为客观和全面,既能站在民间普通百姓的立场上阐述“鬼”存在的合理性,又能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上通过“鬼”的视角来鞭挞国民弱点。文章通过莫言写“鬼”的原因,他笔下不同类型的“鬼”和写“鬼”的不同立场来阐述莫言小说中的“人”“鬼”纠葛。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在各自长期的文化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鬼"文化和各自对"鬼"的认识见解。反映在语言上,"鬼"形象在汉日谚语中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本文旨在整理和分析汉日谚语中"鬼"形象的异同,并对中日两国的文化内涵作阐述。  相似文献   

13.
“鬼”来了     
《少年科学》2013,(12):18-21
2013年,对于江城公安局的老吴警长来说,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说它不寻常,不仅是因为今年江城的夏天连续40℃以上的高温天气,更是因为2013年发生在江城的几件离奇的案子。这不,初春老吴刚刚破获了防弹服被盗的案子,炎炎夏日下,公安局又连续接到报案,说某小区里闹“鬼”了。  相似文献   

14.
小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文章逻辑严密,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反映的问题也比较深刻。一些说明方法的运用,如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合适恰当,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教室有鬼》杨茂秀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文中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引自此书。"我们教室有鬼"?乍看书名感觉有些瘆人,可翻开后,我却爱不释手地一口气读完了。书中那些诗歌、故事,仿若智慧之河,源源不断地流经心田,润泽之极,难于言表。晚上辗转反侧,依然无法释怀,总觉心头有些什么要溢出来,有不吐不快之感,又仿佛有些东西梗塞在喉。也正是该书的魅力所在,让我不禁想要"刨根"。  相似文献   

16.
听到“鬼”,你一定会很好奇,这个“鬼”可不是指什么死鬼或女鬼之类的。你想知道我们班有什么“鬼”吗?好,现在我就说给你们听。不过你听了我说的“鬼故事”可别毛骨悚然或大吃一惊哦!  相似文献   

17.
王森 《当代职校生》2010,(11):33-34
紧张的期末考试一结束,晚上寝室里就像炸开的油锅,暑假外出旅行成了大家共同的话题。最后,在我的提议和游说下,大家决定去我家乡的海岛拾贝、垂钓、野营、还可以自己烧烤海鲜吃。  相似文献   

18.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产物,其产生顺应了历史潮流,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如何处理中西化关系问题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9.
释“鬼”     
胡津龄 《学语文》2003,(4):47-47
《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海》《辞源》,“鬼”的第一义项都是“迷信者以为人死后离开形体而存在的精灵”。《说文》:“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从厶,鬼阴气贼害,故从厶。”“从人,象鬼头”是指该字为“人”的象形,但“鬼头”是什么样子呢?  相似文献   

20.
汉语和日语里,"鬼"这个字的写法是一模一样的,只是读音不同。而且有关"鬼"的词在汉语和日语里都多用其比喻义,很少使用"鬼"的本义。汉日"鬼"词语的引申义,既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认知视角对汉日"鬼"词语的引申义,特别是隐喻用法加以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汉语"鬼"词语的贬义用法比日语"鬼"词语的贬义用法多。尤其是表示"讨厌"的贬义用法多。汉语里有强烈的否定意义的用法,而日语则没有。另外,汉语"鬼"的词缀贬义用法比日语丰富得多,更有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考虑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准确地理解汉日"鬼"词语的引申义,从而避免因母语负迁移而造成的误译、误用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