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考对地球运动知识的考查方式呈现多样化,试题灵活多变,对学生的空间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而利用"侧视光照图"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概念,将隐含、抽象的地理信息变得直观、明朗,将复杂问题变得深入浅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善用示意图、简图或立体图像等分析地理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光照图,动态分析因地球运动引起的地理事象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正>在高中地理中,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重点也是难点,在高考中经常涉及。该类题型设计灵活多变,让许多考生感觉难度较大。近些年高考中该类题型的大量出现,说明考生的计算能力依然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答好此类题目,需要掌握相关题型的解题技巧。关于地球运动类计算题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相似文献   

3.
4.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地球公转形成黄道平面,地球自转形成赤道平面,两者的交角叫黄赤交角。目前交角为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加之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如图:  相似文献   

5.
正《考试说明》地理部分关于能力要求第10条指出:"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地理计算或逻辑推理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这说明地理计算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的高考题也说明了这一点。这就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从所给出的地理图表中获取必要的地理数据进行地理计算,求出正确的答案,在"定性"的基础上进行"定量",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掌握。计算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高度、比例尺的计算;2、经度、纬度的计算;  相似文献   

6.
许婉英 《地理教育》2012,(Z2):18-20
一、知识构建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必修Ⅰ模块的重要基础理论,对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看,学生已了解到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及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和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但从学习能力要求看仅限于会用简单方法演示两种运动形式,会用一些地理事实说明地球存在的两种运动形式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相似文献   

7.
金剑 《地理教育》2014,(7):49-55
一、考点扫描 二、知能构建1.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的赤道平面与公转的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由于黄赤交角(23.5°)的存在,加之地球自转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地往返运动,从而引起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使得太阳辐射在地表有规律地季节变化(形成四季)和纬度变化(形成五带).具体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8.
【判读内容】1.日照图中的关键线(1)赤道。赤道上的各地全年昼夜平分,每天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2)极圈。极圈是极昼和极夜现象最大范围时的界线,通过极圈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关系,可以确定日照图所示的日期。(3)晨昏线。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两部分组成,自西向东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交界线是晨线,反之则是昏线。晨昏线的特性:1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2晨昏圈是地球表面的大圆,且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始终平分赤道;  相似文献   

9.
陈晗 《地理教育》2015,(Z2):103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阳光照射下,面向太阳的半球是明亮的,被称为昼半球,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暗的,被称为夜半球。昼、夜半球的界线就称为晨昏线(也称晨昏圈),它由晨线和昏线两部分组成。太阳直射点做回归运动的同时,晨昏线摆动于南、北两极点的两侧各23°26′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夏至日或冬至日当天,白天有多长时间?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如何由当地竖杆的影子长度来计算竖杆的高度?这些有趣的问题,与物理、数学和地理知识密切相关,而且可推导出地球昼长公式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由公式来计算某地冬至日或夏至日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冬至和夏至都是农历二十四节气,对于北半球一定纬度处,冬至那天,白天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而夏至那天,白天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过了冬至,北半球白天的日照时间增长,同时太阳直射  相似文献   

11.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课堂教学和评价的中心任务都是促进学生的建构学习。两者的结合点在于通过合理设计与实施具体任务,提供给学生学习和建构知识的机会;通过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展示的思维过程、学习行为与结果,教师及时做出判断,进行教学反馈及调整,从而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本文拟结合高中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一课,说明如何基于  相似文献   

12.
李红萍 《地理教育》2013,(Z2):102-103
高考地理试题中以图像形式呈现信息,突出考查地理图像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的题较多。"提取—整理—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成为地理试题解答的思维主线。在答题过程中若能迅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并运用关键信息,将对快速答题,准确答题有较大帮助。下面就几道题目的思路分析来看如何利用图像信息中的切入点和关键点来解题。等值线图的综合判读是考试大纲要求的考点,也是体现地理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下面来分析一幅综合等值线图,  相似文献   

13.
14.
武慧 《地理教育》2015,(Z2):46-47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难点。其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因其时空跨度较大、知识较为抽象而成为本节教学难点之一。针对这部分教学内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活动建议:运用教具、学具或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教材也提供"图1.23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如何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地球运动一节,一直让老师和学生感到头痛,普遍认为很难,尤其是二分二至日的判断,是高考中经常涉及的重点知识,对于高三的学生和老师都应该在复习备考中高度重视。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总结了一些解题方法和技巧,希望能对师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一题一议     
【题目一】 图1中弧AB为赤道的一部分,AC、BD为经线的一部分,CD纬线弧度为90°,BC弧为晨昏线,C是该晨昏线上最南点。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信息推断正确的是: A.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自转线速度A、B大于C、D B.AC球面距离可能为6 660km  相似文献   

17.
一、昼夜现象与昼夜交替现象昼夜现象是指由于太阳光线的照耀,地球面向太阳一面被照亮处于白昼状态,而另一部分由于自身的阻挡未被太阳光线照亮处于黑夜状态。因此,昼夜现象的形成与地球为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及日地距离(太阳光线能够到达地面)有关,而与地球是否自转无关,即假设地球不自转,也会存在昼夜现象。昼夜更替是指地球上某地从昼到夜再到昼的地理现象,它的形成首先要求地球上存在昼夜现象;要掌握昼夜交替的形成必须要理解晨昏线(圈)。晨昏线是太阳照射地表所形成  相似文献   

18.
石明贵 《成才之路》2009,(32):61-61
一、抓关键 抓住关键点才能顺藤摸瓜、一线串珠。比如:公转速度及其变化:抓近日点、远日点;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极圈内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抓二分二至;地球内部结构:抓地震波波速变化:大气的垂直分层:抓气温的垂直变化;大气运动:抓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抓大气的垂直运动(可上追原因,下问结果);区域可持续发展:三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郑伟 《地理教育》2013,(Z2):28-28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听众",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却要求教师成为"导演"学生成为"演员"。伴随着教师与学生之间主体地位的转变,怎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可以注重以下几方面。一、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生活中时时有地理,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学习和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开拓视野,而且能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解决生活中  相似文献   

20.
关于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一直是地球运动中的重点和难点,考生遇到此类问题时常难以应对。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掌握以下公式,有利于快速解题。1.正午太阳高度角=90°-|所求点的纬度数±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的同侧取"-"号,在赤道的异侧取"+"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