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张炎冰 《钓鱼》2005,(13):23-23
吉彦军被看好,或者说出道是1999年6月的开封“好运杯“获第一名。记者欣赏到的钓一标深样本是在这次比赛之后的天津第五届“澎湖湾杯”全国钓鲫高手邀请赛上,不管有鱼无鱼,吉彦军以每分钟抛钩8-10次的频率,在最后“收官“时奠定胜局。平心而论,钓一标深动作乏味、枯燥,但竞技钓鱼就是这样,在划一的抛钩提竿中隐藏的是智慧和不露声色的激情。  相似文献   

2.
张炎冰 《钓鱼》2008,(1):14-15
当许多人抓住了机会,并利用它在全国钓鱼比赛中创造了成绩的时候,吉彦军仅有一次机会是应某渔具企业邀请,参加了2002年在宁波举行的第十八届全国钓赛,他获得了渔企俱乐部组抛竿第3名。不过,从1999年“澎湖湾杯”卷起“吉旋风“,成名“钓一标深”。后,他在5、6、7三届“钓王杯”总决赛和首届“光威钓王杯”上的表现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3.
张炎冰 《钓鱼》2005,(20):38-38
客观地说,吉彦军是把钓一标深完善并提升为一种流行钓法。其实,在他之前的1997年蚌埠“黄山烟杯“全国钓鱼邀请赛就出现了钓标深的雏型。由于鱼的密度很高,钩没有到底就被鱼衔住了,因此钓水皮下40-50厘米,凭感觉或数123提竿就能中鱼。然而,许多人以为是特例,没有进一步研究鱼为什么上来。吉彦军没有参加这次比赛,但听说有这么一种钓法就钻进去了。  相似文献   

4.
张炎冰 《钓鱼》2005,(23):32-32
1998年,程宁获得“钓王杯”比赛冠军是搓饵钓底,其对拉饵才刚刚萌芽。那一年,吉彦军尚未出道,还在送州的坑里苦里苦练钓小鱼。可是第2年,他一出手就得了第7名,之后两届都获得了第4名。不要小看这个成绩,在“钓王杯”比赛中连续届进入前八的除了化绍新和吉彦军就找不出第3人了。然而,一招鲜走不长,到大家都知道拉饵打滔的时候,钓一标深还能领先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张炎冰 《钓鱼》2005,(10):23-23
拉饵术的出现加快了竞技钓鱼的节奏。自此,以钓快鱼为乐,把定位水底的钓法演变成全泳层立体钓法,成了现代钓鱼的一大亮点。1999年8月,本刊记者在报道第5届“澎湖湾杯”全国钓鲫高手邀请赛盛况时,将河南钓手不管水深、鱼情一拉到底钓水皮的技术风格概括为“钓-标深“。之后,这项技术迅速影响全国,并为池钓爱好者津津乐道。近年来,钓-标深技术扩及河道、湖泊也收到了积极效果,但它究竟是怎么来的,发展到现在有了哪些变化,以及在应对鱼情上要注意什么等等,对许多人来说仍然是个谜。为此,记者约请著名手吉彦军对钓一标深技术作如下解答:  相似文献   

6.
吴芜 《钓鱼》2009,(22):16-17
十年前,记者在天津观看第五届“澎湖湾杯”全国钓鲫高手邀请赛时,发现参赛的3位河南钓手不管水深水浅,鱼多鱼少,自始至终坚持拉饵打浮。赛后采访了这3位钓手,把他们的技术特点概括为“钓一标深”。此后,拉饵“钓一标深”风靡全国,并迅速成为竞技钓鱼的主流技术。2002年,记者采访在无锡举行的“泛宇杯”钓鱼邀请赛,发现河南钓手在运用“钓一标深”技术上又有了新的发展——鱼口乱,  相似文献   

7.
拖钓鲫鱼     
谷晓林 《垂钓》2005,5(9):21-22
现如今,竞技钓与休闲钓的界限愈发朦胧,竞技钓在融合休闲钓法的基础上出现了“跑铅”、“小跑铅”,休闲钓也借鉴了竞技钓的调钓理念,出现了钓“一标深”、“钓过程”等创新钓法。尤其是一些休闲钓的“黑侠”,不断发掘“黑坑”技法,与塘主可谓是“针尖麦芒”、各领风骚。浮钓鲫鱼的技术发展至今,技法已多为钓友们所熟识,此中高手多不胜举。本人痴玩几年后,也得一左道旁门一—拖钓鲫鱼之法,现拿出与钓友共享。  相似文献   

8.
<正>二十年,如果以人的角度来说,才至弱冠,正是迈向而立的大好年华。“光威钓王杯”作为一项公信力最强,竞技水平最高的比赛已持续了21个年头,如今“光威钓王杯”也即将迎来第十届的总决赛。在这二十年间诞生出的九位钓王,均是中国竞技钓中的代表人物,回顾这九届“光威钓王杯”,也是一个回顾中国竞技钓发展的历程,中国竞技钓未来的路还有很长,“光威钓王杯”亦然。  相似文献   

9.
张炎冰 《钓鱼》2005,(22):31-31
作为体育项目的钓鱼,应该贯彻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以此来认识一标深就是丰富了钓鱼的内涵。让钓鱼体现速度之争。然而鱼是活的.其行为受外界因素制约.在钓者只能掌握和了解某一个方面,所以钓一标深有时候也会很无奈。吉彦军认为,当引鱼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钓一标深应该变一变。往下钓两标深,三标深,速度就出来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刘海钧 《垂钓》2002,2(9):6-7
8月11日,由沈阳三沅文体用品店承办的首届“钓鱼郎杯”钓鲫高手赛在沈阳落下帷幕。参加角逐的118名钓手分别来自沈阳、哈尔滨、辽阳、盘锦等竞技钓鱼活动水平比较高的城市和地区,国内一流钓手何蔚蓝、邓刚、吉彦军等也前来助战,令比赛增色不少。经过~天共四场的较量,辽阳钓手黄波、哈尔滨钓手安汉国、沈阳钓手郭庸分别获得冠、亚、季军;乔晓威、于兴洪、姜正鸿、  相似文献   

11.
李寒停 《钓鱼》2011,(20):26-27
徐银舟,1961年出生。1990年学习传统钓法,1995年和邓刚等人一起学习悬坠钓法,1997耳接触竞技。在“老鬼”学校打下良好基础,“海狮”中得到成长。1999年获“老鬼”杯总决赛个人第二名;2001年获“钓王杯”手竿钓混养鱼第二名;2002年获“泛宇杯”钓赛冠军;2004耳被评为中国钓手(竞技)排行榜第三名。之后作...  相似文献   

12.
李寒停 《钓鱼》2010,(22):10-11
钓鱼界瞩目,空前盛况的2010全国钓鱼精英赛暨第二届《钓鱼》杂志"读者杯"总决赛终于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钓鱼高手们在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后,河南钓手吉彦军不负众望,以总分14.5的好成绩,摘取"金钓手"头衔。吉彦军,河南郑州市人。1962年12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郑州市第一高级中学,  相似文献   

13.
之晔 《钓鱼》2004,(16):28-29
钓了50年鱼,估计视力衰退已看不清标尖动作的张铨先生说,悬坠不能颠覆沉底钓,并用“老年钓协的小型比赛中我采用悬坠钓获第一名”来证明自己对悬坠钓有相当认识。笔者从1989年认识悬坠钓组.十几年来与数十名垂钓大师接触,感慨之深是前30年的鱼都白钓了。特别是在程宁以二力平衡说解释悬坠.吉彦军、化绍新用钓跑铅解决了猾鱼咬钩微弱的难题之后.对悬坠的结构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张炎冰 《钓鱼》2009,(19):16-17
吕家佑,广东佛山市人,1973年出生,高中文化,私营企业主。1996年接受“台钓”,从钓鲫鱼开始随季节变化而变换对象鱼,技术全面。2000年起参加竞技钓鱼,首获第4届“海狮杯”全国钓鱼俱乐部总决赛钓鲫鱼第6名;继而入围第7届“钓王杯”总决赛,获第10名;2002年获第1届“光威钓王杯”亚军、“钓鱼郎杯”首届全国垂钓大师争霸升级赛第6名;2003年入选在广东清远举行的“全国钓鱼争霸赛”,获总成绩季军和手竿钓鲫鱼第3名;  相似文献   

15.
渔民 《钓鱼》2005,(10):20-20
我是山西的一名竞技钓鱼发烧友,自从2001年开始学习竞技钓鱼以来,也参加了大小比赛几十场,各种名次也拿了几个,在山西的钓鱼界里也小有名气。我的钓技之所以能够提高这样快,主要得益于当时山西竞技钓鱼的大环境。参加比赛的人多,大家相互沟通,共同探讨,因此钓手们的水平提高都很快;“老鬼杯”、“海狮杯”、“钓王杯”、“海豚杯”、“煤运杯”等等各种大型比赛都少不了山西站。当时山西竞技钓手刘志杰、陈玉国、张马荣、郗虎、冯琦等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人物,他们在各种全国大赛中也都取得过好的名次,就是他们带领山西的竞技钓手们走在了全国竞技钓鱼的前列。  相似文献   

16.
拉饵之累     
管察 《钓鱼》2013,(19):8-10
拉饵是竞技钓鱼的产物,也可以说是钓快鱼促成的。1995年举行的首届“钓王杯·钓鲫高手赛”开启了钓快鱼之门,从此以鲫鱼为对象鱼的“钓快鱼”成了竞技钓鱼的主要内容。然而前4届“钓王杯”比赛,时速都没有超过140尾。1999年5月1日,首届‘老鬼杯’全国钓鱼大奖赛”在武汉举行,时任老鬼钓鱼学校教练的翟少明以拉饵钓离底创造了1小时钓鲫鱼265尾的中国吉尼斯纪录。20天之后第5届“钓王杯”在西安举行,尽管最高时速仍在140尾以下,但136名参赛选手中约有10人在鱼离底时弃搓改拉了。  相似文献   

17.
管察 《钓鱼》2010,(7):10-11
始于城市周边的池塘,继尔被竞技接受并上升为以钓对象鱼为主的“竞技钓法”,后又分解为钓快鱼和钓慢鱼,这是“台钓”在池塘中留下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张炎冰 《钓鱼》2011,(5):20-21
以快为特色的竞技钓鱼并不是以快制快一种方式。例如拉饵钓一标深先得有密度保证,以雾化和加快抛钩频率将鱼提起来并圈定在合理的范围里,如果不能将鱼集中,快就是无本之木。由于当初媒体以局外人视角报道拉饵钓一标深,强调的是放弃猾口钓生口,而没有将猾口、轻口和乱层鱼的咬钩区别开来,以至于许多人将拉饵钓一标深视为鱼离底后的必然钓法。  相似文献   

19.
《垂钓》2010,(5):59-59
2009年“雪花杯”全国钓鱼锦标赛总决赛早已尘埃落定,竿起竿落的厮杀场面也在记忆中淡去,唯一放不下的无非陪伴过自己的一竿一标。 竞技浮标,作为钓手水中的眼睛,总有数不尽的秘密。  相似文献   

20.
张炎冰 《钓鱼》2008,(10):16-17
上世纪90年代有一个数字:全国钓鱼人口9千万,但到底是多少,至今无人能说清,但全国钓赛吹响集结号,省、市、县、区层层叠叠的钓鱼比赛确实让钓鱼人火了一把。然而比赛都是官办民助,鱼官出面、摊派、化缘,民间拿钱,可是民助不是民赛,钓鱼人要挤上这班车不容易,能够参加比赛的人总是少数,有些遗憾,草根呼吁:让钓赛成为大众钓鱼的欢乐节日,另外一个事实是:台钓催生了竞技热、俱乐部热、打浮、钓快鱼、钓一标深、雾化诱鱼、精微调标等等新技术都需要钓寒的检验。抗不进钓赛而又不甘于边缘的人因郁闷而呼喊。1995年,由《中国钓鱼》杂志和《体育大市场报》创设的“钓王杯”是真正意义上的草根比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