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儒生本来是中华民族的精英,但到了清代,大多数却成了人格低劣、能力匮乏、道德败坏的丑类。《儒林外史》通过对各类儒生形象的描绘,对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我们当今提供的教育了警示。  相似文献   

2.
在<论衡>一书中,王充对汉代经学教育作了不少批判:教学内容囿于五经,导致儒生学识不博;重师法家法.导致儒生缺乏创新能力;学用脱离,导致儒生劣于治事;迷信权威,导致知识虚妄不实.王充的这些教育思想至今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贾雨村看中国儒生的没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雨村是《红楼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的人生经历体现了古代儒生的生存常态,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儒生的没落。由于儒家价值论本身有所欠缺,加之强权政治的干预、欺凌,儒生很难能在入仕后坚持其原有的理想和信念,蜕变和分化也就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4.
西汉初 ,工商业者和游侠两个社会群体的得势 ,对皇室和儒生阶层的既得利益构成严重威胁。于是 ,儒生阶层极力怂恿皇室对他们进行抑制以至镇压 ,到汉武帝时取得成功。从此以后直至清代 ,中国社会分层大体如下 :人口中绝大多数是不识字的农民 ,他们和极少数商人和手工业者一道 ,构成被统治阶级即平民 ;皇室和儒生阶层组成统治阶级。这种社会分层模式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以至整个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使中国社会长期停滞在封建阶段 ,至今仍对中国现代化事业具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孔子时代起,中国社会逐渐出现一个称为“士”或“儒生”的特殊人群,他们不事生产,只学习、教授、发展儒家学说。他们一再试图说服春秋时代的诸侯、战国时代的国王和汉代的皇帝,实行他们的学说:儒学。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日益认为儒学强调“忠君”思想,强调皇权,对巩固其封建专制统治大有用处,于是,儒生日益得势,攫取高官厚禄。汉武帝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皇家和儒生阶层就日益在中国社会具有深深的既得利益,成为封建制度的坚决维护者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贾雨村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深入挖掘贾雨村这一人物形象所承载的文化内蕴,揭示了中国古代儒生的四种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7.
<儒林外史>是一轴以中国18世纪封建儒生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主的儒林群像的讽刺画卷,作者站在俯视整个封建文化的高度,不仅展示了儒林群像的种种丑态,而且对造成儒林群体悲剧命运的根源作了深刻的剖析.所以,它既是一幅封建社会末期儒生的百丑图,又是一部封建科举制度下儒林的悲痛史.  相似文献   

8.
余治为晚清"善人"的典型。他出身于一个恪守传统伦理道德的乡村贫寒家庭,接受的是儒生阶层的以科举为人生价值取向的教育,因而他在思想与行为上表现出坚守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江南地区伦理秩序空前紊乱,以余治为代表的儒生阶层为了应对这种冲击与破坏,融汇佛道思想,吸纳江南的民间信仰,将传统的儒生价值观通俗化与普及化,为江南地区伦理秩序的恢复和重建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统治中国两千年之久的儒家教育思想十分尊崇传统化教育。孔子对古代化持有非常强烈的同情了解的心理倾向,所以他主要不是以批判的精神对待化遗产,而是以颂场的态度承继化传统,试图将自己的努力贡献于古代理想王国的恢复。孔子之后,历代儒生对孔子之“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冶学态度  相似文献   

10.
访谈时间:2000年3月29日地点:耒阳市教育局被访问者:耒阳市教育局局长谢儒生记者:王树槐雷建军记者:耒阳是古代发明家蔡伦的故乡,富有创新的传统。这几年,宋阳市非常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致力于开展新时期德育活动模式研究,继“大专题系列化德育活动的探索与实践”之后,又启动了“区域性‘三维一体’大德育运作机制的研究与实验”这一课题。是什么原因促使你们这么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呢?谢儒生:首先,从党的教育方针来看,是把德育放在首位的,这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其次,从中国的教育发展史和外国教育的现状来…  相似文献   

11.
弃儒从医现象在我国古代并不少见,尤其是到了元代,这种现象愈发多见。元末“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就是弃儒从医,关于朱丹溪的传说甚多,主要记载于传记、医案、碑刻和文人文集,民众口头讲述也多,迄今不绝。通过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发现,朱丹溪弃儒从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元代社会对儒生的需求减少,对医家的需求不断提升,儒生入仕无门,从医成为他们的谋生手段。儒生与医家的仁爱之心原本相通,亲人罹病不愈、对庸医固方的憎厌则成为朱丹溪走上从医道路的直接原因。儒生从医有利于中医的理论总结和医术提升,对中医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关羽崇拜是民间信仰中较为突出的信仰形态之一。关羽作为一代武将而被崇奉为神明。似乎与追求金榜题名、实践儒家伦理道德的儒生并无关联。事实上。儒生与关羽崇拜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儒生推动的儒化关羽的过程,使关羽不仅为儒生所接受而且为其由区域神转向全民信仰大神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关羽神在为儒生接受之后,他又不得不违背儒生为其定位的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兴让馆《白鹿洞书院揭示》还活在日本(日)平板谦二著熊庆年译引言中国理学书籍,由到中国学习佛教的僧侣带到了日本,那是镰仓时代前期末的事。这些书籍在佛门不能外传,儒学在佛门学,儒生由佛门出,儒生从属佛门。因而,日本在很长时期里,没有真正的朱子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汉代经学意识形态的确立是通过经学思想政治化和经学信仰大众化两方面实现的。经学政治化是从思想到制度再到结果不断具体化的过程,即统治思想经学化、通经入仕制度化、官僚队伍儒生化。经学大众化主要通过儒生信仰和创造推动统治者的信仰、政治威权和禄利诱惑推动官吏的信仰、经学教育和政府奖进推动知识分子的信仰、教化和风俗推动庶民的信仰而实现。  相似文献   

15.
在佛教被官方制度化的近世日本,丧葬仪轨和祭祀礼仪无法摆脱佛教“寺请制度”的权威而实施。没有制度保障的儒生们通过《家礼》的阐释和实践,对丧、祭礼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以浅见斋为代表的儒生通过“去佛礼儒”礼仪路径,将“名分之守”和“爱敬之实”的儒礼思想播种于日本“水土”。以尾张崎门派中村习斋为代表的儒生则提出了不违背佛教现存礼仪,以“儒佛共存”的方式引导日本社会对《家礼》的受容。日本社会对《家礼》丧、祭礼的受容过程,是近世日本儒生以《家礼》为范本的他文化考察和儒学实践,其背后是近世儒生在缺乏治学入仕的途径下,在生命实践中进行儒学思想体认和“儒士”身份自我认同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从《窦娥冤》的题目正名可以看出,关汉卿对窦天章这一角色的肯定,而窦天章的儒生人生设计与现实是有很大的反差,这一较为圆满的设计正是体现出了关汉卿的儒生理想。  相似文献   

17.
《毛诗》婚恋主题历来备受儒家学者关注,在众多婚恋故事中,卫宣姜的故事尤为突出。卫宣姜戏剧性的政治婚姻经历给历代儒生提供了巨大的解读空间,在解读过程中,道德教化意义不断凸显,形成了固定的刺奔主题。随着伦理道德观念的不断完善,以及对人物主体性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历代儒生解读逐渐突出了宣姜故事的道德教化意义。分析宣姜故事刺奔主题形成的原因,可知儒生对宣姜的批判实与《左传》中卫宣公至惠公时期卫国恶劣形象有关,也与宣姜形象和完美后妃形象背离有关。儒生在解读宣姜故事时有意忽视对史实的探求,强调国君夫妇失德对礼教的影响,体现出不同解读下共同的教化目的。  相似文献   

18.
孙娜 《山东教育》2014,(11):1-1
古时候有一个人,饱读诗书,是一个名闻乡里的儒生,非常看重礼节。一天,儒生家里着火了,想要灭火.却没有梯子上房。父亲让他去邻居家借梯子。儒生听说要他去邻居家借梯子,就把衣帽穿戴整齐,迈着四方步踱到了邻居家里。  相似文献   

19.
汉代经学意识形态的确立是通过经学思想政治化和经学信仰的大众化两方面实现的。经学政治化是从思想到制度,再到结果,这样一个不断具体化的过程,即统治思想经学化、通经入仕制度化、官僚队伍儒生化。经学大众化主要是通过儒生的信仰和创造推动统治者的信仰、政治威权和禄利诱惑推动官吏的信仰、经学教育和政府奖进推动知识分子的信仰、教化和风俗推动庶民的信仰。经学思想政治化与经学信仰大众化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汉代经学意识形态的确立。  相似文献   

20.
<正>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皇帝,其拥护者众多,贬斥者也不少。但不管是拥护者还是贬斥者,都在一件事情上取得了共识——秦始皇的确做过"焚书坑儒"之事。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秦始皇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一次活埋了400多位儒生。这些儒生都是信奉儒家经典、知识渊博的精英。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误解,更是一种因秦始皇暴戾而产生的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