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维的分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思维进行不同的分类从所凭借的思维“工具”上分,可分为直现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所谓“直观动作思维”,亦称“直觉动作思维”,它是在感知、操作过程中进行的一种思维。感知、操作停止了,这种思维也就停止了。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这种思维“只是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才从其中划分出相对独立的理论思维活动”,例如,拿出5根小棒,要学生分成两堆。学生在分、摆中想出5能分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表达与交流”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2004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是对“新课标”所倡导的“两种认识”、“三种能力”、“两种思维”的初步实践,可以这样说,2004年高考作文命题已经初步实现了与新课标的成功“对接”。一、…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存在“扬善弃真”的现象,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强调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使之接受“善”的教育。在这样的强调下,有许多的“真”被迫流失了。这就造成了两种危害:其一是伤害了学生的感情,影响教育意义的建构;其二是使学生的观点片面化,使之形成二元化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以和谐思维取代斗争思维,语文只有使“真”与“善”和谐相处,才能发展学生的可发展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师生对小数的理解情况,研究开发了小数理解性任务,并对52名五年级学生和15名教师(6名职前,9名在职)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师生共运用了9种思维策略,其中“组成部分思维”与“等值思维”为两种主要策略;教师和学生的主要思维策略是一致的,教师的思维策略分布更复杂,但思维深度并不高于学生。9种思维策略可概念化为基于符号形式和基于符号意义两种思考路径。基于所建构的思维策略与思维路径,研究认为教学需对小数概念进行整合,建构多元理解下的小数概念整体:在宏观筹划上贯彻概念联系,在概念理解上聚焦概念结构,在概念发展中注重概念的双重性质。  相似文献   

5.
<正>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路径有两条:一是在“具身认知”中带领学生进行深度体验,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知,洞察数学本质,唤醒理性思维;二是将思维过程作为思维的对象,在“回头看”的过程中进行深度感悟,帮助学生关联知识,习得策略,获得思想。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两种不当的做法:一是以知识为本位,  相似文献   

6.
进入科学复习阶段,由于知识的综合性加强,这一过程对学生的思维等级要求较高,平时学生们题目练习过于“大杂烩”,没有系统的思维体系,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复习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笔者进行了基于双“SOLO分类理论”支撑下题组式复习在科学课中的研究,“一线两抓”:一线——以复习为主线,“两抓”——基于“SOLO分类理论”,将题组按照“A-B-C”三级思维等级设置,力求做到广而不泛,精而不杂;基于“SOLO分类理论”,将学生的问题反馈按照五种思维结构进行划分,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7.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对一年级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这里举数例加以说明: (一) 训练思维的条理性例:口+口=6,要求学生讲出两数相加,和是6的所有加法算式,既不遗漏,又不重复。指导时要学生讲出三种思考的方  相似文献   

8.
“比较法”是语文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它除了能加深学生有意记忆,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外,更能在“本体性”教学视野下,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比较,分为“求同”和“求异”两种思维路径。当然,教学目标不同,选用的思维路径也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9.
数学思维教学应当区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1)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数学思维从而改进思维;(2)“由数学地思维”转向“学会思维”,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这可视为一种“螺旋式的上升”,与此为对照也可清楚地看出这样两种观点的片面性,即是“基础教育去学科化”,以及单纯从学科的视角对数学教育目标做出狭义解读.  相似文献   

10.
中学理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锻炼,而“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因此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对中学理科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也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法。但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它需要长期努力,寓“猜想”能力的培养于平时的教学之中。本文就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作了初步的探索,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应在于数学的思考方法和处理方法的掌握,以解决生活中种种实际问题。“思考数学”是一种单纯的指向数学活动本身的、特有的思维水平,是一些人需要学习或研究更多的数学时而产生的思维活动。“数学思考”直接指向学生与数学相关的那些一般的思维水平方面的发展。为了学生将来能更好地生活,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数学教学应在“思考数学”的基础上走向“数学思考”。本文中,笔者通过对两种“思考”进行相关分析,以及论述“数学思考”的具体目标和途径,详细地诠释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12.
对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中学教师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但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因思维缺陷造成的失误仍屡见不鲜。本文结合实例分析从“两原则”“四性”和“五心”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缺陷进行弥补。  相似文献   

13.
新版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将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之一“逻辑思维能力”改为“思维能力”)发行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数学教学中的直觉思维能力加以关注,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不能以整体系统的观点看待两种思维方式的地方,本文将就两种思维不可分割性进行阐述来提出一些两种思维方式结合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简便计算”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一部“重头戏”,它被视作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培养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常常遭遇“一教就会,一做就错”的尴尬局面。当然,也经常惊喜于学生智慧的绽放。以下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两个教学案例。  相似文献   

15.
倪杰 《考试周刊》2011,(62):172-173
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创新人才需要创新素质。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科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而且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强烈的创新意识仅仅是创新素质的起点.创造思维才是创新素质的“内核”。创造过程中思维在不断地进行着发散和辐合两种操作.对于创造性问题解决来讲两种思维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思维活动,一是教师的思维活动,二是学生的思维活动。这里,思维信息的交流是主要活动的形式。实践表明,教师如能充分而又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按学生的认识规律办事,使师生间的认识程序达到“同步”,引起思维“共振”,情感共鸣,是优化课堂教学,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目标的重要保证。下面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促使师生的思维“同步”谈点个人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7.
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实际精心选择好“引导点”,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是政治教师探索的热点。创新思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相对于自我而言的,思维的结果是学生本人对其知识和经验的创新突破。这一突破就公众知识情境而言,并未发生改变,而只  相似文献   

18.
陈娟 《现代教学》2010,(7):71-71
我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具体做法如下。 一、激励,让学生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 数学教学中良好的思维习惯所包括的内涵很多,但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方面:爱思维和会思维。所谓“爱思维”是指学生能主动、积极、独立地思维。“会思维”是指学生能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及掌握的思维方法,正确、灵活地思维。  相似文献   

19.
反馈信息是指学生在探求知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情况 ,诸如疑问、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等。课堂教学要由“教师教”向“教师引导学生学”转变 ,就必须关注学生 ,重视学生“学”的反馈信息 ,特别是要选择有教学价值的反馈信息 ,有意识地把它纳入教学过程 ,为教学服务。一、顺用“正确”信息 ,完善思维流程学生“正确”的反馈信息 ,一般表现为三种情况 :一是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均正确 ;二是思维结果正确 ,但思维过程不一定符合数理逻辑 ;三是思维过程正确 ,但思维结果不一定完整全面。第一种情况称为整体正确信息 ,后两种情况称为…  相似文献   

20.
<正>当我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分析为什么考试不理想,常常会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老师,我初中历史成绩就不好。”“我历史一直不好的。”以前我只是觉得这样说比较消极,当我了解了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笔者试图从学生的学习心态入手,通过各种方式来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一、两种思维模式为什么人会有不同?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独辟蹊径,认为这是由两种思维模式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