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翼翼”是“翼”的叠用。先民认为,羽翼是鸟的力量之源,赋予其生气和力量的内涵;鸟翼的对称分布使礼乐文化熏陶下的先民又赋予其整齐恭谨的内涵。“翼翼”内涵的丰富性体现出原始生命力崇拜和礼乐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天问》“伯禹愎鲧”神话源于远古先民的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早期原始宗教活动。禹从鲧的身体中出生的神话表明,鲧、禹生活的年代处于从母系到父系氏族制的过渡时期。这则隐含着“禹生于石”的神话,反映了远古先民的石崇拜与生殖观念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人类对图腾的崇拜有多种,除了对龙、狼、熊、虎等的崇拜之外还有对青蛙的崇拜。由于青蛙与人类最初形态相似等因素,中国齐鲁乡间一带,以青蛙为图腾,对青蛙充满了敬畏,从而由蛙的旺盛繁衍可以推及到人类的繁衍生息,也就是“种”的概念。莫言小说中就多次涉及到蛙崇拜与人类的繁衍和自由生命力的张扬,从深层次反映了人类思想中所存在的这种观念。  相似文献   

4.
“腾格里”一词兼有“天”和“天神”双重含义。作为“天”,最早绝非指“天空”或“天穹”,而是指凡颠之称和凡颠上空或上方之称。在凡颠和凡颠上空或上方,也即“天”上,最引人注目且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什么天体呢?毫无疑问,是日月星辰。在日月星辰中,太阳、月亮占据着无与伦比的显赫地位。所以,蒙古语族远古先民所崇拜的“腾格里”,最初指的便是太阳和月亮这两个有生命有人格的天体;太阳、月亮这两个有生命有人格的天体便是蒙古语族远古先民所崇拜的“腾格里”。当然,这一结论并不是最后的。  相似文献   

5.
“姓”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姓”从女从生,与古老、原始的群婚习俗有关,反映了原始女权的印迹和先民生育崇拜的化观念。姓的渊源与古代图腾崇拜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酃是汉代未水入湘处(今衡阳市城东)的地名,之前曾名寵和龐。自赵宋以来,是今湘东炎陵县名。其偏旁“霝”同雷、电(雹)、震、霆为同一个词族,是古人对雷电自然现象的文字记录。反映了先民对雷电由自然崇拜到龙之神灵崇拜的认识过程,也是我国龙崇拜源于雷电崇拜的一个典型例证。而“酃”则以地名的形式保存了这一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7.
“姚”字属于《说文解字》女部中,其意义有三,主要意思还是姓氏的一种。其“娆”义和“易”义应该是从姓氏这一意义发展而来的。结合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姓氏的产生过程,分析华夏古老姓氏的丰富女性文化内涵,反映原始先民对女性的崇拜。  相似文献   

8.
之所以着眼于“绿”,因为“绿”是大自然之造化,是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的具体体现,是奋发向上、和谐温馨的标志,是旺盛生命力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张丽娜 《江苏教育》2022,(47):51-54+58
在新媒体技术和多元文化的驱动下,社会进入“泛偶像”时代,儿童的崇拜对象也发生了变化。崇拜对象的选择,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透析“泛偶像”时代儿童崇拜的现状,审视“泛偶像”时代榜样教育的困境,教师要通过空间归位,重构榜样教育实施渠道;释放话语权,重建榜样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具象实施,重赋榜样的教育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关于“光”的本义有不少说法,“光”字最初的意义应是专指火光,这或与先民对于火的利用和对火及其外延的崇拜有关。“光”字在产生之后其意义也在人们的交际和使用中不断发展变化,具有了众多的意义,可表示光辉、光芒,可表示荣耀、光荣,也可表示光扬、推广,又可与时间有联系等。  相似文献   

11.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是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的统一,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必须长期坚持。为此,要以科学态度认识“统”与“分”的辩证关系,正确把握“统”与“分”的经营实践  相似文献   

12.
“鬼门之树”意象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仑山上的“众鬼之门”和后世“阴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其“鬼门”或“阴界”之门为“树”,笔者把他们统称为“鬼门之树”。“树”之意象在此处具有怎样的象征意蕴?反映了先民怎样的信仰观念?笔者以“鬼门之树”意象为契机,勾连起诸多文学意象和民俗事项,以期追述远古树母神崇拜和死亡再生信仰在“鬼门之树”意象上的象征综合及其在后世的遗留和演变。  相似文献   

13.
“三朵”是纳西族唯一现存的本民族神,它的形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认为,“三朵”神是一个自然神和社会神的综合体神,是纳西族先民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综合产物。名字源于地名,基本定型于宋末元初,定型过程中,丽江木氏先祖麦琮起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骂”是一种源远流长的语言和文化现象,不能简单否定,它仍典型地体现着语言的原始的情感性特质及先民语言崇拜意识。骂其实还是一种斗争方式。中国人的骂大多以“性”为主题或立论基础,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某些品味。骂的曾经流行还折射某种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周易》承载了中国最早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意蕴,是中国辩证法的源头,“桑”是《周易》中独特的意象,虽涉及桑的记载仅仅只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但是却含有无限之意蕴,“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与《周易》记载原始先民“仰观俯察”“观物取象”的认识方式是分不开的,“桑”的意象形成与原始先民生命崇拜、祭祀占卜、以农为本、男女婚恋等的文化观念和民风民俗是密切相关的。文章结合历代对《周易》的研究,解释“桑”意象所蕴含的原始文化,分析其承载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李长之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史上著名的京派文艺批评家,他对于胡适曾经提出的“‘五四’乃是一个文艺复兴”的观点作出反思,认为“五四”是启蒙而非“文艺复兴”。在此基础上,他倡导一种从语言层面体验作家生命情感的文艺批评方法,并积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去发掘“完人”人格和充溢着旺盛生命力的审美资源,以此来弥补“五四”新文化运动所造成的“生命力”匮乏的裂痕。  相似文献   

17.
布莉华  刘传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1):28-30,50
在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涉及到了大量的植物,对这些植物的描写,反映了早期的风俗民情和先民对植物的崇拜心理.同时<诗经>中以大量的植物作为比兴的载体,还体现了植物鲜明的感情色彩和审美倾向,人们常把植物作为吉祥、美好、幸福的象征,赞美植物充实旺盛的生命力,这些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产生一系列美的联想,反映了我们祖先对美的追求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发展和创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精神 ,是保持我党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源泉  相似文献   

19.
“鬼”的原型——兼论“鬼”与原始宗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古今学者对“鬼”字的来源主要有五种解释:①死人说;②异族丑人说;③类人动物说;④骷髅说;⑤头神像说。本文在第五种说法基础上提出,“头”应该涵化①③④三说,“鬼头”跟类人动物的形象有某种象征性联系。远古人类对人和神奇动物(如熊、猴等)的头骨有虔诚的崇拜心理,他们认为“生命力”或作为生存条件的“灵魂”是寓居在头骨之中的。从“猎头”、“吸食脑髓”到“活吃猴头”,都包含着膜拜或汲取、移植这种“生命力”的企图  相似文献   

20.
在“三维”课程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过程和方法”是实现“知识和能力”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情感态度和和价值观”是实现“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动力戈激励力量。每一阶段的语文素养都是该阶段“三维”目标与“四面”目标交融渗透、螺旋上升而综合形成的。其中后一阶段的语文素养是在前一阶段语文素养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而且是前一阶段语文素养螺旋上升的结果,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无限的生长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