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虎豹无文、同犬羊,诗人要追求语言的美感,也就需在“炼字”“炼句”上下工夫。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独具美学内涵的词语,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了不同时代的诗人都追求的一面旗帜,古典诗词更是侧重炼字。一、动态事物的具象美——炼动词诗的语言美,首先表现为诗的具象美。宋代诗人梅圣俞曾道:“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例如李白《塞下曲》描绘出征战士的形象时这样写道:“晓站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随”和“抱”字炼得好,鼓是进军的信号,所以只有“随”字最…  相似文献   

2.
诗是语言的艺术,一首好诗的诞生,应当经过炼字、炼句、炼意的过程。只有炼字才能找到成就诗歌的建筑材料,只有炼句才能构建诗歌的基本框架,只有炼意才能营造诗歌意境的天空,并最终成就诗歌品格的崇高。传统诗歌在这方面已为我们树立了楷模。在当代中国诗歌已沉入低谷,且久久不能“雄起”的局面下,重提诗歌写作中的“炼字、炼句、炼意”,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炼字和创意呢 ?所谓炼字就是对诗歌中的字挑选、修改、锤炼 ,使这些字能够塑造鲜明独特的艺术形象 ,能够最大限度地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达到“言人之未言”的境地。“创意”就是在炼字的同时 ,作者不断地调整思想 ,使思想更加深入 ,使感情更加独特、丰富 ,使自己对生活有独到看法 ,对人生有独到的理解。创造出独特的意境。“炼字”和“创意”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达到“言一字而意无穷”的境界。那么究竟怎样“炼字”呢 ?不管炼动词、形容词、数字还是炼虚词 ,一个总原则是能够炼出一个鲜明的形象。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  相似文献   

4.
谈祥林嫂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用“吃人”二字深刻地概括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放的本质;他的另一篇著名小说《祝福》,则用具体的形象反映了在封建制度下,农村劳动妇女祥林嫂被封建礼教所“吃”掉的活生生的现实。《狂人日记》提出了“救救孩子”的口号;《祝福》发出了救救祥林嫂的呼喊。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完全是一个被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摧残致死的妇女形象,她在遭受封建社会各种势力的迫害时,表现得十分愚昧和麻木。读了《狂人日记》,再去读《祝福》,就会发现这两篇小说的创作意  相似文献   

5.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因此在教学《祝福》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深刻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还应认真分析这篇小说的艺术特征。本文从肖像艺术、语言艺术、悲剧结构艺术等方面略加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被奉为一字之师的佳说甚多,其中较为后人熟悉的当推唐代行吟诗人贾岛为“鸟宿池边树,僧 月下门。”诗句中用“推”、“敲”字,贾岛遂拜韩愈为一字之师,传为佳话。同时被后人崇为炼字炼意的绝好佐证而广泛传颂。其中影响较大的便是朱光潜先生的炼字炼意说,其文为《咬文嚼字》,但笔者读后沉思良久,掩卷之时,发现用“推”字还是用“敲”字,孰好孰坏应从作诗的主体韩愈与贾岛身上寻根溯源,较为恰当:一、贾岛何以对“推”、“敲”二字诿决不下呢?从表面上看好像诗人在苦吟于用“推”还是用“敲”的字的选择上,在其恰当与…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小说不仅以“表现的深切”,而且以“格式的特别”开创了小说创作的现代化。他的不少小说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形式,采用了全新的叙述方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结构,《祝福》便是其中出色的一篇。《祝福》是鲁迅先生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不重视以第一人称叙述的部分。将《祝福》视为“祥林嫂的故事”,重点讲解中间部分,将开头部分简单处理为倒叙手法的运用,肢解了作品的结构,割裂了  相似文献   

8.
“绝望”一直都是鲁迅小说的主题,这是鲁迅无言的抗争,是来自他灵魂深处的呐喊。在绝望中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芒,更能看清当时的社会现实。教师可带领学生对鲁迅的两篇小说《故乡》和《祝福》进行对照分析,通过鲁迅对小说人物的刻画来体会鲁迅小说中人物内心的“绝望”,进而体会鲁迅的“绝望”。  相似文献   

9.
《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历来有许多画家将之改编为美术作品,丰子恺于1949年率先将包含《祝福》在内的八篇鲁迅小说改编为连环画。本文结合叙事学理论,从连环画的文字、图像、图文张力三个角度,对《祝福》连环画文本与小说文本的进行对照分析,旨在通过探寻小说作者与绘者在漫画艺术取向上的异同点,来考察丰子恺在对鲁迅作品连环画改编中进行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0.
张箭飞博士在《词语细读:论鲁迅小说中的“我”》一文中,通过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关键词语“我”,认为在鲁迅的小说中,除了那些“无我性”的病态人格和“空心人”之外,“的确找不到一个理想的人格”。其实不然,鲁迅小说中,除了那些病态人格的“我”之外,同时也塑造了如“狂人”、“疯子”和《一件小事》中的“我”这样一些自我完整、人格独立、个性鲜明的健全人格的典型,他们是鲁迅笔下另一类中国国民的魂灵。  相似文献   

11.
《祝福》作为经典文本,是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代表作。要想在教学中触发学生的深度学习,获取深入阅读的切入口,就需要从小说的独特性入手。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作为文本解读的新路径,从关注“我”,到认识“我”、解读“我”,再到以“我”窥见鲁迅的深刻思想;最后,通过群文阅读把握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独特之处。立足小说的独特性,以“我”开启《祝福》的隐秘世界,以“我”挖掘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丰富意义与深刻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一)“自觉反抗”之类论调有多少?小说《祝福》是鲁迅传世名作,祥林嫂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鲜明生动、永存不朽的艺术形象。祥林嫂是怎样一个典型呢?不少《祝福》研究者认为,祥林嫂是自觉清醒的反抗者,她是劳动妇女“抗击和搏斗”“封建制度”的典型。例如林非在《鲁迅小说  相似文献   

13.
在诗歌创作中,为了表达的需要,诗人要在遣词时进行认真的推敲,以期作品中的文字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效果,创造出新的艺术美感。这种艺术加工的方法,称之为炼字。字是情感的载体,炼字的本质实际上是炼意。同学们在鉴赏诗歌时,要抓住“字——意”这个纲,从字人手,体会作者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名篇《再别康桥》,以其经久不衰的魅力吸引着一代代的诗歌爱好者。歌咏之余,萦绕在脑际耳畔的那种美,挥之不去,令人回味。古人云:“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再别康桥》之美就美在意境上,可谓“四美成具”。  相似文献   

15.
该文着眼于研究对象的个人性情和创作技法 ,从“秀夺山骨 ,艳息花胎” ;审美移情与化美为媚 ;炼字、炼意三个方面对清咸同之际大词人蒋春霖的《水云楼词》艺术特点进行了深刻警惊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白雪 《学语文》2004,(11):1-4
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巧妙地把祥林嫂性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集中在“祝福”这个特定环境里;并通过人物的肖像描写,尤其是眼睛的刻画,揭示了祥林嫂的悲惨 命运及其社会根源。细读《祝福》,不难发现,小说冠以“祝福”这个标题,  相似文献   

17.
锤炼虚词     
一般讲炼字炼词时,只讲炼实字实词,不大讲炼虚字虚词。其实,古今作家在写作中也很注意虚词的锤炼。在古典诗文中,虚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化板滞为流动的艺术效果。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若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让人捎走后又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使文意大为增色。这都是妙用虚词的有名的例子。在古典诗文中,善用虚词的例子是很多的。下面再举两例,略作…  相似文献   

18.
(一)“自觉反抗”之类论调有多少? 小说《祝福》是鲁迅传世名作,祥林嫂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鲜明生动、永存不朽的艺术形象。祥林嫂是怎样一个典型呢?不少《祝福》研究者认为。祥林嫂是自觉清醒的反抗者.她是劳动妇女“抗击和搏斗”“封建制度”的典型。例如林非在《鲁迅小说论稿中》写道:“祥林嫂以自己全部的精神力量,默默地抗击着封建制度对她的摧残。  相似文献   

19.
炼字     
考点分析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炼字就是推敲用字,使言辞准确恰当。在一首诗中,诗人反复锤炼推敲的某一字,也就是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情感,体现诗人独具匠心的字。所炼之字是为了提高通篇诗词的表达效果,因此,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而意境全出。这样就必须要求炼字要切题、切情、切境。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三类词。同时,古人还有炼句、炼意之说,炼字的目的就在于炼句、炼意。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新诗改罢自长吟”道的就是自己在写诗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以鲁迅《祝福》为例,阐释了反讽艺术的典型表现:正话反说、情景反讽和主题反讽。这阐述了鲁迅讽刺小说“旨微而语婉”的审美风格,重在引导学生认识反讽艺术的特征,并在写作实践中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