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河西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割据政权,史称"五凉"政权。各政权辖境分布着众多的汉人和少数民族,他们错居杂处,相互学习,相互吸收,使民族间的差异性逐渐减小,促进了河西各民族的大融合,对恢复河西地区社会经济做出了贡献,为隋唐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河西教育渊远流长,历史悠久。自汉武帝置河西四郡开发河西后,河西儒学教育就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到五凉时期,河西私学教育在中原长期战乱、官学沦落的大背景下,由于西州大族的支持和自身所具有的众多优势特色,取得了辉煌成就,形成了名儒众多、规模宏大、地域广泛、著述丰富的兴盛局面。  相似文献   

3.
《河西学院学报》2016,(3):54-59
十六国五凉时期虽然战事连绵,然垂悬一隅的河西地区相对北方黄河流域仍是较为安定区域,其域内传统农牧经济在经历了较为平稳的过渡之后仍获得了缓慢发展,而手工业作为当地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承接以往经济发展基础之上又有了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制盐、冶铁、纺织、木器、皮革、陶器、酿造、建筑等手工业部门。  相似文献   

4.
《河西学院学报》2017,(4):35-41
淝水战后,弘农杨氏播迁河西,对五凉后期政治产生重要影响。后凉时代,杨氏家族凭借西征功臣和吕氏外戚的双重身份跻身中枢权力机构,杨颖得到后凉统治者重用,历任中书侍郎、中书令、太常等官职;杨桓则以姻亲之故,官至尚书左仆射、凉都尹,受封金城侯。南凉初期,杨统提出消灭后凉,"坐定姑臧"策略,奠定了南凉时代的基本国策,后任西郡太守,肩负着控扼删丹岭、保卫边疆安全重要责任。北凉时代,沮渠蒙逊招降杨统,破格提拔为右长史,颇为礼遇;杨穆任西平郡功曹,成为郡府重要僚属,他与金城赵氏结成婚姻关系,同是沮渠氏统治集团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5.
《河西学院学报》2017,(3):61-65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永宁初年(公元301年)张轨出任凉州刺史主持凉州事务开始,至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占领姑臧,共计有138年的历史。由于该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五个称"凉"的政权,故称其为五凉。五凉时期河西地区曾发生大规模多形式的移民活动,这些移民活动的类型规模,都直接间接的影响到河西地区区域性历史的演进与变迁,是推动河西地区成为"民族走廊"的动力性元素。  相似文献   

6.
十六国时期,河西五凉政权的手工业发展并未因政局多变而停顿。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比较大的发展。由于五凉时特殊形势及地位,手工业的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地域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河西学院学报》2017,(4):42-46
"五凉"指十六国时期在河西地区建立的五个政权。五凉文学亦脱不了整个十六国文学的大背景,即应用文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应用文体在五凉时期呈现特殊情形,与同时代的东晋稍有不同,就下行文言,五凉国主偏好"书"、"令"等具有灵活性与权威性的特殊文体,其上行文的创作具备一定的艺术水准。在创作者双重身份影响下,致使两种应用文种类集一身,大概与十六国时期诸国间的政治关系和正统观念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十六国时期,甘肃的河西地区相继出现过五个割据政权,即由汉族张轨奠基开创的前凉、氐族吕光建立的后凉、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汉族李暠建立的西凉和匈奴族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史称五凉,统治河西近一个半世纪。这一时期,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割据政权迭相更替,经济凋敝,文化教育衰废,而河西地区却相对安定,不仅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而且文化教育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与前凉政权的奠基者张轨的敦崇  相似文献   

9.
以五凉时期的凉州歌谣为研究对象,从地理优势、人文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五凉时期凉州歌谣产生的原因,以及其主要类型即文人诗歌和民间歌谣的创作风格,探讨了五凉时期凉州歌谣的文学价值、本身拥有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国家治理的概念。其中,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而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目前,西藏、新疆以及内蒙古的边疆治理在我国可谓重中之重,而就西北来讲,河西走廊的治理又是历史之重。因此,研究五凉时期河西走廊的边疆治理经验对我国的边疆治理大有裨益。通过细致梳理五凉时期河西地区历代统治者的边疆治理经验,总结出初级治理、中级治理和高级治理的治理之道,发现以文化建设为核心思想的高级治理之道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和民族地区治理思想相吻合,尤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路径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1.
产生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五凉文学,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它以独有的地域风貌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填补了这一时期文人创作的空白,为十六国文学注入新的因素,并促成了这一时期文学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研究五凉文学,不仅对进一步认识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民族融合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和文化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产生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五凉文学,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它以独有的地域风貌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填补了这一时期文人创作的空白,为十六国文学注入新的因素,并促成了这一时期文学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研究五凉文学,不仅对进一步认识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民族融合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和文化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晋末,五凉政权凭借河西天然的地域经济割据称雄,地域内的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是其进行经济调控和行政运作的基本依据.由于此期羌人的数量占优势,故此间的人力资源是以羌人为主的民众.而羌人在河西久居,多年的经营垦殖,河西的土地资源亦异常丰富.河西的其他民族也日趋羌化,在以羌人为主体的各民族百姓的支持下,五凉得以割据存在并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晋末年,我国北方长期陷入分裂割据状态,黄河流域的社会秩序混乱不堪,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广大人民流离失所.割据河西地区的"五凉"政权,推行"保境安民"政策,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吸引了大量中原流民,促使河西的经济、文化有了飞跃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凉州为中心的河西文化,随着北魏儒风的高涨而逐渐东传,并与中原文化及北渐的江左文化相融合,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多元文化,从而奠定了隋唐文化繁荣的基础。河西文化的东渐及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演进,以及中国历史的进程均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五溪文化源远流长.依托独特的地理、经济、政治和文化,五溪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五溪文化.历经时代的洗礼,五溪文化已从一种封闭、落后、争斗、人治型的文化转向了开放、先进、和合、法治型的文化.  相似文献   

17.
因地理位置和办学定位不同,各院校在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内容取舍方面也有差异。河西学院在历史专业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突出河西区域历史是非常必要的,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建设需要,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对中国古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河西儒学的兴起,首先得益于河西五凉国主们的政治支持。其次河西于民间既有儒生聚众讲学,扩张着儒学继承和传播的人群;又有世家大族的家传,世代不坠儒学精神内涵;更有大儒潜心著述,用文字延续儒学香火。正是得益于乱世之中,能有一套完整的从上到下的、官民一体的儒学支持体系,才最终使儒学于危亡之际得以延续并再兴。而儒学于危亡之时的发展模式,也是我们现代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借鉴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五溪文化内涵丰富又独具特色,是汉文化、楚文化、越文化、洞庭湖区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历代五溪人共同创造的一种多元、包容的复合文化.  相似文献   

20.
因地理位置和办学定位不同,各院校在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内容取舍方面也有差异。河西学院在历史专业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突出河西区域历史是非常必要的,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建设需要,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对中国古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