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陈千里 《学语文》2013,(5):64-64
“冠”有两个读音,一个读“guan”,一个读“guan”。《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收了这个字并进行了审定,说明这是一个容易误读的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冠”的读音是这样审定的:(一)guan(名物义),例如;冠心病。(二)guan(动作义),例如:沐猴而冠,冠军。“冠状病毒”的“冠”是名物义,应读guan。  相似文献   

2.
1.0词的非理性色彩1.1词的非理性色彩,指的是词的感性意义(emotionalmeaning)。通常称为“色彩”、“附属色彩”、“表达色彩”、“附属义”、“附加义”、“非理性意义”等。关于词的这部分意义,符淮青(1985)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附属义’的‘义’同‘概念义’(即词的理性意义。引者注)的‘义’意思不同.概念义的‘义’是:①词所标志的客观事物一般本质特点的反映,各个词的概念义有千差万别的内容;②有特定的语音形式同它联系。附属义的‘义’:①反映的不是词标志的客观事物的一般本质特点,只是表明运用者的主观态度…  相似文献   

3.
“何处”在人们的意识里一般表示“什么地方”的意思,但是,它在实际使用过程当中也可以表示“什么时候”的意思。这是因为一个词除了有字面意义外,一旦用于一定的语境,它便被赋予了语境义,语境义长期对该词的作用,新的意义也就产生了。根据语境.我们可以判断一个词在使用时的具体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雷清苹 《甘肃教育》2001,(11):25-25
1.课前预习,培养自学能力每上一节新课,我都要求学生带着提出的问题,先把学习的内容认真预习一遍。在预习中,要把看不懂的地方用符号“△”或“”记下来。如我在教“比”的意义和性质时让学生带着下面问题预习:(1)“比”一般用几种量进行比较?(两种量进行比较)(2)什么叫做“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3)“比”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是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4)“比”的前项和后项是单独存在的还是相互依赖的?(是相互依赖的)(5)“比”同除法、分数之间…  相似文献   

5.
准确理解词义是正确运用词语的前提,因此,讲清词义是词语教学的重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又是进行词义教学的关键。 一、词义教学应首先分清词的本义,转义和比喻义 (一)词的本义或基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卵是词的最初义。词的基本义即是常用的派生义。如“年”  相似文献   

6.
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是把多义词不同意义之间的联系。词的本义严格地说是指一个词的最初的意义。但由于语言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很多词最初的意义,已经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了,因此人们习惯上都把某个词的最常用的派生能力最强的一种意义,称为“本义”,其实确切地说,应称之为“基本义。本义也好,基本义也好,它在词典上总是列为第一义项的。如“年”,它的最初意义是“谷熟”,相当于现在说的“收成”。但这个意义现在很少人知道了,因此在词典里,列为第一义项的是“地球  相似文献   

7.
古典诗歌作品中的“疑”,除了作动词“怀疑”、“疑惑”、“猜测”等解释外,它在不少诗句中则要作“像”、“好像”、“似”、“类似”、“如”、“若”“譬”“欲”解读。这一项义释,在对仗句的“互同义”中可以找到有力的证据,且还可以修辞格中的明喻(“甲像乙”)、暗喻(“甲是乙”)中得以证明:“疑”、“疑是”均属联系比喻句中本体与喻体的联系词(又称“喻词”)。但这一项义释,除了《广释词》、《诗词曲语辞例释》、《汉语大辞典》有此说外,其最常见常用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海》、《辞源》均无此释义义项。这是这些工具书的失误。  相似文献   

8.
上古联绵词“maηdaη”(后写作“芒砀”、“莽荡”等),具有“大”义,引申又有“纷乱”、“倾斜”、“蒙昧不明”、“约略总计”、“无所专主”等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用与“maηdaη”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形式表示出来的。于是形成了以“maηdaη”为中心的一组同源词。本文就研究这组同源词,并试图说明联绵词在演变过程中的音义关系及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义素分析是借自西方的语言学理论分析方法,最初是用来分析亲属词的义位特征的,后来在语言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而“因声求义”作为一种训诂释义方法,主要是根据音近义通的原理系联根词与源词,找出它们之间的意义联系。将义素分析的理论运用到“因声求义”的训诂实践中,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师的《语文基础知识》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对“词的本义”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一个词不论有几个意义,总有一个意义是基本的叫本义”(第251页)我以为此说欠妥。其一,定义者与被定义者属两个不同的论说范畴。所谓“本义”是就词的来源而言的,是指词源学上所说的词的原始的、最初的意义。而“基本义”则是指词的基本的、最常用的意义,是就词的应用而言的。《语文基础知识》中给“本义”下的定义,其实应是“基本义”的定义,两者相混,颇有张冠李带之嫌。当然,“本义”与“基本义”之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有的词,它的“本义”与“基本义”所表达的内涵是一致的。如“老”,《段注说文解字》解释道:“七十曰  相似文献   

11.
范式与教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范式与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崔允 “范式(naradism)”一词,原是指语法中的“词形变化表”一词,它的原意是表示词形的变化规则,如名词变格、动词人称变化等。由此可以引申出模式、模型、范例等义。但是,它怎样成为科学哲学家的专门用语?为什么会得到如此众...  相似文献   

12.
寒笙 《班主任》2009,(6):62-62
美国老师把开学第一天的活动叫做“first—day—school Icebreakers”,直译是“学校第一天破冰船”,实际上是指“新生入学第一天的活动”。开学第一天的活动具有热身功效,所以他们用了ICEBREAKER(破冰船)一词。我们在放假之前的第六期刊登此文。目的是给有心在新学期开学时搞活动的班主任提供点素材。  相似文献   

13.
加加 《留学生》2010,(2):43-43
几年前我去美国旧金山时,在Mall里的一家快餐厅点了炸酱面。没想到服务员高喝一声“一碗马可波罗”。而后端上来的那碗“马可波罗”,竞和北京的炸酱面味道相似,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后来我就把“马可波罗”叫做意大利的“北京炸酱面”了。  相似文献   

14.
《方言》在说明词的地理分布或释词时,常使用“或曰(或谓之)”、“亦曰(亦谓之)”、“又曰(又谓之)”等术语,它们遵循一定的义例,“或曰(或谓之)”,“又曰(又谓之)”用于说解同义异词,包括同地异词和异地异词,“亦曰(亦谓之)”高于说解同词异义和同词异地。  相似文献   

15.
一、亲职教育概念——不该忽视的成人教育学视阈 “亲职教育”一词,英文称之为“父母教育”(parent’s education)。顾名思义,“亲”是指父母亲,“职”意味着职责、职分之义。学者们对于亲职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维度:针对父母职分进行的教育(对父母的教育)和利用父母职分进行的教育耐孩子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建设特色文化是地方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更应该是地方社会科学发展着力追求的目标。所谓特色。人无我有的是真特色(绝对特色);人有我优的算不算特色?只能说有点特色(相对特色);人有我有的算不算特色?现在“特色”一词用得很多很滥,常常混淆了视听。  相似文献   

17.
《中学文科》2004,(9):6-11
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本义指词的最初的最常用的一种意义;引申义是在基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发展而来的意义;比喻义则是借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一种事物,且这种新的意义逐步固定下来。例如“深”的本义是“从水面到水底的距离大”,而“情深似海”“道理很深”则是对本义的引申。再如“铁”的基本义是一种坚硬的金属,“铁拳”“铁的意志”则用了它的比喻义,有“像铁一样坚硬”的意思在里面了。  相似文献   

18.
“光怪陆离”清代始用,光怪,是两个单音词连用,意为光彩绮异;陆离,是联绵词,其意以王念孙《读书杂志》诠释最确。“飞扬跋扈”约始用于魏晋。飞扬,先秦已有,有放纵、飘扬、飞举等义;跋扈,是联绵词,最初为褒义词,后有蛮横意。“扑朔”,扑朔,是联绵词,是我国南北朝时西北一带的方言,由小木义引用为短小。大腹便便,约始用东汉  相似文献   

19.
肖刚 《广东教育》2014,(11):6-7
【例题精选】 (2014广东卷)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习知山川道径 素:向来 B.将论囚 论:讨论 C.持府县短长 持:挟制 D.卒之付御史决 决:判决 【参考答案】B 【解析】"论"应为"判罪,判决"。属于实词中一词多义的考查。如成语"论功行赏"中的"论"即为"批决,定罪"之义。如果将“讨论”之义代人该句,在选项中是不能直接确定是否正确的,因此需要代入原文,根据上下文可以明确该句的意思是“将要批决定罪囚禁”这样才能衔接下文:“敞日:‘冤也’。”另外三个实词“素”“持”“决”也均为一词多义的考查,只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均能轻易判断。  相似文献   

20.
词汇语义学是语言研究中最早开始的,但却是研究的最不深八,最不全面的~个部分。其最早涉及到的课题是词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亦即词义是什么的问题。首先对此发生兴趣的是古代哲学家,他们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命名说”,二是“概念说”。持“命名说”观点的希腊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家和稍后的哲学家柏拉图等认为,词由形式和意义两部分组成,词与事物之间是命名(或曰“指称”)关系,即词的形式——→词(符号)←—一词的意义D命名关系分事物“概念说”认为,词指称客观事物并非是直接的,而要经过“概念”(即调义)的中介。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