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嵬(其二)》课后练习说:“《马嵬》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没有提到同情,包括《唐诗鉴赏辞典》等资料也是这样鉴赏的:“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2版)但深入分析,既可以将这首诗理解为是讽刺、批判唐玄宗的,也可以理解为是同情唐玄宗的。  相似文献   

2.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陕西兴平县西有个马嵬驿,相传晋人马嵬为避兵乱曾筑城于此,但那只是个普通的地方,到了唐天宝年间安史之乱起,玄宗李隆基自长安西奔成都,途经马嵬驿,军队哗变,以为杨贵妃及其兄杨国忠是祸国殃民的根源,于是迫使玄宗处死了杨氏兄妹,演成了一幕历史上帝王与其爱妾生死离合的爱情悲剧,遂令马嵬这个不被人注意的地方成为历代文人咏叹的对象。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就说:“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李商隐的《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也是被人千古传诵的名篇。历…  相似文献   

3.
马嵬兵变因其导致杨贵妃和杨国忠之死而令古今史家瞩目,对其事实及原因的记述和探讨可谓多矣。黄永年先生在对睿宗、玄宗、肃宗朝政治的通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力士是马嵬兵变后台这一新说,使马嵬兵变的研究有了突破。司马严同志不同意这一观点,对黄永年先生《说马嵬驿杨贵妃之死的真相》一文的论证逐一指摘, 似乎凿凿有据,  相似文献   

4.
安、史之乱造成唐室的中衰,杨玉环在这一历史事件上不能没有关系,但安、史之乱的造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没有道理完全归咎于杨玉环。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然而杨玉环的功罪并没有得到公平的断案,在历史上却成为女色亡国的典型人物之一。在马嵬坡兵变的时候,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以杨玉环为“祸根”、“贼本”;在马嵬坡兵变后的第二年,伟大的诗人杜甫对杨玉环的“赐死”,也唱出了“未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乾符中有“宰辅之器”的郑畋,和杜甫一样,也说:“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  相似文献   

5.
关于唐肃宗灵武即位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仅从“马嵬驿事变”入手,就此问题作一初步分析,以期对这位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能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谬误之处,敬请多方指教。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直捣京师,唐王朝统治集团惊慌失措,在叛军攻入京师之前,唐玄宗带领王公大臣仓皇逃蜀避难,途经马嵬驿时,士兵哗变,杀死杨国忠,缢死杨贵妃,这就是轰动历史的“马嵬驿事变”。对于这次事变,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马  相似文献   

6.
一、[南吕]四块玉·马嵬坡马致远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1.“南吕”是宫调“,四块玉”是“,马嵬坡”是。2.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睡海棠,春将晚”,这是以花喻人,说杨贵妃就像晚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柔妩媚。B.“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是说杨贵妃恨不得让唐明皇把她像海棠一样放在手掌上把玩观赏,表现了她恃宠娇恣的心态。C.此曲前半部分(以“不因”为界)主要是描写,着重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作乐的生活,简明精炼,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D.此曲化用了李白…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西安与孙伏园等人“马不停蹄”地游览了不少唐代的遗迹了,按照他长篇小说《杨贵妃》的构思,唐明皇的“美人”杨贵妃应该到“马嵬”被处死,这是作品极为重要的情节。鲁迅既有自己既定的“腹案”,但为了更符合历史真实,他做了深入地史籍研究之后更力图到“马嵬”做实地考察。其结果如何呢?  相似文献   

8.
唐玄宗李隆基(明皇)和杨玉环(贵妃)的故事,在马嵬惊变不久,就广为流传了.元稹“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只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灯影》)诗可证.元和元年(八○八)十二月,白居易在盩厔县写成“一篇长恨有风情”的《长恨歌》,李杨故事,更有根有  相似文献   

9.
1986年秋天,我带研究生到西安等地实习,曾到杨贵妃墓参观,对照前时播放的电视剧《唐明皇》,我感到对杨贵妃的描写是比较能够再现历史真实的,杨贵妃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 唐玄宗天宝15年(公元755年),在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县西北25里处)发生了“兵变”,在将士胁逼下,杨贵妃被唐玄宗“赐死”,仅以紫茵裹体,埋于道旁。或说杨贵妃被救,潜逃于日本,这是根本不可能的。长安收复后,玄宗密令中官把杨妃尸骨葬于别处,无人知晓,但马嵬坡还是修建了一座墓园,据说埋的是杨妃的香囊和鞋袜。贵妃的惨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文人墨客,纷纷游园吊古,写诗抒怀,后来,有些诗又被刻在了诗碑上。清人钱载《马嵬》诗曰:“密令移葬失西东,大海蓬壶总是空。不及兴平坡州里,县人常忆太真宫”,即言此事。 当地传说,贵妃死后遗下了锦袜,被人抬到,遗香后代。又说她墓上的土名“贵妃粉”,世传能治面痣,或使女容增美,前人诗“身死犹教美别人”,“此地纵千年,土香犹破鼻”,“香散人间粉尚留”,“香粉空留绝代艳”,“莫叹红颜沦宿草,尚留白粉艳春闺”,皆咏此事。所以今天你到墓上抓一把,明天我到墓上抓一把,天长日久,贵妃墓几被抓平,所以后来又修了个青砖覆盖的贵妃墓,我们所见就是个砖墓。可见,杨玉环在人们心目中确为绝代美女。济南趵  相似文献   

10.
妇女缠足的始源时代,有各种说法。汉代说以《史记》“蹑利屣”是鞋头尖锐为证。但那只是舞女的装饰。始于南齐说以齐东昏侯“凿金为莲花以贴地,令潘妃行其上”为据。却只是说在金莲花上走。这种设计的文心是从“步紧连”谐音而成为“步金莲”的表演。唐代说以马嵬坡老妇拾到“雀头履”“长仅三寸”为据,这是后时小说家言。五代说:李煜宫嫔們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而“以帛绕脚”,指脚上挂着彩绸带子;“令纤小”及“屈上作新月状”,是说“素袜”的前端如此装饰。如此设计的寓意是:那們娘就是月中嫦娥起舞。“程伊川六代孙淮居池阳,妇人不裹足”,直接说“裹足”。以宋代说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11.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月15日安史叛军攻破潼关,玄宗与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等仓皇奔蜀。行至马嵬驿,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坚决要求杀杨贵妃。玄宗不得已令贵妃自缢。史称马嵬之变。自杜甫以来,唐代诗人咏马嵬事件的作品很多。在众多咏马嵬的诗歌中,《马嵬》(其二)  相似文献   

12.
张中宇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5):14-17,34
“隐事”说认为,马嵬事变时唐玄宗迫于形势,同意赐死杨贵妃,但参与其事的高力士和陈玄礼都是唐玄宗亲信,杨贵妃可能在夜间换装逃走,但已流落风尘,无颜回宫面见唐玄宗,因此“长恨歌》表达的不是死别之苦,而是生离之恨。但根据可信材料,陈玄礼、高力士固然有时间、也有条件让杨贵妃逃脱,问题在于二人是诛杀杨氏一族的具体策划者和执行者,结果又关系到自身将来的安危,所以必定要确认杨贵妃之死才会罢休,而不存在协助杨贵妃潜逃的可能性。臆测性很浓的“隐事”说产生于疑古之风盛行的学术环境中,往往拘于字句百般搜求、穿凿附会,仅属于大胆假设而非严肃的学术立说。  相似文献   

13.
古诗词鉴赏作为高考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题型,自2002年由客观选择题型改为主观问答题型以来,尚未出现把几首相关的诗歌放到一起来考查的情况。为此,笔者以郑畋的《马嵬坡》和李觏的《读〈长恨辞〉》为例,就古典诗歌的比较鉴赏略作分析,希望同学们能从中获益。【赏析题】阅读郑畋的《马嵬坡》和李觏的《读〈长恨辞〉》,先分别就郑诗第二句、李诗第一句作出字面理解,然后就李诗中“倍沾襟”和“不动心”所表达的情感,以及郑诗与李诗的不同之处分别予以简析。马嵬坡唐·郑畋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读《长…  相似文献   

14.
随着贵妃杨玉环在马嵬坡前香销玉殒,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遗事传说便盛传开来。而描写这一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真可谓汗牛充栋,举不胜举。著名的,诗歌如唐朝白居易的《长恨歌》、李商隐的《马嵬》;小说如唐朝陈鸿的《长恨歌传》、宋朝乐史的《杨太真外传》;戏曲如元朝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清朝洪升的《长生殿》等等。夸张一点说.这是一个已经被人写烂了的题材。  相似文献   

15.
读白居易的著名叙事诗《长恨歌》,有不少疑惑难解之处。查检了几家有名的注本,也大多引史书记载作释,而惑终不可解。前时翻阅《文化译丛》期刊,偶然读到一篇《杨贵妃逃亡日本的传说》,顿觉豁然开朗,疑云四散。这里,我们并非去考求杨贵妃马嵬生死的史实,只是作为艺术鉴赏来探求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依据之所在,并可由此而受到一些启示。虽然逃亡之说或许仍有可斟酌商讨之处,但总觉得至少也可以“聊备一说”。  相似文献   

16.
马嵬坡,被夕阳的余晖浸染,像浸泡在血色中的一幅画。  相似文献   

17.
何家英绘画     
《中国高校招生》2009,(12):64-64
何家英,男,1957年生。中国美协副主席,天津画院院长、天津美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获中国文联和国家人事部授予的“德艺双馨中青年艺术家”称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等。1984年《山地》、《十九秋》入选第六届全国大展优秀大奖。1989年《魂系马嵬》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1991年《秋冥》获当代工笔画学会二届大展一等奖。1994年在澳门举办“何家英画展”.在广州举办“何家英人物画展”。1999年在香港举办“何家英画展”。  相似文献   

18.
1949年,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中国。5月中旬解放西安城,将胡宗南、马步芳的残部追至扶风、眉县一带。为速战速决,主力军全部奔赴前线。 这天,兴平马嵬坡车站赵村、大通坊村民神秘相传:“彭德怀的兵还住在赵村,马家队伍今天要开过来,这里要打仗了。”有人传言:“前天还在赵  相似文献   

19.
《马嵬惊变》还历史之公道 ,将一个天生丽质、美艳无双 ,而又善良大度、顾全大局的杨玉环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马嵬坡前真正死了的不是杨玉环 ,而是那个曾经骄纵放荡的唐玄宗。她还活着 ,活在人们的心里 ;他已死了 ,历史已将他唾弃  相似文献   

20.
关于杨贵妃的最后归宿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读四川省《文史杂志》一九九五年第五期冯汉镛先生《杨贵妃马嵬还魂之谜》一文,很赞同冯先生提出的杨贵妃马嵬还魂后栖身四川的观点,但冯文认为营山县大蓬山是杨贵妃终老之地的说法以及文中一些疏漏之处,笔者不敢苟同,现陈述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