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代表作。长期以来,有识者在赏析时慧眼独具,从诸多方面去领略它的风采。然而唯独无人关注鲁迅为何要在这篇文章中提及“日暮里”这个不起眼的地名。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参》对此阐释道:“因为‘日暮’两字触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笔者在教...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句:“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为什么对于“日暮里”这个地名目,直到廿多年后还记得呢?鲁迅没有说明。我以为这同样是作者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只是比较隐晦曲折罢了。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为了纪念正直、伟大、无私的日本学藤野严九郎而作的一篇回忆性散。作在章中记录下了东京与仙台间一处驿站的名称“日暮里”。时隔20余年,作竟然清晰记得,不能不让读掩卷默想。这似乎不经意的一笔,究竟有何深刻内涵?李华年老师的《“日暮里”与“水户”发微》(《语教学之友》2005.1)一作了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关于孔乙已、阿Q等人物的“偷”的言行的刻画,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日暮     
陈静 《初中生》2012,(5):13
正~~  相似文献   

7.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自嘲》诗中的两句。“孺子牛”是作者援引的一个典故。《左传·哀公六年》:齐景公的幼子名荼,号安,幼时为景公所钟爱,景公曾口中衔绳,假装牛使孺子荼牵之嬉戏,荼突然跌倒,拉掉了景公的牙齿,所以齐国的鲍子说齐景公是“孺子牛”。鲁迅在诗中称自己是“孺子牛”,“孺子”指的是什么呢?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  相似文献   

8.
近日偶观上海鲁迅纪念馆展出的有关鲁迅先生收藏“限定版”的23件说明手迹,脑中不免闪过一个念头:这些年来,出版界和读者群不是一直在讨论怎样使出版走出低谷,怎样解决学术著作出书难问题,那么我们对于那些阅读面较小,而又有相当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书,今天我们不妨也出些“限定版”,这样既可解决部份读者的阅读需要,同时又可使乐于藏书者得到满足,另外也符合经济规律,兴许这也不失为解决出书难的一个途径。所谓“限定版”是指那些印数颇少,每本书都有编号,价格又贵的书,在书籍中,它是一种比较珍贵的版本,如鲁迅先生收集的第一本“限定版”图书是《雄鸡和杂馔》,法国科克多著,(日)太平黑元雄译,1928年东京第一书店出版,共印350部,鲁迅先生购得其中第154号,对此鲁迅先生曾写道:“久闻国外有一种限定本子、印得少,卖得贵,我至  相似文献   

9.
鲁迅对于故乡农民是颇有情分的,如小说《故乡》里写“闰土”时可见。“闰土”虽是一个典型人物,但所取材,不少来自一个真实的“闰土”。  相似文献   

10.
热河地处东北三省与河北、察哈尔之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就把侵略的矛头指向热河.1933年2月21日,日本军队分3路进攻热河,由于东北军将的纷纷叛选和国民党政府军队忙于剿共而拒绝出兵支援抗日,致使日军在3月4日就占领热河.这就是著名的热河战争.鲁迅对国民党政府在国家危难之际仍全力剿共而消极抗日的行为予以揭露和抨击,指出真正的责任人是整个国民党政府而不是张学良个人,极力为张学良将军澄清罪名.热河战争对全中国以及鲁迅个人都造成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苦闷的象征》是日本学者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著作,1924年2月在日本由改造社出版。该书的问世,某种意义上是对中国当时"苦闷文学"的一种理论总结。两个月后的4月8日,鲁迅买到日文版原著,9月22日便着手翻译,10月10日译完。第一、二部分于10月1日至31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1925年3月作为《未名丛刊》之一出版。而差不多也是在这个时候,丰子恺翻译的《苦闷的象  相似文献   

12.
“魏晋风度”是鲁迅在对魏晋时期的历史和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后.对当时士人阶层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的准确概括。魏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多灾多难的时期,连年战乱,国家分裂,礼乐崩坏,造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在玄学的推动下,老庄之轻人事、重自然的价值观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嵌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进而铸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玄、远、法、虚的人格类型和生活情趣。魏晋士大夫们或徜徉山水.逍遥自娱;或抛弃礼法,放浪形骸.构成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异景观。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鲁迅是与魏晋风度关系最为密切、受其影响最深的一个,在他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艺术风格等方面都打上了魏晋风度的烙印。  相似文献   

13.
为了永久占领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是中国的奇耻大辱。事变发生后鲁迅对这一事件反应强烈,对国民党政府不思抗日却制造内乱的行为进行深刻揭露和彻底批判,对于国民党政府对学生的镇压进行猛烈抨击。这一事变对鲁迅的思想造成深远影响,使鲁迅与中国共产党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在以后的文章中鲁迅多次提到这一事件,让人民认清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本质。  相似文献   

14.
日暮随笔     
<正>不管看了多少遍晚霞,第一眼永远是惊艳的。临近傍晚时,我坐在窗台边,看着远方的层云淹没了群山,有一种心胸开阔的感觉。此时,一阵风吹来,带着丝丝凉意,我眯起眼,感受风在我的耳廓上打着圈,我皱起鼻子——风本是无色无味的,可是此时,我却嗅到了它干净的气息。我又看向天空,只见一大片云被染上了绯色的光晕,  相似文献   

15.
日暮西楼     
因为口语考试,我再度回到高一所在的教学楼,这是老城区仅有的几栋高楼.考场在七楼,考试结束后,我独自去了最西边的阳台,路过阴暗的通道,视野一点一点被染上金色的光.我伸手抵住栏杆,印入眼帘的是火红的落日和朦胧的奇山,近处,碧绿的梧桐梢随风舞动.距离上一次站在这里看夕阳,已有两年.  相似文献   

16.
鲁迅年轻的时候,经常因为各种问题与人斗嘴辩论,有时候他明知道自己是错的,也会和别人纠缠到底,非要争个输赢不可。那是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在讲解用酒精棉球在皮肤上消毒的事项,老师说冰凉的感觉是因为酒精在挥发作用下带走皮肤表面的局部热量,可是鲁迅却认为只不过因为酒精是液体  相似文献   

17.
“国民性”话语其实是一种“描写”或“叙述”,从“国民性”话语诞生的源头上来考量,鲁迅也不可避免地成为“被描写”的客体。鲁迅的独异之处在于,他在对后殖民性质的“被描写”的拒斥和接受中保持了高度的独立性、主体性和内在功利性。鲁迅同时也充当“描写”的主体,毫无讳饰地“描写”着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孜孜以求“改造国民性”,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的“立人”目标。因此,鲁迅的“描写”和后殖民性质的“被描写”可以划上一道截然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18.
《咬文嚼字》2012年第8期载《“跬步”的翻译》一文,文中一前一后两次引用“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一句,其中都把“至“错写成了“致”。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对新文化运动旗手鲁迅在他以"鲁迅"笔名现身的历史瞬间的精神世界的把握及该笔名深层意蕴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注“鲁迅”     
鲁迅,本名周樟寿。“周樟寿”一名鲁迅用至18岁(1898年)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才被“周树人”这个由鲁迅一本家叔祖所代改的学名代替。今天,一般的书(包括教科书在内)都这样给“鲁迅”作注: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