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介绍与对比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长征早期报道文献,论证70年前真正能够做到最早全面、公正地报道长征胜利消息的媒体绝非个体所能,而只能是一种群体作为。从而使得红军长征的真相完全大白于天下。  相似文献   

2.
红军长征的胜利,既是军事斗争的胜利,也是理想信念的胜利.这个信念是革命者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正义性的信念,对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力量无比强大的信念,对革命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信念.  相似文献   

3.
几千名参加长征的女红军在政治宣传、救护收容、后勤运输、前线作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漫漫长征路上,她们跋山涉水,负重艰难前行,还要克服自身性别带来的一系列妇女特有的问题,如裹过小脚、无法洗脸洗澡、没有经期孕期保护、被迫舍弃刚生下的骨肉,等等。在艰苦的环境中,女红军表现出团结向上、积极乐观、不怕牺牲的坚韧品质。她们的长征实践本身也是妇女解放的宣言书、宣传队与播种机,引领了中国女性的新觉醒。  相似文献   

4.
《学习之友》2006,(10):37-38
从2002年10月16日至2003年11月3日,两个英国年轻人李爱德和马普安用了384天重走了红军路。他们有一个观点引起了争论:他们说长征没有过去说的25000里那么长。他们走的时候用GPS做了精确测量,认为红军长征走了不到6000公里。那么70年前红军究竟走过了多少里路?  相似文献   

5.
1936年9月至10月,中国工农红军红二方面军长征途经陇南成县,在境内休养补给,进行整编。曾在甘肃成县、徽县等地建立苏维埃政府,组织"成徽两康"战役,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游击队等地方武装,为北上抗日、胜利会师奠定了基础。红军的长征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成县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6.
略论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军长征不仅迎来了中国革命大发展的新局面,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而且更重要的是,经过长征,中国共产党真正认识到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掌握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动权,大大缩短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7.
1936年9月至10月,中国工农红军红二方面军长征途经陇南成县,在境内休养补给,进行整编。曾在甘肃成县、徽县等地建立苏维埃政府,组织"成徽两康"战役,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游击队等地方武装,为北上抗日、胜利会师奠定了基础。红军的长征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成县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8.
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已经产生并继续产生着深远的积极影响。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骄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红军长征中所铸就的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为今后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精神不仅促进了长征的胜利,深得国内外人士称赞,而且成为我军光荣传统不断发扬光大,随着我军的发展壮大不断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9.
地理环境与红军长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的一切政治军事活动 ,无不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并与其发生密切联系。红军长征本身在空间形态上既表现为地理位置关系的变化 ,因此 ,必然留下地理环境影响和作用的痕迹。南方革命根据地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和结构分布特点等地理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 ,成为南方根据地丧失、红军被迫长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红军长征途中,一边行军打仗,一边通过战争缴获、打土豪筹粮款、生产自救、艰苦自筹、购买借贷、群众支持等方式来解决物资供给问题,并反映出当时物资供应十分困难、红军物质生活极端艰苦和官兵同甘共苦、部队互相支援等物资保障工作的特点,也告诉我们当时能够做好长征后勤工作是与我们党和军队重视军民工作、注重发动全军积极性和发扬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一生致力于通过文学、文化活动改造愚昧落后的国民性,促使保守落后的中国社会与传统文化向着进步的光明的方向转变。为此,他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大致的"捣乱"边界:尽可能地不直接同权势者发生正面冲突,以便使自己存活下来,并能够坚持"韧性的战斗"。除了改造国民性这一目标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以外,统治者的残暴、对"不可再造的"个体生命价值的珍视以及庸众的"看客"心态等等也是他采取这一策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备受推崇,但也面临着许多尴尬和无奈。教师和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距离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打通鲁迅与师生之间的隔膜就成为当务之急。“对话”是沟通过去和现在的最佳途径。通过“对话”感悟鲁迅,用经典的魅力滋养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3.
《风筝》展示出硬骨头斗士鲁迅的散文不仅有"怒目金刚式"的一面,亦有重视亲情、温柔细腻、反躬自省的另一面。《风筝》收入语文课本对于学生全面认识鲁迅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青年鲁迅在日本度过8年,形成对日本深刻的观察和冷静的思考.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以“窃火”者的姿态,介绍日本进步文艺,号召国人向日本人学习.从1920年代后期起,鲁迅逐步接受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随后又鉴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加剧,其“日本视域”明显转换,他不仅旗帜鲜明地对日本“支那通”及“转向”文人提出批评,而且对日本的武力入侵表示坚决反对,借鉴日本和反抗日本两种取向明显此消彼长.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的优秀作品。文章从独特新颖的情节、深刻的主题、生动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环境几个方面探讨了《药》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说到鲁迅,人们总体感觉之一就是“骂人”。但鲁迅是否真的骂人?又为何骂人?又是“骂”的什么人?鲁迅“骂人”的用心之良苦,用意之深远。鲁迅纯然是怀着对中国民众的真诚关心,怀着对中国社会的深重忧虑,怀着对中国明天的热烈向往,而拿起战斗的笔进行猛烈战斗,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的。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鲁迅的人生经历与深刻敏锐的生命体验出发,主要阐释鲁迅思想本源性的哲学思考与生命感悟,对他以极强的思想力对"绝望"与"守望"的深度透视,分别从穿透绝望、永世的漂泊感、爱的守望和生命的本真四个方面阐述个人的感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故乡》中在草灰里埋碗碟的到底是谁?历来众说纷纭。笔者在简单梳理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看法:学生们认为是水生或者水生和宏儿埋的;我认为是闰土埋的。并且,笔者认为谁是嫌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鲁迅通过"埋碗碟"悬案批判了无论是哪组嫌犯身上都存在的痼疾——奴性。鲁迅的这一批判甚至对今天的中国人依然具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对信仰的看法极其复杂。早期因痛惜"中国在昔,本尚物质"缺乏真诚的信仰,遂疾呼"迷信可存",肯定宗教作为向上之民必要的精神诉求。在此过程中,却发现国人的信仰存在很多问题。无论是辁才小慧之徒还是革命小贩,只是徒有信仰的空壳。借主义、成大名是他们最普遍的模式。于是,他对"无特操"表现出的追名逐利、虚伪贪婪等种种行为进行了批判。他主张对信仰采取一种既认真又怀疑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tries to abstract Lu Xun’s ideas on language from his view on Chinese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It analyzes Lu Xun’s view language from three aspects:on the nature of language,on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 and on translation.It also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Lu Xun’s idea on language and western linguists’views.It hopes to provide the readers with some insights in understanding the Lu Xun’s view on langu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