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棽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4):120-122
胡风在<财主家底儿女们·序>中谈道:"路翎所要底并不是历史事变底记录,而是历史事变下面的精神世界底汹涌的波澜和它们底来根去向".这个评价较好地概括了<财主底儿女们>的精神内涵--时代转型时期中国的儿女们审视自身困境产生的孤独、热情和反抗.回归文本,我们发现"旷野"这个名词频频出现在其中.本文通过解读"旷野"意象来体味<财主底儿女们>的史诗品质,解读隐含在作者心目中的孤独与救赎. 相似文献
2.
路翎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两位不同时空中的作家是有着某种精神上的内在关联的,以至在他们笔下的人物都是非常相像。在《财主底儿女们》与《罪与罚》中,疯狂无疑是贯穿于其中的主旋律,本文将针对两部作品中疯狂的主旋律进行分析,来深入感悟两位作者之间那种强烈的精神共鸣。 相似文献
3.
刘炳辰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19(3):36-38
路翎因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构造。而身处20世纪40年代的动荡时期,启蒙理想与民族救亡的迫切现实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冲撞与矛盾。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决定了作品叙述方式的现代性嬗变:滔滔不绝的“倾诉”与幽深细致的“显示”,此乃解读人物灵魂真相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路翎(1923-1994),原名徐嗣兴,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他的生父本姓赵,但早亡,路翎改随母亲的姓氏。两岁时,路翎随母亲改嫁给当时国民政府经济部的一个小职员。由于与继父关系不融洽,加上家境窘困,路翎童年时起就常常感到精神上的压抑,变得敏感内向,有些神经质,内心情感特别丰富,经常到文学作品中去寻找安慰,并由此阅读了许多中外名著。 相似文献
5.
赵蕾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110-112
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所呈现的是人物与时代互动过程,它以对人物心理细腻真实的剖析直抵人物心灵深处,实现了人物个人性与历史性的统一。而蒋纯祖完成了由悖论到清明的转化,正是对这种人物"嵌入"时代悖论的反抗,是对自我人格最有力的塑造,体现着路翎对现代主体的想象。 相似文献
6.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6,(12)
路翎的小说《财主底儿女们》,主要展示了历史事变、革命斗争之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本文作者结合小说的精神样态进行解读,分别从小说之中的荒原感以及孤独感、原始生命强力以及狂欢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向读者展现了半殖民地社会精神积压的暗流。 相似文献
7.
文海林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9,25(5)
20世纪,随着现代性因素不断增加,中国城市空间关系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重构现象.如果从空间文化的角度重读<财主底儿女们>就会发现:作品所展示的苏州--南京--上海、武汉、九江、重庆等一系列城市的空间结构关系,清晰地再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以及社会转型时期城市空间的重构方式,这种变化正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结构模式在全球化趋势下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刘勇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9(4)
路翎与尼采思想有着全面而深刻的精神联系,这种联系在其代表作《财主底儿女们》里得到集中鲜明的体现。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上,作者以具有很强主观性的“倾吐”冲动,通过蒋少祖、蒋纯祖两个主人公形象,表达了与尼采思想相通的生命立场。注意到路翎与尼采深广的精神联系,充分重视作者的“倾吐”在整个作品艺术构成上的突出地位,把作品的人物和叙述语言更多地放在生命哲学的语义空间里,可能更切合路翎创造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9.
杜瑾焕 《焦作教育学院学报》2002,18(2):1-4
路翎不囿于阶级论的阈限,把笔触伸进各阶层人物的非理性世界,探寻造成其本能欲望冲动,糊涂的英雄心愿和炽烈的占有欲,支配欲的深层动因,及其对国民精神人格构筑的优劣影响,由于人们对人生形式,价值追求各有不同的理解和与实现途径,因而作品呈现出“复调”特征。 相似文献
10.
杜瑾焕 《焦作教育学院学报》2002,18(4):14-16
路翎在《财主底儿女们》中强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与挖掘,因而对小说叙事视角做了多形态的实验开拓:心理直接陈述,心态直呈,意识流,人物视点交叉移位。 相似文献
11.
杜瑾焕 《焦作教育学院学报》2002,18(1):5-8
“七月派”小说家路翎创作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之时,正逢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危机时刻,出于从根本上富国强民的美好愿望,他承祚发扬了鲁迅20世纪初确立的救国主张:“立国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注重对民众进行人启蒙和教育,对造成民众愚昧落后的历史化残留,即原始蛮力或集体潜意识进行挖掘,其目的是为了引起疗效的注意,路翎按照胡风所倡导的主观战斗精神的要求,突入人物的灵魂,对其情绪世界和精神状态作了纵深的掘进和展示。 相似文献
12.
战争背景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内容和精神动向是现代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特殊的社会背景,加上知识分子自身的性格特点,此时期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处于迷失的状态中。这种精神动向决定了他们日后的道路选择和命运。考查这种精神动向,有助于理解知识分子与战争的关系。《财主底儿女们》是一个较好的分析文本,对丈本中知识分子的形象进行分析,可以形象地看出战争背景下的知识分子精神内容和命运道路。 相似文献
13.
贾智娴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2,18(2):8-10,35
路翎始终以“个性解放”,寻求群体革命与个体解放为创作主旨,体现了一名纯粹现代知识分子的民族责任感和对现代文化的思考。文章从路翎小说的“生命原始强力”、“流浪意识”以及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与中国历史前进的重大矛盾的问题简论路翎小说。 相似文献
14.
赵焕亭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48-53,88
朱珩青的《路翎传》用翔实的材料考证了路翎小说中的人物原型和故事原型。传记指出《财主底儿女们》中所描写的蒋家大院就是路翎的出生地苏州蒋家,小说中陆明栋的生活原型就是路翎本人,其他人物如蒋捷三、蒋淑华、傅蒲生等都有生活原型。传记还指出《谷》所写的故事实际上是路翎1940年初与李露玲在合川县育才学校时期的一段爱情纠葛,而《云雀》是以路翎的好友阿龙的妻子张瑞为原型所写的反映知识分子性格悲剧的故事。朱珩青《路翎传》原型考证的价值在于为证明路翎小说的自传性提供了切实的证据,同时为“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做了恰当的注脚。 相似文献
15.
张静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6):46-47
路翎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他的小说中描写了各色的人物,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那些有着独特的个性,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重压下从被动地接受命运继而进行不屈不挠的反抗,最后不惜一切冲出外在束缚,追求人格独立,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物。他们都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强烈的、敢于打破一切的主观意愿,以及一种原始蛮性特征的生命意志。 相似文献
16.
艾略特的《荒原》弥漫着作者对代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成就的城市文明的厌恶、甚至绝望,充满着强烈的批判色彩。文章意在通过对《荒原》文本中城市意象的解读,来透析艾略特眼中的城市文明,并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体认。 相似文献
17.
英国作家艾略特的长诗《荒原》,被誉为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西方文学中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在思想内容上,《荒原》展示了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绝望。在艺术特征上,《荒原》更是独树一帜。诗人通过象征、意象、互文性等艺术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西方文明破碎的忧虑以及重建文明的信仰和希望,令人耳目一新。"荒原"之美美在独特的艺术成就,文章着重探讨其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8.
常雪鹰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4):104-110
长期以来,学术界在对《儿女英雄传》的研究中,存在不同的认识,主要是对其主题思想认识的偏差,进而影响到对小说人物的评价以及对小说类型的归属等问题。论文分析小说中所谓“英雄至性”与“儿女真情”之间关系的真正内涵,以确定其主旨所在,进而认识和澄清《儿女英雄传》研究中长期存在并争议较大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真正的文学作品是将你刺痛并让你觉得自己是孤独的。阅读《荒原狼》却不仅仅是这样的感觉,更激烈的震撼和快感让我捧着它的手发颤。就像是在互相进行灵魂的支援,我听见“荒原狼”对我说:“我与你同在。”感观积淀为沉思,挥之不去的困惑幻化为了五个具体的思考点:黑塞 相似文献
20.
李鑫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14,(3):96-97
艾德嘉&#183;爱伦&#183;坡(1809-1849)是一个有着“前瞻性”的作家,他预见了20世纪现代人们的困惑:荒原上的生活。本文以《厄舍古屋的倒塌》为例,来分析家的荒原意象在该作品中的体现。本文通过孤独的家“具”(物理性环境:家周围的环境与家里的装饰)、崩溃的家“人”(生物性的环境:厄舍兄妹)及游离的家“魂”(精神性的环境:渴求新生)这三个不同的角度来体现坡在这部作品中折射出的家的荒原意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