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作为语文教育专家,于漪以丰厚的教育体验和睿智的学科思辨为当代中学语文教学铸就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卓有贡献的校长,于漪以高瞻远瞩的办学理念和扎扎实实的管理风格为学校管理创造了宝贵的财富。她用朴素简洁的语言表达着这样的看法:“教育是指向未来的事业。”对教育本质意义的思考坚定了她的办学思想和“育人”信念。“教育的本质是以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要求学生。”换言之,要实现教育的本质意义,只有铸造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一个素质全面提高的学生群体。  相似文献   

2.
《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是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精华辑录。全书囊括了于漪教育教学生涯中的三件大事:作为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工作,作为学校校长的学校建设工作,作为老一辈教育家的培养后辈教师工作,但其主体部分还是语文教学工作,从语文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全书有一套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于漪用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生动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于漪的教育家精神,体现在她的民族立场、使命意识和奉献精神中,体现在她的为学之道、为事之道、为人之道中。她把语文教育的根深扎在民族和国家之中,用生命去拥抱教育的使命,将奉献作为人生最美的追求。她“以死求活”,扎实功底,追求大基本功;她以人为本,用生命唱歌,拨动学生的心弦;她有仁者追求、君子操守、圣人情怀。她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大先生”。学习于漪精神,践行于漪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所有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4.
四十年流金岁月,四十载春华秋实。2019年12月20日,中国教育学会中语四十年暨于漪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育才初级中学举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贾炜在致辞中首先向中语专委会成立四十周年表示祝贺。他高度肯定了“人民教育家”于漪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情怀,号召语文教育工作者像于漪老师一样坚持教文育人,学习于漪对党忠诚、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的高尚情怀。  相似文献   

5.
于漪 《现代教学》2009,(3):22-23
2008年12月31日,上海市教卫党委、上海市教委、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成长”——于漪教育思想研讨会暨《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首发式,以此来纪念改革开放30年,表彰于漪老师对上海和杨浦基础教育作出的杰出贡献。 此次研讨会着眼于教师内涵发展,关注教师成长。与会的社会各界人士就于漪老师对基础教育及教师教育新作出的巨大贡献和成绩发表了见解。本刊将于漪老师及部分与会者的发言刊登于此,以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6.
于漪同志是我国杰出的语文教育改革家,是我们语文界一面鲜艳的旗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光辉榜样。于漪同志从教50年来,为我国中学语文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艰辛备尝、费尽心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于漪同志在语文教学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她以火一般的热情,以勇往直前的气魄,以过人的智慧和精力,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出一套有理论深度、有完整体系、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不仅如此,于漪同志著述宏富,先后撰写了数百万字的精品文章。这些文章立论精辟,见解独到,鞭辟入里,指导性强,对语文教学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于漪老师从教70多年,以思想的刻刀、实践的画笔形塑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教师的典型形象,她的教育教学思想有着对教育实践的见识、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和对建立教师学的卓识。于漪老师具备作为卓越教师的一些必备元素——深度觉醒的使命意识、精益求精的课堂追求、知行不离的实践品格等,这些“好老师的要素”也引领着当代青年教师的成长与修炼。学做于漪式的好老师,在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两端发力,追求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8.
《上海教育》2009,(8):34-35
于漪是教师的楷模。这并不在于她拥有杨浦区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等诸多光环,而在于她的崇高师德和对语文教育多年以来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实践,更在于她身上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年轮,是中国教育不可多得的财富和可贵的研究资源。从本期起,本刊推出“于漪茶座”专栏,以文摘形式,呈现给读者于漪教育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于漪的语文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界的发展影响颇深,她的语文教育思想与新时代教育要求接轨,尤其是"教文育人"这一点。于漪在她的基础教育观中提出"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质量",教师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所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她们的专业素养对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于漪在她的语文教育思想中对语文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发展提供了路径指引。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在自身发展上面应该做到:博闻深思,目中有人,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0.
王平 《现代教学》2009,(3):25-25
于漪老师是杨浦区基础教育的骄傲,于漪教育思想是杨浦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从1998年以来,我们坚持开展以于漪老师为榜样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号召全区教育系统教师学习于漪精神,拓展和深化学习内容,以此促进杨浦区师资队伍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百艳 《中国教师》2020,(3):123-125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漪老师"人民教育家"称号,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正式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于漪老师是基础教育领域唯一获此殊荣者。关于于漪老师的报道和研究已然非常丰富,然而,作为一线教师,总结向于漪老师学习的经历和体会,分析于漪老师专业更新与生命常青的教育人生特质,有助于在更深层次上获得教益。  相似文献   

12.
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现代化”精髓是“语言思想”的确立与“教学规律”的建构,这也正是于漪语文教育思想之普适性所在.“语言思想”与“教学规律”又具有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本文既重点分述又综合统之,以揭示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3.
于漪老师以81岁高龄,在今年教师节前夕众望所归地当选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这是上海教育的骄傲,是上海教师的光荣。广泛深入学习宣传于漪老师先进事迹,对全面贯彻全国和上海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提升教师的师德素质和育人能力,加速推进上海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回忆录《岁月如歌》首发式近日在她工作了半个多世纪的杨浦高级中学隆重举行。半个多世纪以来,于漪一直辛勤耕耘在教育园地,在语文教育、学校管理、教育改革和社会活动等多个领域作出卓越贡献,产生重大影响,她的从教经历、心路历程、经验成就和思想成果成为上海市普教系统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5.
本月初,笔者代表编辑部参加了“薪火相传话师魂——庆祝于漪老师从教六十周年”活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位代表一起,向“一辈子当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于漪老师表达深深的敬意。于漪老师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意识奉献于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16.
于漪,中国教师的典型代表,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与时俱进的完美体现者。她将她一生的心血都放在了教育事业上。于漪的教学,可以说把传统的教学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同时又创新教学方法,真正实现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统一。她对每一课的精心设计,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对一句话的剖析和欣赏,都明显带着于漪特点。在此,我仅以我个人的观点谈谈于漪老师在教学方面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兰保民 《教育》2022,(15):12-15
众所周知,于漪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语文学科性质的"人文说",于是人们通常便会认为,"人文说"是于漪对于语文教育教学的理论贡献.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还不止于此.考察于漪教育教学的实践文本和理论建树,我们会发现,人文主义根本就是于漪教育教学思想整体版图的基本底色.  相似文献   

18.
张庆 《江西教育》2009,(1):58-59
于漪老师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学中信守的一个理念是“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她认为教师的“一个肩膀挑着孩子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孩子的未来”。经约.我有幸拜访了已经是80岁高龄的于漪老师。于漪老师和蔼可亲.在说到教师和教育事业时仍然激情四溢.并且始终为她钟情一生的教育事业不遗余力地工作着、忙碌着。谈话中透出的她对学生的挚爱情怀,对事业的入迷钻研.对教育的深入思考……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相似文献   

19.
于漪老师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学中信守的一个理念是"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她认为教师的"一个肩膀挑着孩子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孩子的未来".经约,我有幸拜访了已经是80岁高龄的于漪老师.于漪老师和蔼可亲,在说到教师和教育事业时仍然激情四溢,并且始终为她钟情一生的教育事业不遗余力地工作着、忙碌着.谈话中透出的她对学生的挚爱情怀,对事业的入迷钻研.对教育的深入思考……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相似文献   

20.
<正>"有人说,世界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也不是海角,而是知和行的距离。"类似哲思睿语在《于漪知行录》中多有闪现。《于漪知行录》是于漪老师62年教育智慧的精彩呈现,该书以知而行、行生新知、知行合一为纲,从精神成长、教育心得、处世智慧、学习之道等十个角度阐释了教师如何立师德、铸师魂、提师能。作品带给我的直接感受是:笔底艳阳,满目芬芳。为人师者,励志当先"站上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在歌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