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鱼跃前滚翻”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指导思想本课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以体验,设疑、验证、答疑、评价、归纳这一认知过程为主线。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体验思考和学、练、论、评相结合,逐步达到弄懂技术原理、掌握技能方法、学会运用技巧、发展素质能力的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比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和实验稿,解读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变化:课程名称统一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由过去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五大领域"整合成了4个学习方面,即把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合二为一,变成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实施指导更加具体和实用。但在课程内容、目标、评价等方面仍存在定位和操作性的困惑。  相似文献   

3.
一、设计理念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中采用"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主旨"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相似文献   

4.
<正>对于"低声教学"这种方法,笔者把其理解为"学会轻声跟孩子说话",但对其理念和作用不是很理解。但随着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笔者越来越感受到了学会轻声跟孩子说话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十年回顾与反思: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走在路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回顾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10年来的历程,笔者认为,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2001~2004年的"理念阐释期";二是从2004年至今的"实践探索期"。其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在体育与  相似文献   

6.
论如何关注和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正>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把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作为体育课程的理念与目标之一,应当说这是我国体育课程的一大进步,我们表示支持和拥护。但是,近年来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却出现了一种"兴趣至上"的倾向。例如,有的人说,"体育课程改革必须以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7.
来稿认为: 新课标下的学校体育教学必须从过去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体育内涵的体现.在体育教学中要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以情感关怀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实施,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主要不是去建立、证明一套技术体系,而是去传播新的体育理念、新的体育文化、新的行动方式;运动负荷仍应作为评价体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必须在它完成的"使命"上进行适当"减负".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课程标准确实给体育课堂来了积极的变化,如体育课程理念、目标更新了,学习内容丰富了,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主体化"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困惑,如:新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同"体育教学大纲"时期相比较并未见提高,部分课程的有效教学有明显减弱现象。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时,出现了诸如"一味迁就学生兴趣"、"淡化运动技术"、"轻视规范教学"、"无劣评定评  相似文献   

10.
新疆舞作为体育课程资源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维吾尔族"麦西来甫-木卡姆"融入现代健美操课程教学,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内化"和正迁移,尤其在提高学生身体协.调性、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创编能力方面能产生积极作用;能有效改善学生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对等心理健康症状;能促进学生参与创新、学会沟通和参与组织管理,提高学生的社会健康素质;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解力,提高健美操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正>西安铁一中学旨在培养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鲜明的个性特长、卓越的领袖才能和优秀的综合素质"的学生,本着"优秀+特长"的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和谐发展的道路,同时又将体育工作上升到提升学生精神气质、营造学校文化氛围的高度。学校围绕"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协作、学会求知、学会健身、学会审美"的育人理念,始终将体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学校女子篮球队1970年建队,利用教  相似文献   

12.
正确理解新体育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课程理念,符合当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顺应国际体育课程的发展潮流,适应当前国内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但强调“以学生发展中心”,并不意味着忽视和否定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依然重要和必要。因此,要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新体育课程“…  相似文献   

13.
王林 《浙江体育科学》2013,35(5):48-50,54
从学习型社会视角来看,目前的大学体育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学习的动力与能力方面尚缺乏有效措施。学习型社会中大学体育课程的指导理念更加关注并体现"文化"与"生活";课程目标更加突出并促进"学习动力"与"学习能力",尤其注重对促成条件的合理预设;课程内容更加优化并融合"科学性"与"人文性";课程结构更加完善并强调"协同性"与"互补性",即课程类型的相互联系和课程内容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4.
一、指导思想基于追求"朴实·灵动·和谐"的教学风格,本课以"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依据,运用朴实的教学方式,简简单单教体育,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开放教学结构,在朴实中生花、生奇、生智慧,张扬学生的个性,追求灵动的教学过程,引领学生习知识、练技能、修品行,学会锻炼、学会健康、学会做人,提升课程价值,促进学生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正>一、问题的提出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如何评定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是一个大家都非常关心的热点问题,由于提出了"多元评价"理念,拓宽了评价的视野,丰富了评价的内容,改革了评价的方法。尽管由于"多元"而未明确"重点",给实际操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影响了评价功能的充分发挥,但这是前进中的缺点,通过改革实践,可以得到克服。问题是有些业内人士,在解读新的评价理念时,说了许多过头的话,提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例如: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对比,并基于对体育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对现行课程改革实践进行反思和发展性研究,认为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显著标志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适应课程价值理念的人本转换,改革转型期的课程目标具有多元性、个体性、具体性和发展性的特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也作了发展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实验开展以来,许多地区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持续不断、扎实具体、全面深入的探索,其间在教育理念更新、师生关系改善、学习方式转变、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产生了可喜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正>笔者发现"问题教学法"在实心球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明显。有人认为,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这是终身教育的一个观点,也是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的理念相一致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盲目地、直接地、机械地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而是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沿着正确的方向,引导着学生一步一步地理解和认识运动技术,自主地建构运动知  相似文献   

19.
联想在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是一种重要的创新能力,是创新的催化剂。在小学体育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联想意识,学会联想方法,养成联想习惯,能使学生激发灵感,发现问题,大胆求异,开拓思路,举一反三,对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价值,是将“课标”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的有效途径。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在心理活动中联想占有重要地位。人的许多心理活动,都是由一连串的联想所构成的,在回忆、推理等过程中,联想都起重要作用。许多学者把创造性思维说成是一个联想的过程(代表人物有MED…  相似文献   

20.
<正>《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提出教育必须围绕4种基本学习能力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4种基本的学习能力被称为教育的4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简称"四学")。这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其实质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提升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这"四学"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提升自身的"四学"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1学会认知——提高认知能力1.1教师的"会"认知与学生的"学会认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是"教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