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连大学学报》2017,(4):102-105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性格的精华所在,而文化自信则是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高度赞赏和认同,两者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既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又是民族精神的弘扬者,更需要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滋养民族精神,激发民族精神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将民族精神内化于其心,外化于其行。  相似文献   

2.
闻茹  张冬花 《海外英语》2022,(6):147-149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国内外重要场合中反复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并深刻阐释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文章阐述了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应有立场,以中国文化的演进为实质过程,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为导向,彰显大学英语教育的文化功能,为外语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重中之重,文化自信已经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根据文化的前后继承性特点,文化自信的构建绝离不开对于传统文化优秀部分的继承与发扬。文化自信的构建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再次思索。本篇文章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探究文化自信构建的途径。从传统中继承,从传统中发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寻找新时期文化自信构建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教育内容。高校应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深厚源泉,"是催生中国公众文化自信的精神动力"。当前,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存在"认同高、认知低"的情况。从历史渊源、发展脉络、鲜明特色等方面入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即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开近代文明先河的科学技术、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完备自洽的哲学思想以及承古烁今的传统伦理道德进行细致梳理,有助于公众进一步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进而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所指的"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确理解和把握其科学内涵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与坚守是实现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因此,应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用红色革命文化熏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的定力;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自信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新儒商精神内涵丰富,包含着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博施于民的担当精神、以诚待人的诚信精神、以财发身的敬业精神、吐故纳新的创新精神等。这些与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提出的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成长要求相契合,与总书记论述的爱国敬业、诚信守法、创新创业、回报社会等企业家精神内涵相契合,也与当前财经类专业大学生人才培养要求相契合。高等院校要通过大力加强财经类大学生新儒商精神教育,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这也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应有之义,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李梦园 《辽宁教育》2021,(12):53-55
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幼儿园课程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培养提供充足的养分.幼儿园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中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幼儿的生活、游戏及教学环节中,通过家园共育、社区联动等途径丰富教育形式,促进民族文化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9.
涵育文化自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高校要秉持精华与糟粕相区分、传承与发展相结合、主导与主体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促进、本来与外来相关照的原则,从教育的理念思想、载体手段、师资队伍、环境氛围等入手,做好顶层设计,全方位着力,一体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0.
坚定文化自信,首要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面对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理论与实践等多方面的问题与冲突,必须在“守”与“变”、“中”与“西”、“知”与“行”中准确把握其价值意蕴和辩证关系,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由理论倡导向现实培育转化。  相似文献   

11.
网络圈群的出现不仅能够满足大学生各类需求,还可以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但由于网络圈群存在匿名性、封闭性、排他性等特征,也给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带来一些阻碍。所以在网络圈群环境复杂化的背景下,需要通过圈内圈外加大主流思想文化输入力度、积极引导和发挥“关键少数”的思想引领作用以及重视并完善网络圈群舆情应对机制,进一步促进大学生从文化自卑、文化自负向文化自信转变。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高校育人对大学生提出了文化自信的新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培育可以有机结合、相互支持,文化自信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辅导员应在培育大学生价值观中充分发挥文化渗透的力量。通过营造校园文化自信的培育环境、提高高校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学生集体文化氛围、强化实践养成的自觉行为,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达到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3.
《大连大学学报》2017,(4):106-109
中国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与传承的精神脊梁,大学生是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当前的民族精神教育因其内容与时代精神脱节、教育模式单调枯燥无法解答学生的现实困惑,难以实现民族精神的内化,因此文化认同成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着力点。优化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拓展实践教育平台、加强自我管理教育是实现大学生民族精神文化认同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阶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人.因此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价值观念与举止规范在很大限度上直接关乎民族文化长生与否.加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无疑是高校思政环节举足轻重的教育目标,同样也是强化民族与学生政治自信的根基所在.在世界经济与民族文化交流频率逐渐增快的背景...  相似文献   

15.
理论自信来源于对理论发展历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高校是学习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是学习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渠道,探索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规律,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批判性和实践性,揭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力、战斗力和生命力,坚定理论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圣使命与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16.
中国精神承载着独特的文化理念和精神追求,是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精髓,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自信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中国精神与文化自信实现了内在的统一。中国精神支撑熔铸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孕育涵养中国精神,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7.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阵地。民族地区高校应当将文化自信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结合起来,以中国梦为导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权。民族地区高校可以利用所在区域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的优势,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培养政治过硬的民族地区建设者,引导其投身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洪流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18.
19.
文化选择与民族精神培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从语义学上看,民族精神本身就有文化选择的意蕴;从发生学上看,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长期的文化选择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流文化的确立,对于导向、规范社会发展,铸冶民族精神有着巨大而特殊的作用。因此,培育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要以民族文化为依托,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扬弃,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