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大家应该都知道"环保"一词的含义吧。据我所知,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环保"有两层含义:一是材料环保,指的是在制作产品时不用工业复合材料,而用树木等纯天然材料;二是  相似文献   

2.
《语文标准》在写作的“总目标”中特别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训练的同步发展要求。怎样才能使作文教学走出困境,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通过二十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开“源”畅“流”文思涌。一、开拓生活源泉生活是广阔无垠、丰富无比的,犹如一座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使生活成为写作的素材,无外乎两种渠道。一是社会生活材料,二是书本传说材料。前者靠感受,后者靠阅读。现在,我们先谈前者,即通过深入生活、感悟生活,获取直接的生活材料。而学生了解生活、观察生活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意的,一种是…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众多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隔岸观火",一种是"身临其境"。"隔岸观火"具体表现是:说的都是真实的事,但那都是别人的事,因为与自己不相干,所以学生评  相似文献   

4.
学生作文,我们一直强调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的真实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材料的真实,一是表情达意的真实.材料的真实是说所写材料与生活中的人、事、景、物一致.表情达意的真实就是作文中的"情"、"意"与心中所想一致.两种真实是有区别的.材料的虚假是虚构,表情达意的虚假则是虚伪.一般情况下,虚构是允许的,虚伪是应该坚决杜绝的.  相似文献   

5.
<正>一、什么是"合理性非标准答案"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试题:参考答案内容精练但偏窄,远少于基于材料和生活逻辑的合理答案;学生答案内容较多,其中部分内容科学合理,符合试题考查要求,但由于不在标准答案范围内,因而不能得分。如以下两道高考题:2016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38题(材料略):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对沿线国家和中国是双赢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正>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触动了我们的感情,如亲情、友情、爱情等,这类素材入文,作者侧重于叙事抒情;一种是触动了我们的思想,如宇宙、人生、事理等,这类素材入文,作者侧重于叙事明理。下面,结合实例介绍几种相关的写作技巧:一、生活写真法生活写真,就是写生活里真实的人或事,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写出生活的烟火味、生命的真实感、情感的冲击力。"真"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与生活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应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生“自己的数学”。课本中的数学只是生活数学的一种辐射、提取、概括和应用。课本无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生活数学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了一层平台,而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却蕴藏着许多现实性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  相似文献   

8.
<正>习作原是生命本真体验的一种自然流露,体验可以让作文成为学生心灵的舞蹈。一、融入生活,捕捉刹那的灵感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我们取之不竭的作文材料。1.参与生活,激情的诞生学生习作的激情来自于生活的激情。把生活体验视为一种追求。然后才会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做生活的有心人。才会发现  相似文献   

9.
您如果看过《狸猫换太子》那出戏,一定还记得那里面有一件最有趣的事情,就是出现了两个包龙图:一个是真的,还有一个是假的.我们仔细想想,是越想越觉得有趣味了.世界上无论什么事,都好像是有两个包龙图.就拿教育来说罢,您立刻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教育:一种叫作传统教育;另一种叫作生活教育.又拿生活教育来说吧,您又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主张"教育即生活";另一种是主张"生活即教育".我现在想把生活教育的特质指出来,目的不但要使大家知道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之不同,并且要使大家知道把假的生活教育和真的生活教育分别出来.  相似文献   

10.
"超越性需要"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我们可以把人的生活世界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实的世界,一种是可能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豁达     
推荐理由:豁达是一种生活态度,让我们无论面对任何困难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打不倒、击不垮。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小读者一生去学习。生活老人悄悄告诉我:"性格开朗"并非"豁达"之全部内涵,要做到"豁达"两字,够你说、够你学也够你做一辈子。豁达是一种大度、宽容。有人当众污辱了你,你不会记恨他一辈子;身边的人做  相似文献   

12.
正在人教版的各册数学教材中,编者均有针对性地设置了课后拓展材料。主要有"你知道吗"和思考题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主要包含四个方面:数学史、数学知识介绍、生活中的数学以及生活常识与信息;第二种形式是数学思考题。这些思考题一般出现在课后巩固练习题或练习课之中,主要是对书本知识的拓展与提高。这些拓展材料丰富了教材  相似文献   

13.
沈亚新 《中文自修》2012,(11):58-60
"比较"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有相同或相近特征的事物罗列在一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尺度对其进行衡量、判别。"比较"有两层意思:一是"比",即要将两种事物或材料放在一起,二是"较",它有"相竞""比照"之意。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我国著名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与生活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小学生应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习“自己的数学”。课本中的数学只是生活数学的一种辐射、提取、概括和应用。课本无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生活数学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了一层平台,而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却蕴藏着许多现实性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1.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从这句话中,我们能感受到生活对我们教育的意义。它不光能帮助我们实施教育,更是我们教育的源头活水。只有这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我们的语文教育,语文才能焕发生命的光彩。一、再现生活,激活课堂杜威曾说:"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要想顺利地指  相似文献   

16.
(一)写作的材料无处不在,它浮现于我们经历的生活、阅读的文本。明白这个道理只需一瞬,而运用好那些材料,却要一个学习、训练的过程。巴尔扎克说过:"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的确,该突出的内容一突出,细节就有了至高的价值,文章的品位就提升了,细节对于我们的写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然而,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有另外一段话:"无论一个细节——场景、性格、情节多么奥妙美丽,假若它不是为了最完善地表现作品主题,它对作品的艺术性就是有害的。"我们该怎么理解这两句话呢?  相似文献   

17.
针对小学生作文难、作文空的现状,我们探索出"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两把开启作文教学难关的"金钥匙"."生活积累"主要是积累生活材料,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阅读积累"主要是积累语言材料、写作技巧,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通过观察摄取、访谈摄取、视听摄取、阅读摄取等途径,丰富学生的材料积累;通过生活积累中感悟、阅读积累中感悟和倾心感悟,深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并通过课堂运用、随机运用、活动运用、创造运用等多种方法历练学生的习作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成效.  相似文献   

18.
钱春蕾 《教师》2013,(14):94-95
有人说:"一幅好的水粉画,就像一首优美的歌。"那么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进行水粉创作,无疑就像给一首老歌谱上新的曲儿,别有一番风味。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要培养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十分重要。因为材料是幼儿的物质支柱,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工具,幼  相似文献   

19.
<正>高考作文的丰富性,其具体要求是:"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材料丰富了,形象自然更加饱满,这样才能实现意境的深远,但是材料如何"丰富"?一、材料分类,论证分层把人或事物"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N,论述的内容自然就会变得"丰富""细腻"。如:"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高兴。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手中那串葡萄  相似文献   

20.
经常看到一些高三学生为写作发愁,不知该写些什么,作文成了横亘在这些学生面前的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就在于这些学生缺乏材料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关键要有"材料"这个"米"才行。高三学生虽然马上面临高考,时间紧迫,但补上"作文材料积累"这一课并非没有希望。凡事就怕有心人,只要做学习的有心人,我们就可以发现,原来材料就在我们身边。 一、从生活中搜集材料 能够从生活中发掘出新意,需要一种锐利的目光,需要一个敏感的心灵,需要做生活的有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