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神经科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之一,近年来随着脑成像和脑电测量技术的日益成熟,神经科学与管理学等相关领域不断地交叉融合,使得神经管理学等交叉学科进入视野,并随之发展.本文在介绍认知神经科学方法和基本观点基础上,重点介绍神经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发现,并就神经管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以揭示脑认知功能的神经基础为目标的前沿学科。目前相关研究逐渐迈入"基因—分子—细胞—环路—行为"的跨学科、多层次时代,从分子、细胞水平到系统和整体水平揭示大脑认知功能的工作原理。围绕认知神经科学前沿及交叉,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171期"双清论坛"的研讨成果,基于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从认知功能的细胞基础、基本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情绪和情感的神经机制、认知障碍的神经机制、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研发等方面阐述了我国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认知神经科学前沿及交叉中亟需解决的若干挑战问题。  相似文献   

3.
开滨 《现代情报》2018,38(1):162-168
[目的/意义]利用科学叠加图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可以非常直观地从全领域的宏观层面对学科之间的引用关系及跨学科现状进行研究。[方法/过程]基于CSSCI中23个学科对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科学叠加图的制作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具体包括我国人文社科领域基础图、科学叠加图的制作以及Rao-Stirling跨学科指数的计算。[结果/结论]对我国图情学和山东省6所高校CSSCI发文这两个实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CSSCI构造的人文社科领域科学叠加图较好地展示了学科的引用情况,Rao-Stirling指数较好地显示了跨学科的水平,因此可以将其作为一种展示我国人文社科领域跨学科研究的可视化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打破学科界限、提倡学科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该创新举措为我国人文社会科 学领域综合类期刊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方法/过程】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1999-2020年间发表的190万余 篇核心期刊论文为数据源,通过构建期刊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测度指标,对该领域综合类期刊的综合性与学科交 叉性进行计算。【结果/结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综合类期刊整体的综合性在不断降低,综合类期刊载文学科分 布积聚态势明显,专业化、特色化趋势不断增强。与此同时,综合类期刊载文的学科交叉性持续增强,越来越多的 刊物开始关注和组织跨学科研究选题,逐渐由“学科综合”向“问题综合”转变。但是由于我国综合类期刊数量繁 多,质量参差不齐,综合类期刊整体情况与个体差异仍存在较为显著的差距。【创新/局限】聚焦综合类期刊自身具 备多学科知识交汇的综合性特征和面向复杂问题研究的跨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特征,构建指标算法进行量化研究, 但是在期刊个体特征测度和学科交叉知识点的挖掘上仍有不足。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在提倡“文理交叉”的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识别跨学科潜在知识组合,并分析其合作方案的可行性,对于把握跨学科创新方向、推动学科转型与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多路径分析和全文知识提取,构建跨学科潜在知识组合合作潜力识别模型,从路径连通性、平衡性、有效潜在路径数三方面反映两知识的合作潜力,并以图书情报学“引文分析”领域为例,全文提取2016—2020年研究文献及其跨学科参考文献关键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实证表明,该模型能够通过多组已形成知识路径识别平衡性较好的跨学科潜在知识组合,并发现“引文网络—技术跨越”“相似度分析—激活函数”“聚类分析—扩散曲线”等识别结果具有理论合作可行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知识通过跨学科引用输入目标学科,与目标学科知识合作产生跨学科知识生长点,刺激知识创新与生长。衡量跨学科知识生长点成长态势,有利于分析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继承与创新,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与进展。[方法/过程]文章基于动能理论与引文分析方法,提出输入推动力概念,从生长质量和传播速度两个方面构建跨学科知识生长点动能模型,测度跨学科知识生长点成长态势,并以图书情报领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热点知识更容易受输入知识刺激生成跨学科知识生长点,并根据生长质量、传播速度和动能将跨学科知识生长点划分为成熟型、传播型和生长型三类。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在学术论文中,引文内容句中的知识能够反映被引学科的知识在施引学科中的分布,跨学科知识流动研究能够揭示不同学科间的知识流动现象,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方法/过程]采用引文内容分析法,以PLoS平台的开放学术论文全文数据为例,选取其中的引文句为研究对象。自动抽取引文句中包含的知识(即术语),再结合学科以及位置信息,揭示跨学科知识流动现象。[结果/结论]跨学科知识在相似领域内流动较频繁,不同学科的术语在不同位置的流动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8.
基于1998-2011年CSSCI期刊引文数据,从学科多样性的角度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属性进行分析。以学科多样性代表学科交叉程度,整合跨学科引用和被引两个方向上强度、广度、均匀性三个维度属性,使用布里渊指数作为多样性测度指标。本文提供一个考察中文社科整体学科属性的研究视角,结果表明:布里渊指数能够较好反映学科引用和被引多样性,引用多样性方面,民族学最高,语言学最低;被引多样性方面,政治学最高,体育学最低。对综合多样性的分析可将中文社科23个学科划分为6个多样性水平,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处于低水平,对引用率和被引率的统计印证多样性分析结果是可靠准确的。最后针对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多样性水平较低的现状,给出了相应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跨学科科研团队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洲  陈士俊  张颖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1):137-139
学科交叉是大科学时代科技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学科交叉的关键或核心就是跨学科科研团队的建设。根据学科交叉的内在机制,本文分析了跨学科科研团队建设中团队内部的知识、认知图式、价值观等方面的交叉障碍,以及外部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准确把握陕西军民融合研究现状及趋势,本文利用CNKI数据库数据,从发文数量、学科分布、研究热点对陕西军民融合文献进行统计与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陕西军民融合研究发文数量较大,研究水平较高;研究多集中于人文社科领域。随着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研究范围更加广泛,研究趋势将转向政策战略实施层面,主要集中在军民融合发展人才培养、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军民融合路径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文献调研方法,梳理了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开展跨学科数字学术服务的实践探索,同时在资源保障优化、知识服务精准化、人才培养全面化、智慧型机构库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协作推动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建设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开滨 《现代情报》2017,37(12):144-153
本文采用学科交叉指数及科学叠加图可视化技术对我国CSSCI数据库中4种情报学的核心期刊2006-2015年刊载的13 098篇文献进行分析,用以揭示我国情报学学科交叉性的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被引学科的频率分布符合幂律分布,10年间我国情报学与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及自然科学领域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中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被引学科的数量变化不大,而国内外自然科学领域的被引学科数量增长较为明显;国内外被引学科主要集中在与图情学相邻近的几个核心学科中,且国内外学科交叉性呈现出了相反的变化趋势,但总体变化并不明显;具体来看,国内的图情学、新闻与传播学等学科以及国外的图情学、计算机科学—交叉应用、跨学科等学科等具有学科交叉性背景的学科的比例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3.
科学系统的复杂化,使许多社会问题和科学研究无法单一学科独立完成,跨学科知识合作创新,成为现代科学不可或缺的研究模式。识别跨学科潜在知识关联,是促进跨学科合作的关键。本文在分析科学生长点的基础上,定义"知识生长点"为:产生新知识的科学生长点,并分析其基本属性与测评指标;定义"跨学科知识生长点"为:引入跨学科相关概念、理论、技术与方法,与活跃的学科关键知识点融合研究,产生创新知识的生长点,并分析其相关研究现状;"跨学科潜在知识生长点"的识别有利于促进知识创新,分析其产生元素学科关键知识节点、跨学科相关知识的识别方法,并探讨运用定量模型和定性咨询等方法,识别跨学科潜在知识生长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参考文献中图分类号角度分析学术期刊的跨学科特征,拓展中图分类号在学术期刊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以学科交叉性较强的3种情报学期刊为例,利用实证分析法,通过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获取期刊论文参考文献的中图分类号。基于学科类型、学科间知识融合、学科间知识传播3个维度,组建用于学术期刊跨学科特征分析的指标体系,全面分析学术期刊的跨学科特征。【结果】基于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展示3种学术期刊的学科分布规律,识别3种期刊的活跃学科、边缘学科,探析3种学术期刊的跨学科知识融合度、知识创新力和知识传播潜力。【结论】相较于期刊内容分析法,本方法数据客观真实,数据获取与处理方法方便;相较于期刊自身论文学科分类号分析法,本方法可利用的分类号丰富,分析粒度更精细,效果更可靠。  相似文献   

15.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奖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指示器",具有重要的社会评价功能,第一至五届评奖结果见证了30年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历届高校人文社科奖统计表明:传统优势学科逐渐式微,新的主干学科格局正趋于形成;获奖成果高度聚集在研究型大学,地方高校异军突起,差异化特色发展渐成取向;引领学者自觉打造学术精品,亟待完善人文社会科学奖励机制;多学科综合研究尚有较大发展空间,跨学科研究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  相似文献   

16.
学科交叉融合是推进科学研究重大成果、创新人才涌现和引领全球科技前沿发展的核心举措。该文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和作用,探索面向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融合思路,进而阐述以跨学科协同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措施,并进一步提出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朱晓峰  崔露方  陆敬筠 《现代情报》2016,36(10):141-148
政府信息公开作为迅速发展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已经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本文选取2006-2015年间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中以政府信息公开为主题词的期刊论文,以文献计量为理论依据,以CiteSpaceⅢ为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工具,通过论文数量的时间分布,揭示该领域发展的阶段特征;利用高频关键词的时区图和网络图,揭示该领域发展的内容分布,厘清其发展脉络;从学科分布、核心期刊和边缘期刊的判别,揭示该领域发展的跨学科概貌;通过核心作者综合指数计算、机构分析揭示该领域研究的人物关系,厘清其发展流派。最后,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数量弱化与主题衍生、学科交叉与应用、合作创新与异质融合3个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基于文献计量学和文本挖掘方法探索与某领域相关的学科交叉知识图谱的新思路。[方法/过程]提出可视化学科多样性测度指数和主题模型的领域学科交叉知识图谱研究框架,基于Science Overlay Map和嵌入领域本体的LDAvis进行领域学科交叉知识图谱的构建,并以纳米科技领域为例,验证学科交叉知识图谱研究框架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结果/结论]基于Science Overlay Map的领域学科交叉科学地图,从全学科的角度展示纳米科技领域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情况,基于LDAvis结合领域本体的学科交叉主题交互图则聚焦具体的学科交叉主题和主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二者的结合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上更清晰地把握纳米科技领域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情况。本研究可以弥补学科交叉主题识别结果不容易被解释的局限性,为领域学科交叉知识图谱研究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水超  孙智信  周炀茗  黄强 《现代情报》2011,31(11):94-98
智能科学是融合了哲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数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较难以分清它的发展趋势和学科结构。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将智能科学划分为探索期、诞生期、成长期3个阶段,利用Citespace绘制和分析了它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当前正是智能科学发展的快速成长期,其研究领域中多个学派之间和多个学科之间正在快速交叉融合,为了解和掌握智能科学的学科结构、演化过程、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知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随着跨学科研究不断深入,识别并分析跨学科知识生长点的生命周期,对于把握学科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和跨学科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改变以往以文献作者标注关键词、题名摘要抽取关键词为研究对象的方式,通过对目标学科文献与跨学科参考文献进行全文分词,构建跨学科知识生长点识别模型,全面分析知识节点的影响力与共现强度,识别并分析跨学科知识生长点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并以图书情报学“引文分析”领域为例,全文提取2016—2020年研究文献及其跨学科参考文献关键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引文分析领域不同生命周期的跨学科知识生长点具有不同特点:形成期不稳定生长;成长期创新发展能力较强,且外来知识主要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成熟期合作紧密,其中“社会网络分析”是最稳定的外来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