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现实教学活动中,教师强调间接经验而忽视直接经验。为此,需要重新确立教学价值观;合理定位教师角色,重新塑造师生关系;创设适当情景,让学生自己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注重向学生传授间接经验,其理论根据是“认识捷径说”。“认识捷径说”认为教学是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已知真理,走认识上的捷径——用少的时间获得多的认识成果,在这条认识捷径中所学的知识主要是间接经验。  相似文献   

3.
如何突破主知主义与行动主义二元论的桎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发展困境。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探明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内涵,明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经验与认识之间的关系,能够厘清两种经验的3个认识误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学习活动经验的双重性、发展性、间接性和相对性等本质特征,总结出促进教学的3条策略:以马克思主义教学论为指导,保持认识和实践的一致性;打破二元论,促进两种经验的相互转化;认识教学活动的独特性,实现个体经验和人类经验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需要从认识和情感两个方面着手.在提高学生的认识方面,要以扩大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活化、消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同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学生的直接经验进行引导和提升.在陶冶学生的情感方面,要依托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情理交融、以情动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产生了深刻的情感体验之后,不仅能够识记、理解这些知识,而且能够在实践中践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5.
图式作为人的心智结构,既是个人基于过往经验学习新知、适应环境乃至安置自我与世界交往的依凭,又是个体认知与行为刻板化风格、陈旧观念和偏见与成见产生的原因。图式与个体人格存在关联,但主要源于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在特定文化与制度环境中,人们的图式具有共性,即集体心智结构,它会以外在力量对个体心智结构产生固化效应。学校教育教学既是利用图式获取新知的过程,同时也是心智结构的建构过程。在一个由考试与选拔制度主导的教育文化与制度环境中,集体心智结构的功利取向往往会强化个体图式的固化与封闭,从而失去它必要的弹性。这极不利于开发创新品质所需要的才智与智慧,抑制创新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突破当前社会创新活力不足、拔尖创新人才匮乏的困境,在于实现由集体性、无差别的教育向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转型。否则,将难以应对数字智能时代复杂多变的不确定性环境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文化制造"是人为地控制学校文化变迁的过程,是在学校群体中建立有关教育的事与物的共同解释、共同知识的过程。新的文化见解通常由学校精英提出,并受到学校外部各种力量的约束。新的文化见解要变成文化现实,必须对群体成员产生价值诱惑,并在行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论证,成为共同信念。  相似文献   

7.
“文化制造”是人为地控制学校文化变迁的过程,是在学校群体中建立有关教育的事与物的共同解释、共同知识的过程。新的文化见解通常由学校精英提出,并受到学校外部各种力量的约束。新的文化见解要变成文化现实,必须对群体成员产生价值诱惑,并在行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论证,成为共同信念。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南通中学德育品牌"难忘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强调学生主体实践、强调创设教育情境、强调深入学校教育教学各个领域。学校充分开发和利用其独有的校园文化资源,创设环境润泽学生的德性修养;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仪式雕琢学生的重要时刻;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活动实践,搭建平台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学校德育文化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长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定位不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表现出理念不清、目标不明、主题不显、策略不灵等问题,必须客观审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为"和"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为"的主要思路是:为全体学生提供心理发展的拓展规划,为部分学生提供心理问题的援助方案,为少数学生提供心理障碍的干预策略;"可为"的关注焦点是:促进学生自我成长,丰富学生心理资源,真正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基于生态文化的视角,必须建构生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树立生态化的理念,坚守生命化的主题,遵循生成化的原则,采取生活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回首我校2001年开始的以《构建现代儿童学习生活的实践与研究》为龙头课题的研究历程,使我们对学校教育科研的研究价值有以下两方面的深刻感受:一是能产生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先进经验,探索学校教育行为优化的路径,发现学校教育科研的规律和方法,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校园生活质量的提升;二是能培育学校教师对研究的态度和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从法律文化的二元结构入手,分析了制度性法律文化和观念性法律文化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现实表现.明确指出有关学校教育的法律制度是先进的、现代化的,符合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要求;但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行为方式还跟不上法律制度的发展,缺乏与之相匹配的观念性法律文化的支撑,学校教育保障乏力.同时提出了要实现我国学校教育现代化,使学校教育健康发展,必须从制度出发,配置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高度重视对人的教育和培养,尤其是对人的法律文化心理和法律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促其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使观念性法律文化与制度性法律文化相协调,实现文化整合,才是我国学校教育现代化之急需.  相似文献   

12.
文化认同是全球化背景下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认同教育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深度探索”“广度探索”与“承诺”的三因素互动模型解释了个体文化认同的形成机制,发挥着文化认同教育“发动机”的作用,自上而下地为文化认同教育树起了“风向标”。“文化体验”对文化认同有着生动诠释与内在追求,是“文化探索”教育学本土化过程中的“加油站”,自下而上地为文化认同教育规划了“线路图”。以满足心理发生机制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重点,以“认同”与“认异”的协同发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育为抓手,由亲历与描述、思考与阐释、比较与分析、反思与重构组成的文化体验学习活动是对文化认同教育路径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3.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始终渗透在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和学校改革与发展中。学校文化的驱动是本真教育目的实现的必备条件。学校一旦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将会促进教育目的达成和学校发展的实现。而且,这种文化将会统率和规范学校  相似文献   

14.
“现实是社会建构的”这一知识社会学的观点,为探讨古典文化知识教育的式微与重振提供了别样的视角。古典文化知识在学校教育中的式微已成为世界性的普遍问题,表现为古典文化知识在近代社会转型后被“去合法化”、在学校教育中被“去中心化”,从而使现代教育面临着人文精神萎缩与功利主义盛行的风险。古典文化知识教育式微的原因在于:社会转型后,古典文化知识的政治效用塌缩,且无法与社会对知识的经济效用相匹配。重振古典文化知识教育的可能途径,一是通过知识政治的另类重塑,寻求“常识性知识”与“小传统”的现代性转化,重构古典文化知识在现代生活中的社会合法化地位;二是通过知识教化的崭新启动,在“教育社会”中,回归古典文化知识对社会生活的教化效用,实现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通共举。  相似文献   

15.
文化哲学的视阈中,文化是指人的生存方式或样法、活法;学校文化是在学校场域中生成的师生存在方式、样法与活法。自在的学校文化精神对人的影响和形塑是一种负向的影响,对师生的影响是自在自发的;自觉的学校文化精神则彰显着一种理性自觉、批判反思、师生主体间"共在共游"等特质,是师生存在方式的本真性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6.
向丽 《职教通讯》2012,(4):64-67
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进行"从经验中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工作过程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当前在我国高职院校开展"从经验中学习",还存在着将工作过程知识理解为简单的操作性经验,学生所学内容缺乏工作知识含量等方面问题。高职院校应深度挖掘工作过程知识,开发课程与教学内容;开发与设计学习型实训场所与岗位;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实践共同体",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从“实体”到“关系”——论我国当代课程与文化的定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课程与文化是一种关系性存在,是一种双向建构的关系。当前,我国课程文化存在的问题在于课程远离生活文化、课程缺乏建构性、课程与文化对流不够。我国当代课程与文化的定位应把握住当代课程内容与文化的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和历史使命,主要策略是从过去的远离生活文化走向开放与整合实现课程与文化的开放,强调文化与课程的创新,走向文化与课程的整合,完善法定性文化与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周军夫 《小学教学研究》2010,(6):118-119,122
文化是复合、开放、动态的系统性存在.有其自身的深层结构和构成因子。这些内在的构成要素,也即文化的四重表现形式,大致可概括为:文化符号,人物及事件,礼仪习俗传统,信念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党键 《河西学院学报》2002,18(3):124-125
学校教育观念的基调须定位于传播“先进文化”,素质教育中应融入“先进文化”的有机养份,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与时俱进把校园文化的时代性与社会文化的先进性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初,日本教育界提出了"传统与文化教育",取代了原来的"传统文化教育"概念。"传统与文化教育"比"传统文化教育"有更宽的视野,更深的内涵和更远的追求。它从过去、现代、未来相互联系的角度谋求文化的传承和创造,不仅重视从过去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而且重视现代文化以及可传承至未来的新文化的创造。也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学习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更重视在理解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创造力的培养。"传统与文化教育"的理念正通过一系列文化发展政策、课程改革措施以及地方和学校有计划的教育实践得以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