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理解马克思批判性意识形态观的重要文本。只有在文本解读中,我们才能完整地把握马克思批判性意识形态观的形成、内涵及其转变。在《形态》写作前,通过对已有理论成果的借鉴和政治实践的深入,马克思的批判性立场已经形成。在《形态》文本中,马克思重点批判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及其"统治阶级维护意识"的实质。但因为《形态》的重大缺席,意识形态的内涵开始出现从批判性到描述性、从否定性到肯定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激烈地批判了当时德国哲学界各种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在马克思看来,虚假性是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宗教性、颠倒性、阶级性是它的三个具体表现.同时,马克思站在新唯物主义历史现的立场,科学地阐释了意识的历史形成过程及其现实基础.最后提出了克服意识形态虚假性的基本途径,确定了科学的共产主义意识目标.  相似文献   

3.
对于"人"的认识一直是哲学上的重要问题,从雅典德尔菲神庙门楣上"认识你自己"到马克思,对"人"的讨论成为哲学史中永恒的话语。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现实的人"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学派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马克思由旧唯物主义向唯物史观转变的标志,"现实的人"为马克思唯物史观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经典文本,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首张脸谱进入历史。在这个文本中,马克思主要勾勒了意识形态的三种使用,即虚假的观念体系、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以及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而作为虚假的观念体系的意识形态又是讨论后两种意识形态概念使用的理论基调和逻辑起点。因此,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便构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主要靶心,这种"虚假意识"既指对物质现实的"无知",又是歪曲历史事实的"魔术手"。把意识形态作为脱离现实世界的"虚假意识",从而在现实维度中抄起武器并以哲学为火力点来力图揭露和改变德意志的现实世界。文本中的这些"发现"构成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必要环节,同时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交往的几大关系 (一)交往和交往形式与生产力的关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货币使任何交往形式和交往本身成为对个人来说是某种偶然的东西。因此,货币就是产生下述现象的根源:迄今为止的一切交往都只是一定条件下的个人的交往,而不是单纯的个人的交往。可见,交往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在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论述了(一般)意识形态理论。在本质上,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一整套思想体系,虚假性是其主体特征。《形态》基本上是在这层否定意义上来展开意识形态批判的,这层涵义一般被命名为意识形态的经典定义。《形态》的意识形态概念是复义的,之后马克思的研究重点逐步转向世俗的经济生活,意识形态批判逐渐发生理论转向,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话语空间和启发。  相似文献   

7.
自1932年首次公开发表以来.《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直被看作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而由《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发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则一直被看作是马克思最具原创意味的哲学思想。然而,通过深入到马克思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所提供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语境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语境的分析.就会发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重要的经济学著作.而由《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发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这一“真正的实证科学”的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总论”。  相似文献   

8.
9.
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概念并不具有本体性的含义 ,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文译本的解读 ,发现马克思所设定的“历史”概念是建立在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论之上的 ,所谓“历史的原初的四重关系”也不具有本原的意义 ,而只是对于“历史”起源的探讨。历史是建立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的现实的人们生活过程的总和  相似文献   

10.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法哲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在此文中,马克思立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认为法是主观性与客观性,整体性与一般性,党性与继承性的统一,并指出法经历了从无法,非法,特权法到虚伪法和社会主义法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路径历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历史”概念的阐释进行文本梳理,对其“历史”概念作全面理解,为我们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也即其历史科学提供基础。我们认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所言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历史从根本上而言就是人类实践的展开:历史是人及其实践活动前提与基础,历史表现为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历史与人自身的发展相统一。  相似文献   

12.
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步确立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有益探索,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和科学共产主义。换言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视域下,《德意志意识形态》为《资本论》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对"共同体"理论进行了科学系统的阐述,从人的自由解放的角度区分了真正的和虚幻的两类性质不同的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方面个人与共同体关系在阶级社会里体现为二者的对立,从而表现出这种共同体的虚幻性;另一方面,个人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虚幻共同体只是共同体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4.
历史唯的主义中的“历史”概念并不具有本体性的含义,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译本的解读,发现马克思所设定的“历史”概念是建立在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论之上的,所谓“历史的原初的四重关系”也不具有本原的意义,而只是对于“历史”起源的探讨。历史是建立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的现实的人们生活过程的总和。  相似文献   

1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实践的视野反思和扬弃以前的自然观,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阐明了人与自然历史生成、辩证统一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6.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具有特殊意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德意志意识形态》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了根本性重构,让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完成了"科学化"。这种重构使马克思主义从"异化"中心视域转换到"历史"中心视域,实现了一次历史飞跃。  相似文献   

1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将现实中的个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并将之解读为个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区分了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完成对利益的普遍性抽象,利益成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意识形态批判的政治哲学范畴;他们看到了社会物质条件对于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并没有因此就将社会物质条件上升到本体论高度,因为他们意识到人屈从于物的力量也会产生异化现象.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物质利益层面的经济建设固然重要,但有可能导致物化价值的风行,因此精神价值层面的道德建设也需加强.  相似文献   

18.
《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唯物主义法学观的确立。本文试图从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有关论述,马克思、恩格斯与旧法学的关系,马克思唯物主义法学同旧法学的区别以及马克思唯物主义法学观形成、发展的的过程等方面,来阐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唯物主义法律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研究科学发展观与该文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自然观和世界历史思想的渊源,不仅对于加深理解该文唯物史观原理与社会发展规律、更好的定位其时代意义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交往是物质生产的前提,物质生产决定交往形式,物质交往决定着一切意识活动和意识形式。交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交往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的一系列交往理论,对于解决南北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有利于南北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南北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宗教、法律等多方面的交往;有利于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为解决南北问题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