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远 《传媒》2000,(12):10
在京城报摊上,有一张名为《热点导刊》的小报十分抢眼。这张4开16版报纸,报头通栏套红,16个版中有一半也是套了红的。版面设计、标题制作、广告装饰、图片搭配都很考究,看得出是花了番功夫的。 但浏览一下报纸的内容,却令人大失所望,进而生厌。《热点导刊》顾名思义,应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  相似文献   

2.
李志平 《传媒》2001,(7):14
京城的报摊上,最近出现了两张新面孔:《北京新报》、《京华时报》。这两张报纸都是4开32版或40版的都市报。在北京报业激烈竞争的战火中,又加了一把火。 我的案头摆放着京城的四大都市小报:《北京晚报》、《北京娱乐信报》、《北京新报》、《京华时报》。这里,  相似文献   

3.
要闻版,即第一版,是一张报纸的门面,它的特色,往往是同这张报纸总的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市县地方基层小报(下简称“小报”),要办得有鲜明地方特  相似文献   

4.
一年来的办报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到,要发挥一张地方小报的作用,搞好服务,就必须充分认识它的特点,从而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那么,县(市)报纸的特点有哪些呢? 第一,是办给农民看的报纸,从我们天门市的情况看,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5%;《天门报》85%在农村发行。这两个85%正好说明了我们这张小报应该把农民作为报纸服务的主要对象,提供的信息要适合他们的胃口。否则,这张报纸就会失去最广大的读者基础,信息容量再大,也是无的放矢。  相似文献   

5.
张曙光在《南方体育》做了八个月的总经理,现在北京《京华时报》担任行销顾问。张皮肤黝黑,个子不高,小眼睛里闪动着精明。 问:普通人到报摊买报纸,付了钱买完报纸就走人,在路上或回家打开看。作为从事多年报纸营销工作的经营者,您的习惯有什么不同? 答:做广告、发行等经营工作的人,到报亭或报摊买报,会比较关注报纸的广告以及人们的购买行为。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地市报纸一向崇尚“小报小办”。其实,小报“大”办,才是地市报纸推进改革的新思路。这是因为:第一,小报并不“小”。地市报纸在当地的地位和作用不亚于大报。在通讯设备已明显改善的今天,当地读者从报纸上获悉国内外重大新闻,从时间上看,不是“小报重复大报”,而是“大报重复小报”;具有全国意义的地方新闻更不必说。因此,小报绝不是大报的“补充”,它具有和大报一样的独立存在的意义。第二,小报读者的胃口并不“小”。打开一张  相似文献   

7.
记得前些时有人在《青年记者》上撰文说,他的稿子在中央或省级新闻单位都能发出来,在本地小报却发不出来,作者批评地方报纸编辑漏发了好新闻。还有的通讯员说,你们这张小报我怎么就打不进去?对于通讯员的质疑和批评我想谈点个人的看法。为什么通讯员的来稿本地小报(其实报纸本无大小,这里只是按约定成俗的说法)不用偏偏在大报登了出来呢?一般说来,一个通讯员起初总是在本地小报上写得多些,以后越写胃口越大,越写越“牛气”,直至写到京报、沪报乃至写出国界。同一篇稿件本地小报未用,反而在较为知名的大报大刊上露面,我以为这也是属于正常现象,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相似文献   

8.
《新闻三昧》2008,(1):9-9
1993年1月8日,零星散布在北京街头的报摊上,第一次出现一份四开八版的彩色小报--<精品购物指南>.偶而有行人在寒风中驻足片刻,至多不过是和摊主议论几句这个有些离经叛道的报名,然后买上一张北京晚报匆匆离去.当时的人们大多认定,中国经营报创办<精品购物指南>的举动注定将是一个历史的错误,甚至有人发出"一张错误的小报创办一张更错误的小报"的讥讽之声.  相似文献   

9.
报纸加张有感亦人扩版、加张是报纸兴旺发达的表现吗?对此,我多多少少有点疑问。尽管我国纸张生产能力不足,纸张又缺、又贵,可还是有些报社在扩版、加张上使劲。小报改大报,大报小报纷纷扩大版面;报费呢?自然要涨了。似乎读者不在乎这几个钱(不见得),于是乎改吧...  相似文献   

10.
烟台日报1984年元旦由原来的四开小报改为对开大报。当时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摆个大谱、大报大办,还是发扬小报的优良传统,突出地方特色,大报小办?经过分析研究,我们选择了后者,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报纸由原来的小张改为大张,是为了适应烟台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当时在报社内部和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改成大张报纸,就要“像个大报  相似文献   

11.
地方小报如何开发“信息源”,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愿望、努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是摆在各级地方小报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严峻的课题。在这方面,我们根据本报的探索和实践,感到可以从三个“立足”上去开发。一曰立足本地。这是地方小报的最大优势。瞬息之间,世界上产生的信息何其繁多,以报纸有限的版面  相似文献   

12.
张文 《传媒》2000,(9):8
在北京的报摊上买了一张4开小报《科技信息快报》(湖北省科技情报局主办),在第819期的《知识与生活专刊》中,一、四、五、八版上,都是军事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一张对开的周末报纸,只有九个工作人员(还必须同时办一本双月刊杂志),创刊两年来,从省内打向全国,从沿海涌入北京,发行量逐步上升至三十五万份。广东省政府授予编辑部为全省“五讲四美”精神文明先进集体称号。这家闻名遐迩,广受欢迎的报纸,就是广州出版的《南方周末》报。为什么《南方周末》在通俗、庸俗小报的浪潮冲击下,不随波逐流而又能站住脚跟,蒸蒸日上?为什么这张报纸能够办到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带着这些问题,我在从化温泉宾馆采访了该报负责人左方。  相似文献   

14.
报纸有大报和小报之分。然而,区分大小的标准是什么?人们的认识颇不一致。有以办报单位的级别为根据的,省级以上单位办的为大报,地、县以下单位办的为小报;也有以报纸的开张大小为根据的,对开的为大报,四开的为小报。这两者又往往是统一的。大报和小报,在人们心目中,似乎有高低之别。于是乎,一些报纸纷纷扩版,以跻身于“大报”之林,有的宁肯将刊期延长,也要扩大版面。其实,这是一种向声背实、得不偿失的做法。报纸原名“新闻纸”,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小报崛起,其中地市报纸已近三百家。小报虽小,却五脏俱全,办好一张小报也决非易事。在10月召开的全国部分地市报纸经验交流会上,我结识了几位小报的总编辑,听他们谈了办报的甘苦。气魄古之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沧州日报总编辑张夫培颇有燕赵遗风。他在大会上谈做总编辑的体会,题目就是《  相似文献   

16.
报纸应慎用方言盛祖宏手头有一张广东出版的报纸,读者当然不限于广东,出版当天就可以在报摊上买到。这张报纸有个标题是:“扬言为马拉多纳讨回公道盂加拉拥是起诉阿维兰热”我不知道“拥趸”为何物,看了内文,猜出是“球迷”的意思,大概是广东方言。另一个标题是:“...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地市报纸一向崇尚“小报小办”。其实,小报“大”办,才是地市报纸推进改革的新思路。这是因为:第一,小报并不“小”。地市报纸在当地的地位和作用不亚于大报。在通讯设备已明显改善的今天,当地读者从报纸上获悉国内外重大新闻,从时间上看,不是“小报重复大报”,而是“大报重复小报”;具有全国意义的地方新闻更不必说。因此,小报绝不是大报的“补充”,它具有和大报一样的独立存在的意义。第二,小报读者的胃口并不“小”。打开一张地市报纸,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了解本地本市,还想知道全国和世界;不仅想了解政治、经济,还希望知道文化、体育……。“本地东西太多”已经不是什么“优点”。第三,“小办”未必真“小”。在地市报纸的版面上,常见大块的会议消息和官样文章。平心而论,这种现象往往比大报还严重。“小办”的排他性和扬本性  相似文献   

18.
当前,从国家级报纸到地方报纸,从大报到小报,都层层设置了审读员,加强了对报纸的把关工作。这是提高报纸质量的一条重要举措作为企业的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总编辑,应该是这张报纸的总设计师,又应当是这张报纸的首席审读员。从长期办报的实践中,我的体会是:当好企业报的领导必须当好第一读者,把好最后三关所谓当好第一读者,就是领导对每期报纸要先通读一遍。一旦发  相似文献   

19.
“44个”是什么意思?是一家市报在刊发一篇重要文章时,丢掉了44个字;“49个”呢?是某市的一家专业报在一期报纸上共有49个错别字。笔者不清楚,这两个数字不知能否收入吉尼斯纪录大全? 重要文章,被堂而皇之地丢掉了44个字而竟然不知,实在让人大惑不解。这样,让人如何学习,如何领会,如何执行? 现在,某些报纸出现错别字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一期报纸错四五个字,有的高达七八个,但一张4开4版的小报出现49个错别字,令人难以置信。报纸的版面上错别字密密麻麻,还不如报纸的半成品——大样,这样粗制滥造的报纸怎么好意思送到读者手中?  相似文献   

20.
我有位朋友,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浏览报纸。一日,陪他到报摊挑选报纸,有的他爱不释手,有的他扔到一边。我问他为什么讨厌那几份报?他说:“这几份报‘看人下菜碟’,太势利眼!”我是搞新闻的,很有兴趣听他对“势利眼”的解释。他边走边罗列了“势利眼”的种种表现。我归纳起来,主要“症状”是:一曰嫌贫爱富。对财大气粗的企业,腰缠万贯的大款,左一篇通讯,右一篇专访,篇幅长似“床单”;而对困难企业和下岗职工,则连一个“豆腐块”也舍不得。二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