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9年7月11日,一代学术泰斗季羡林先生辞世。季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先生生前在印度古代语言研究、东方文化研究、佛教史研究、散文创作等诸多领域建树颇丰。大师驾鹤去,风范留人间。本期我们辑录了季羡林先生关于治学方面的一些质朴而宝贵的经验,让我们一起品读,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2.
马国馨,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六届常委、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设计大师。主要设计作品有北京国际俱乐部、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首都国际机场航站楼、停车楼等。  相似文献   

3.
彭国华 《成才之路》2009,(29):I0012-I0012
研究学问,投身学术。一个重要前提是明确价值取向。“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千百年来,这个问题一直为学者和社会所关注。“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对这个问题,孔子如是说。仅从字面上看,这句话似乎有些令人费解:众所周知,孔子的基本思想倾向是“厚古薄今”的,他所向往的是“周制”和“周礼”,因而有所谓“周监干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感叹。从这一立场出发,他所肯定的想必就是“为己之学”,所否定的就是“为人之学”了。然而,如果从一般意义出发。把“为己”理解为“谋取一己私利”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为人”理解为“兼济天下、服务苍生”。那么,“为己之学”不是十分狭隘吗?“为人之学”又何错之有呢?  相似文献   

4.
5.
《太原大学学报》2020,(5):99-103
<正>一、关于治学传统治学即做学问,这里主要讲的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史方面的学问。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历史长河滔滔滚滚,文化传统代代传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学术文化就大放异彩,辉耀于世界的东方。百家蜂起,诸子并出,各逞其说,争辉斗艳。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农家、杂家(即所谓"九流",加上不入流的"小说家"即所谓"十家")为代表的学术流派,活跃于思想、政治、文化、外交领域,  相似文献   

6.
粉碎“四人帮”以后,学校恢复了升留级制度。这样做,保证了升入上一年级学生的质量,也给学习不好的留级生提供了再学习的机会。这对国家和学生本人都是有好处的。随着留级生的出现,对留级生的责难也就来了。有的教师说:“回锅面难吃,留级生难教。”有的教师一提到留级生就摇头,数落他们的种种不  相似文献   

7.
客赣方言关系密切,两大方言有差异性也有共性。对客赣方言量词进行比较研究,并据此分析这两大方言量词使用上的异同和特点。通过165个词条比较,我们发现:以梅县话为代表的客家方言与以南昌话为代表的赣语在量词词类中是相同词的数量略多于不同词的数量;赣语和普通话相同的量词明显多于客家方言和普通话相同的数量;两大方言有几个共有的特色量词,各自也有一批体现各自特色的创新性量词,二者相比,客家方言的地方特色更强一些。  相似文献   

8.
正教授治学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是提升大学内涵、促进大学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然而,教授治学在我国大学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还处于运行的困境中。探寻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热切期待和迫切追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欲解决教授治学问题,就是要减少和消除影响教授治学的消极因素。换句话说,就是要发挥教师在教学、研究和管理中应有的作用。教授治学问题不仅  相似文献   

9.
治学格言     
  相似文献   

10.
治学片语     
时间在变“小”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治学,像一切活动一样,离不开时间。人们最初的时间观念是以“日”为单位的,所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汉字的“时”,偏旁是“日”字,也是不无道理的。孔夫子站在川上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计时也是以“日”为单位的。人类的发展,要求对时间作更精确的计量,于是出现了“时”的单位。小时制是埃及创造的,“时”的埃及文为 Wnwt,与“祭司职责”是同一个词祭司为了其特殊的需要,将昼夜各分成12小时。在我国古代,则有12时辰之说,一个时辰相当干二个小时。  相似文献   

11.
治学小议     
治学与读书,两个概念的内涵不尽相同,却有着极密切的关系。一般说读书,带有随意性,例如“开卷有益”“多识前言往行”之类,就体现出读书不及治学的要求那样严格。治学应有一定的对象和范围,追求预期的目标或目的,为了实现目的,往往还须得经历艰辛险阻,不是轻而易举之事。马克思谈他治学的甘苦,一则:“在科学面前,应有进地狱那样的勇气”;再则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的。只有那在攀登上不畏劳苦,不畏险阻的人,才有希望攀登到光辉的顶点。”  相似文献   

12.
治学片语     
教书与探险读了哥伦布的故事,就觉得探险精神对于科学,对于学业,乃至于教育的重要。哥伦布被人誉为探险之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一本毕达哥拉斯的著作,知道地球是圆的,就牢记在脑子里。他大胆提出:如果地球真是圆的,就可以西行到达东方的印度。“有学问”的大学教授,哲学家们都耻笑他,告诉他:地球不是圆的,是平的,要是他一直西行,他的船将驶到地球的边缘而掉下去,走上自杀之路。他不怕,决心去探险。1492年8月3日,他驾起三条船,在天明前一小  相似文献   

13.
14.
治学三类     
治学方法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蚂蚁式的,专靠搜人成品,仅做一般搬运与储存,堆砌别人的心血,缺乏自己的主见;至于东拼西凑,草草成篇,署上自己大名,那更是卑劣之笔.第二类是蜘蛛式的,只讲求内在的独立思考,凭自己腹内有限之物而吐露,终有枯竭之日.第三类是蜜蜂式的,外求与思考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理念本书从文化、理性、研究和学术自由四个关键概念入手,深入透彻地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本质,提出了回归自由高等教育的可行性建议。本书认为,要重建和实施自由高等教育理念,必须认识到,高等教育理念蕴含着保证思想自由的解放思想,但这种解放思想的认识论和社会学基础均受到了削弱,只有通过学生批判性的自我反思、开放性学习、学科交叉、在课程领域融入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才能重建自由高等教育理念,进而实现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6.
17.
前人有《三十六计》,我则效之,成治学三十六策:鸿鹄翔天、正三角形、道德文章、热恋成迷、跬步千里、忌夹生饭、坐冷板凳、笨鸟先飞、咬定青山、建根据地、杀手有锏、虚怀若谷、转益多师、站人肩上、登峰造极、弄斧班门、熟能生巧、竭泽而渔、借得东风、观燕赏花、雪白梅香、峰峦缺处、化整为零、牵发动身、细针密缝、领新标异、源头活水、柳暗花明、瑜不亮叹、庐山面目、他山取石、带露折花、爱惜羽毛、学无止境、适足取履、苦为上策。虽为游戏笔墨,但治学者或当有一二可取者耳。  相似文献   

18.
治学片语     
提倡“心解”有些当老师的朋友觉得:年龄不饶人,上了四十,再要学点什么,记不住。为何记不住?看来,除了从一定年龄开始记忆力走下坡路之外,还有一个读书的方法问题和习惯问题。汉人郑玄说过:“学不心解,则忘之易。”此言切中要害。对所学的东西一知半解,那就不容易记住。对“心解”,我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所谓“心解”,实际上是要求读书人对所读之书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一旦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就很难忘怀了,比如对同一问题,学术界有各种界说,你经过自己的思考,倾向于某一种观点,这是一种“心解”;对这些界说,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特有的观点,这又是一种“心解”;对某一观点大致可以接受,但需加以改造,这也是一种“心解”。  相似文献   

19.
治学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学家黄永年教授 ,江苏江阴人 ,1 92 5年 1 0月出生 ,1 95 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 ,分配至上海交通大学 ,1 95 6年随迁校来西安 ,1 978年调入我校 ,1 982年任教授 ,现兼任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曾任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的主要著作出版者有《唐代史事考释》( 1 998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版 )、《文史探微》( 2 0 0 0年中华书局版 )、《树新义室笔谈》( 2 0 0 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版 )、《学苑零拾》( 2 0 0 1年华东师大出版社版 )、《古籍整理概论》( 1 985年陕西人民出社版 ,2 0 0 1年上海书店出版社新版 )、《唐史史料学》( 1 989年陕西师大出版社版 ,2 0 0 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新版 )、《古文献学四讲》( 2 0 0 2年鹭江出版社版 )。近十年来主要研究北朝后期齐周的历史 ,其成果多已收入《文史探微》。黄永年教授的这篇《治学浅谈》曾在中华书局《文史知识》1 993年第 6期刊登 ,经同意在本刊转载。  相似文献   

20.
教授治学是大学本质属性的应有之义,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内涵之一。H大学自2011年依托教授委员会推行教授治学以来,对教授委员会的组织模式、运行机制、职责与义务进行改进和创新,取得喜人成绩。但运行过程中,治学氛围尚未形成,治学意识有待增强;治学委员角色冲突,运行机制不够严密;治学权力行使被动,体制建设还需完备。为完善教授治学路径,应实现文化营造与制度建设双管齐下、治学路径与治学能力多元提升、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分立主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