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庄子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变形艺术大师,其变形艺术达到了很高成就。这突出表现在他所创造的众多怪诞、离奇的艺术形象。无论是在散文创作上,还是在小说和诗歌创作上,历代的许多作家、诗人都有意识地吸收和借鉴《庄子》的变形艺术,因而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2.
《庄子》散文对艺术变形方法的运用是极为广泛的,该书以此法描写事物、塑造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对其艺术变形现象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庄子》一书存在着化丑为美等多种变形描写方式。本文还重点从文艺美学的角度,论述了《庄子》散文艺术变形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萨顶顶的《万物生》以别具一格的魅力打动了无数听众,其歌曲旋律独特而又带有神秘之感,歌词更是极具特色。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西方诗坛上的著名长诗《荒原》。T·S艾略特所著的这部作品不仅艺术表现手法新颖独特,更是有着完整的意象体系和丰富的象征意蕴。跨越时空,两部作品在宗教及自然生态方面表现出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4.
万物平等、齐而为一是《庄子》重要的生态观念,根据不同的理论起点,被具体概括为:“道生万物”的本体论平等、“道在万物”的价值观平等以及“体道合一”的精神性平等。另外,《庄子》平等思想中还存在着各种差异性因素,包括平等中的“不同”、平等中的“不等”以及相同中的“不等”,这三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涵盖了《庄子》视域里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差异性,具有丰富的生态文明内涵。总的来说,《庄子》是为追求达到“存异而和合”的生态境界,其中的平等、差异与和合,都可对当代环境伦理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白薇 《文教资料》2013,(12):88-89
庄子的生活环境使其放浪形骸,达观自得,其作品弥漫生意盎然的自然之美感。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使得他考虑个体生存论意义,探讨现实人的价值和幸福。他的理想价值的构筑主要体现在他对当时思想界的现实弊端的无情批判。庄子思想是对现实世界的无言反抗,其表现为通过个体自我逃逸社会属性而固守自由自在的自然本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古代哲人、道家重要思想象的庄子,千百年来论者各执一说。本文依据史料,考辨了庄子生卒年代、故里、乡属;对庄子的人生哲理、修真养性、处世哲学等作了简要分析。《庄子》一书的思想内容与内、外、杂篇的划分,文中对一些有关资料进行比较后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7.
《庄子》对日常经验感物心动、情与物迁的情物关系进行了消解,同时重新建构了一种不为物转、情物相照的情物关系。情物关系在《庄子》哲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它不仅是理解《庄子》人生哲学的逻辑基点,同时也是理解《庄子》境界论美学以及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重要关节点。  相似文献   

8.
阶级地位的日趋腐朽和困窘现实的情感落寞,使庄子透视了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冷暖,他淡泊名利权贵,自甘贫穷落寞,在社会现实之外、在自塑的精神世界里,苦求人生的至真、至朴、至美。《庄子》为我们幻化了一个美的人生境界,他给我们以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构思、美的语言、美的境界,现实的黑暗残酷、对统治者的冷嘲热讽和字里行间的洒脱狂放,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庄子心灵深处的困兽之斗和凄苦无奈。  相似文献   

9.
龙作为人把握世界过程中想象出的一个特定客体,在不同时代不同诠释者的理解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礼记》中龙的内涵比较集中,多体现在君主出行及殡葬的应用上;《庄子》中龙的形象相对丰富,既有自然界的游龙、水中的蛟龙等,也体现在人的体态及精神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鸩雏子知之乎?夫鹈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  相似文献   

11.
程颢在《识仁篇》中提出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可以从三个向度来理解:从仁之体的角度看,人与天地万物同禀一理、一气而生,因而能在"身—心"一体的基础上识自身痛痒并将此知痛知痒的心推扩出去;从仁之用的角度看,一体之心感通无碍,人便自然而然的对此"大身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感,具体表现为博施济众,立人达人;从仁之乐的角度看,仁者与万物一体无碍,人便能从这一体和谐中感受到心体的和乐安宁。这三个向度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在人我关系、人物关系紧张的今天,程颢"与物同体"的思想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ngs together and compares my own artistic practice of drawing/painting and the eighteenth-century novel Tristram Shandy. In both cases, there is a free play of lines, textual or graphic, which sets ‘all things out of rule’. A whole typology of lines is woven throughout Sterne’s text and reappears, alter-inscribed, in the artworks. The article presents an account of these lines: rectilinear, hylomorphic, fractal and nomadic, as well as the line of incision (or the cut). Each is explored as a specific mode of line with differing effects. To follow these lines is to enter a world of material expressivity, to be exposed to an ontology of becoming and change, of flows and transformations, that overturns the traditional ontology of being and stable identity. Sterne’s use of wild digression, doodles and graphisms, establishes certain proximity between writing and drawing. Both may be seen as types of ‘figured metaphysics’ and as ways of bringing something new into the world.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some philosophical observations on the strange event of drawing a line, with reference to the work of Heidegger and Deleuze and Guattari.  相似文献   

13.
适应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微生物,无论是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还是行为习性,无一例外。但是,这种适应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同时,生物体在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本身也在改变着环境。  相似文献   

14.
1玄天上帝及相关研究 玄天上帝是宋明时期盛行的被祭祀的神明.作为优秀的勇武之神,担负着守卫北方的重任.这个神是起源于四神之中的玄武.宋代称之为“真武”.在明代得到明世祖永乐大帝的特别庇护.那种信仰极其隆盛,如今依然留存的武当山大神殿(金殿)就是那个时期增添的建筑.  相似文献   

15.
个人与历史的关系是薛忆沩创作的一个主题。在噩梦般的历史中,个人是注定的失败者,他的一些历史题材小说在记录这种失败的同时,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了个人在不同历史语境下身份与自我的巨大转变,而虚假的身份与真实的自我之间所产生的张力,又对荒谬的历史构成了一种反讽。  相似文献   

16.
从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的转变意味着由新型国家限定的作家身份及其功能的变化。当代作家的身份不仅是作家,更是“革命干部”、“文艺官员”或“文艺战士”的身份。双重身份决定了作家必须调谐由此带来的矛盾,而调谐器正是国家所认定的社会阶级关系。论文将以丁玲为例,分析国家意识形态如何通过身份的体制化对作家进行规约。  相似文献   

17.
国家伦理概念的混乱,造成法治秩序没有终极判断标准,给国家繁荣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对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也形成阻碍.公民道德、法律体系以及国家行为的存在,都说明了国家伦理概念的可能性.国家伦理是一个国家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实体所应当遵循的伦理规范,具有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它与国家确认的公民伦理、行政伦理、政治伦理及制度伦理等都有本质差别.国家伦理在主体、内容、形成、表达及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8.
office办公室组件之一-Word是使用宏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在Office公办组组件中使用宏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营销理念指导企业的市场经营行为。国际国内市场的发展呼唤营销理念的变革与创新。经营者只有从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突破传统的营销理念约束,转变营销理念、以顺应时代潮流的营销理念武装头脑,实施正确的营销行为,才能在市场上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转型时期我国文化转型的社会性背景,提出在社会结构从二元结构已经走向多元结构的情况下,文化结构也随之从二元走向多元,因而转型时期的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也必然会随之转变,分析认同应该追溯到形塑认同的文化场域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