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九世纪末美国雄踞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宝座,具有向海外扩张的经济实力,但军事力量却相形见绌,尤其是海军力量更为薄弱,难以与军事强国匹敌。作者认为,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的不平衡矛盾制导着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对华政策,希望因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在华获得优厚的商业利益,弥补其军力之不足,抵销对手军事实力的优势。“门户开放”政策是当时美国实力地位的精确反映。  相似文献   

2.
中日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与其他帝国主义争夺东亚霸主的必然结果。一、美日关系美国对中国的侵略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1899年“门户开放”政策提出之前。这一阶段,美国经济实力较弱,南北没有统一,矛盾激烈,面临内战,美国和日本在中国利益上尚未形成冲突。第二,从“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到蒋介石重新控制南京国民政府实权的1928年。这一时期,美国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对华政策,日本也业已成为亚洲的强国,在对华政策上,两国都着意扶植代理人,既勾结又斗争,八国联军侵华和府院斗争的形成便是例证。在…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人们都习惯于将门户开放政策视为美国的早期对华政策。但这项政策的目标定位并不仅仅限于中国。根据美国国务卿海约翰1899年、1900年和1905年三次颁布门户开放照会的历史背景和照会内容,回溯近代早期中外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及美国资本主义扩张的历史轨迹,不难看出,这项政策的目标主体是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列强,中国只是实施这项政策的目标客体。美国的对华政策早在门户开放政策出台前就开始形成,门户开放政策本身具有更广泛的扩张意义。  相似文献   

4.
“门户开放政策”提出后贯穿于冷战结束前美国外交的始终,距今已有100多年,已成为国际社会基本接受的原则。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出现了“新门户开放主义”。现重点就“门户开放政策”与“新门户开放主义”各自的特点、异同及内在的联系作历史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自建国以来,在逐步摆脱追随于欧洲之后的进程中,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全球扩张性也日渐显现。传统认为,“门罗主义”是美国为独霸美洲大陆而提出的,而“门户开放”政策则是美国作为姗姗来迟者为了在侵华上分得一杯羹而炮制的。文章则以“门罗主义”与“门户开放”政策为切入点,通过对19世纪美国对外政策的分析,指出美国对外政策中始终贯穿着全球扩张的影子,以期能对该时期美国对外政策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中国提出了旨在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对美国在中国实行的门户开放政策形成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形势,美国做出了一系列反应。但由于它在这一地区实力和利益有限,这些反应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由此看出,美国对日行动的底线是不突破和平的、外交的框架,美国对华实行的是不诉诸武力的门户开放政策。  相似文献   

7.
均势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户开放政策是中美关系史上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中外学者写出了不少有份量的论著,从多方面予以探讨。然而,从“均势”角度对其加以专题研究却一直为学者们所忽视。本文不揣鄙陋,拟就此加以探讨,祈望方家教正。一扩张是美国外交史上的一根主线。在整个19世纪,大陆扩张是美国外交的主要目标。到19世纪末,大陆扩张接近尾声,走向海外扩张。大陆扩张的策略口号是孤立主义和门罗主义。那么美国向海外扩张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口号和政策呢?  相似文献   

8.
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中美关系史的研究日益活跃。到目前为止,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研究性文章已有七十余篇,这些论文不仅对许多老问题。出了新观点,而且也开拓了不少新的研究领域。一、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和讨论传统观点认为“门户开放政策实质是美国利用经济实力独占中国的政策,毫无积极作用”。对此,汪熙提出不同意见(《世界历史》,1979.3),并由此引发了一场讨论。丁名楠、罗荣渠、项立岭、吴嘉静等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十多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门户开放”问题不断进行研究,对“门户开放”政策的成因、历史背景、政治目的等展开讨论,也曾有过激烈的争论,发表过不同的见解。从已有的学术成果来看,学者们所持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种观点认为,“‘门户开放’政策从本质上说是美国保障和扩大其在华经济和政治利益的政策,但在客观上对抑制或延缓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起过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是英国政府出于自身殖民利益的需要对华推行的的外交政策。以最惠国待遇的确立、合作政策的实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并由美国最终确立为标志,这一政策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嬗变,并深刻影响了其他列强的对华政策。19世纪末,在英国实力下降、列强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该政策由美国公开宣布确立为一项国际政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比较充实的史料分析和论证了美国在鸦片战争后到“门户开放”政策提出前这一历史时期的对华外交政策 ,这是一种不同于英国的以和平伪装起来的外交政策 ,其目的是使美国获得更多的在华利益和特权 ,并使美国在中国清政府眼中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全面论述美国20世纪初推行将“太平洋作为美国内海”的扩张战略及其缘起,揭示它实施太平洋扩张战略的主要手段:构筑太平洋“通道”,经营菲律宾“跳板”,制定全面系统的对结政策--门户开放,实施以日制华牵俄的均衡策略。从历史渊源上指出这种扩张战略是传统扩张主义与帝国主义扩张的结合,具有更大的侵略性。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后半期是整个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半个世纪。在这动荡变幻的世界格局中,各国的对外政策在中国问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对华政策则具有典型性。美国在规年代初倡导的“合作政策”和90年代末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正反映了此点。从本质上说,“门户开放”政策是“合作政策”的继续和发展。1851年,中国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它仿佛预示着19世纪后半期的动荡与不安。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随着《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订立,西方列强在华取得了更大…  相似文献   

14.
战前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干涉、扩张和控制。在此期间实行的“大棒政策”、“金元外交”、“泛美协会”及“睦邻政策”,无论形式上如何变化,其实质都是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即建立和维护美国在西半球的霸权地位。二战期间门罗主义的原则(即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得到了美洲国家的普遍接受,拉丁美洲真正沦为美国的“后院”。  相似文献   

15.
“门户开放”政策(1899~1949年),是美国为分享侵略权益,争夺中国市场而提出的侵华政策. 19世纪末,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美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向海外扩张,中国潜在的市场令他们垂涎欲滴.但在西方列强和日本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之际,美国正忙于同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兼顾对中国的争夺.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美国立即把其注意力转向中国,此时中国几乎被其他列强瓜分殆尽.美国军事力量相对薄弱,也无力同欧洲列强争夺中国.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其他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相似文献   

16.
对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争论,史学界经过一度沉寂之后,近两年又活跃起来。1979年《世界历史》杂志第三期,发表了汪熙《略论中美关系史的几个问题》,该文认为,“‘门户开放’政策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是承认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在此前提下,要求美国贸易的机会均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史学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开展了讨论。有的同志认为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在客观上起过抑制或延缓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作用。对于这个问题,略谈些个人不成熟的意见。一、为何“抑制或延缓”说不能成立 (一) 关于“门户开放”政策的“抑制或延缓”作用,有的同志认为并不存在,因为这项政策宣布之时距“瓜分”危机最严重的时刻已一年多了,因而后来的政策不可能对先前发生的事情起作  相似文献   

18.
反殖民主义是美国理想主义外交传统的一部分,美国的反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的非殖民化进程,但其反殖政策往往取决于国家利益的需要,而非仅仅考虑到自由、民主或自决。门罗主义中的“不再殖民”原则,隐含着美国扩张商业利益和建立美洲霸权的企图;门户开放政策、威尔逊主义中的“民族自决”原则及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反殖理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打破殖民制度造成的经济壁垒和改造欧洲垄断了四百余年的世界体系,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自由帝国主义体系。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中后期,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虽然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但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危机,美国政府为了摆脱危机,通过宣扬“新定天命运”论,为其对外侵略扩进行辨护,在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妄图以其经济实力在华占据较大的市场,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为其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20.
实用主义作为美国的本土哲学,对美国的内政、外交具有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它塑造了美国外交决策者的文化价值观,因而美国的对外政策总是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美国对华的“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谋求其在华的利益而制定、提出的,“实用主义”的哲学理念对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