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奏折是清代专有的一种文书。又称折子、奏贴或折奏。因以折本缮写而得名。其特点是无官印。奏折之称最早是于顺治十三年,最初仅限于皇帝指定的少数亲信官员,后雍正皇帝即位后扩大了使用范围,除了康熙时期有奏事权的地方的将军、督抚、提督和中央的大学士尚书等人外,一些翰林、科道甚至地方上低微之员亦允许上奏折。  相似文献   

2.
正一般认为,康熙三十年(1691年)前后,用于君臣之间秘密沟通的文书——奏折开始使用,"它的确立不像某个衙门的设置,似乎是无形,但它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一般衙门的兴废,他涉及到君臣间权力的分配、皇帝政令的实行,是官僚政治的重大变化"a。康熙帝与具奏人进行一对一沟通的目的有二:一是通过内外诸臣的密奏,收"明目达聪"之效;二是利用密奏这一形式,使"诸王文武大臣等知有密折,莫测其所言何事,各加警惧修省"b。康熙朝的奏折以大臣汇报各地情况为主,主要承担传递信息的功能,对强化皇权有益,对政务的直接作用有限。雍正帝则不甘心作一个单纯的信息接  相似文献   

3.
<正>奏折作文文书,始于清朝。奏意即进,中国古代凡人们言情于上,均可称奏。秦初改书为奏,奏才成为臣子上书皇帝的专用文书。自汉迄明,上奏文书称谓也各不相同,如奏议、奏疏、奏章等。清代奏折制度是君主集权专制制度加强的产物。康熙朝廷,清朝已基本完成全国统一。在例行的题本、奏本之外,皇帝还任命一些事情,用密折报告一些官场隐私和民间动态,以便更加机密、快速地了解政情。查动官吏。雍正时,奏折使用范围扩大,不仅督、抚、提、镇等高级官员可用,其他科道官员,甚至周知也可密折奏事。  相似文献   

4.
奏折是清代特有的一种用于高级官员向皇帝报告政务的机密文书,经皇帝用朱砂红笔在上批写意见后称"朱批奏折",发还具奏官员阅读.雍正起为保密起见,规定官员要将阅毕的朱批奏折缴回皇帝,从而在皇宫中形成了数量巨大的朱批奏折档案,记载了清政府的核心机密和社会上各种重大事件.然而在民国时期,由于时局动荡,管理不善,这批珍贵历史档案有些流入社会中.浙江大学历史系文物室现收藏有清末民初重要政治人物岑春煊的两件奏折.其文如下:  相似文献   

5.
奏折又称折子,奏贴,折奏。现有的文献关于奏折较早的记载应属顺治朝大臣王熙在自撰的年谱。顺治十三年六月及后来对文书制度的改革都可以看出奏折的雏形。所以笔者认为,奏折产生于顺治朝,丰富于康熙朝,成制于雍正朝,完善于乾隆朝,以后随着清王朝的破败,也逐步走向衰落。从内容上看奏折是奏本与题本的结合体,而究其名字的来源笔者认为庄吉发教授的观点很有道理,他认为是缘于奏本和“折子”经常合为一体用来奏事,久而久之演变而来。奏折的产生如上所述,那么奏折制度这一约束客体的形制的产生当然也不会太晚,最晚不会晚于顺治末年。奏折制度经…  相似文献   

6.
臧廷秋 《历史档案》2008,(4):110-111
奏折是清代独有的文书,是官员呈给皇帝的一种上行文书.雍正朝.奏折与题本、奏本并行使用.其地位是非正式文书.雍正朝奏折文书运行流程是:进折人→奏折书写→包装折子→投递奏折→皇帝拆阅和批答折子→奏折发还具奏人→收缴折子.  相似文献   

7.
密折制度是清代所独有的官方文书制度,对清代的政治活动有重要影响,多年来康熙三十二年李熙和曹寅的奏折被认为是最早的密折,但随着研究深入,尤其是近年来对满文奏折的发掘,为密折制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8.
奏折功能考     
奏折是清朝的一种文书,简而言之就是臣下给皇帝的机密报告,"因用折叠的纸张缮写而得名。"[1]奏折最早出现于清顺治朝,当时只是适用于少部分亲信。  相似文献   

9.
陈宏谋(1696-1771).原名弘谋,乾隆即位后避"圣讳",更名"宏谋",字汝咨,号榕门,谥号文恭.广西临桂横村山人,生于康熙三十四年(1696).雍正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陈宏谋的为官之道、理学思想以及经济学思想早已为人熟知,而陈宏谋在文书学方面也有着非常高的成就.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陈宏谋的文书思想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正奏折是清代大臣呈给皇帝的上行文书,数量众多,价值巨大。一般认为奏折要么保存在宫中,要么存于军机处,前者称"朱批奏折",是奏折原件,后者为"录副奏折",是抄录的奏折副本。前者的形成是根源于朱批缴回制度,后者则是由于军机处的奏折录副存案制度。除了宫中和军机处以外,其他机构档案中是否还有奏折(本文特指呈给皇帝的"原折",也称"正折")呢?如果有,反映了怎样的公文处理程序?这些问题,笔者尚未见有专文讨论a,因此根据所见的中国第一历史  相似文献   

11.
清代自康熙年间起,每次重大军事活动结束及遇有重要政事,均要将有关这一活动的谕旨、奏折等档案史料汇集起来,择其要者,编纂成书,称为方略或纪略,为此而专门设立的修书机构,称为方略馆。现有著述认为,清代方略馆初设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目的是为纂修“三逆方略”。但笔者认为,清代方略馆并非初设于康熙二十六年,而应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这是因为:第一,评定三逆方略》是清代纂修的第一部方略,这一部方略的纂修最早是在康熙二十一年提出来的。据《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①四记载,康熙二十一年八月初十日,“福建造…  相似文献   

12.
绿头牌奏是清代京内衙门或个人使用的上奏文书,又称牌奏、大牌.它在清入关之前可能已开始使用,具有简单直接的特点.清前期,绿头牌奏在清廷日常政务活动中普遍使用.乾隆朝以后,绿头牌奏被制度化,使用范围大幅缩小,主要限制在清廷礼仪事务的处置上.但绿头牌奏一直存续至清朝灭亡.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编译的《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250万字,16开,精装,定价480元。 本书是将现存的5000余件(其中有台湾藏740件)康熙满文朱批奏折,首次全部翻译而成的。按清初的规定,这些奏折多为满官员所奏,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皇族、宫廷、天文、地理、气象及民族、宗教等种种方面。经编译者与汉文朱批奏折相较,这两种文字的奏折,不仅内容不相重复,而且区别甚大。与康熙朝《清实录》、《起居注》相较,奏折中内容多有未收入两书者,即使收录,内容亦过于简略。特别是在康熙朝汉文奏折不多(相对清圣祖在位61年而言)情况下,这批满文奏折的翻译出版,对研究清代前期各  相似文献   

14.
《档案时空》2006,(4):F0003-F0003
湖南雀档案馆馆藏有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历代湖南巡抚的奏折.记载了清代湖南农业、水利、灾荒、雨水、平粜、地丁、田赋、粮价、教育等方面的情况。还有云峰、雅礼.明德及周南女子中学等私立学校的有燕档案.其中云峰、雅礼中学档案存有顺治、康熙、乾隆、嘉庆至光绪年阃的地产契约副本和照片数百件。  相似文献   

15.
冯亚 《兰台世界》2014,(4):41-42
清代奏折制度伴随着清初加强皇权的需要而产生,随之发展而昌盛,又随之没落而衰,直至清朝灭亡而止。加强皇权的迫切需要促成了奏折制度的产生,这一点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表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清代奏折制度伴随着清初加强皇权的需要而产生,随之发展而昌盛,又随之没落而衰,直至清朝灭亡而止。加强皇权的迫切需要促成了奏折制度的产生,这一点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表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荒政是指政府救济饥荒的法令、制度和政策措施.荒政文书是对荒政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公文的总称.《赈纪》由清代方观承编纂,是一本以公文直录的方式记载乾隆八年(1743年)至九年(1744年)天津、直隶旱灾救灾全过程的官方文书汇编.通过对《赈纪》中荒政文书的梳理,发现乾隆八年至九年直隶、天津旱灾中清政府反应迅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频繁使用了“奏折”这一文种,大大缩短了文书处理时间.清政府没有设置专门的救荒机构和人员,而是形成了以皇帝为总领、总督为指挥,户部负责筹划组织、地方巡抚主持大局、知府协办、州县官具体执行的救灾组织体系,公文流转迅速有效.  相似文献   

18.
耿洪利 《历史档案》2023,(4):136-143
<正>钱粮奏销制度是清廷对地方进行财政监督的重要环节,其与官员考成密切相关,是清代财政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奏销制度通过官员上报的奏销册得以实现,是奏销制度的重要载体。学界对其研究多侧重于宏观制度史方面,微观研究相对薄弱((1)),尤其是缺乏清早期省级钱粮奏销的实物文献史料支撑。近年来,古籍纸背文书成为学界热点研究课题,而清代纸背文书在数量和内容上极为有限。上海图书馆(以下简称上图)藏《元音》纸背文书为康熙十七年(1678)河南各府州县文书,  相似文献   

19.
一言 《历史档案》2011,(2):128-128
清沿明制,将题本作为内外衙门臣工向皇帝报告政务的一种主要公文书.有研究者统计,“清代顺治、康熙两朝臣工上报政务的公文中,题本占百分之九十以上;雍正至道光年间题本约占上报文书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咸丰至光绪中期,题本比重仍在百分之五十左右.可见,在清代统治全国的二百六十七年中,有二百五十年左右是以题本为上报政务文书的主体的”...  相似文献   

20.
康熙与臣僚     
刘研 《兰台世界》1998,(3):43-45
在1998年的春节假期,我仔细地看了看<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一册和第二册,从中知道康熙皇帝治理朝政的许多事情.在看各折和康熙皇帝对有关奏折所作的朱批中,感到康熙皇帝与朝庭官员、州府要员、封疆督抚总兵有着特殊的关系,有的就是康熙的亲信,有的是康熙的鹰犬爪牙,有的是康熙的追随者、亡命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