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不难发现许多低年级教师会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识字。通常采用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集中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反复让学生认读。有的还要求学生说出词意。当学生把每个生字都读准、认识之后再来读课文。  相似文献   

2.
从大教育的要求出发,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因素,走进学生的情感精神世界,加以正确的引导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感精神,健全学生的人格。  相似文献   

3.
人文教育是精神的、智慧的。对于学生的学习,应关注的是充分挖掘人文资源,走进教材,走进学生的生命领域,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参与其中,真正让语文教学过程充满人文性。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从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关联出发,增设了作文活动课,让情境走进课堂,让课堂生活化,找到了激活学生习作欲望,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结合点。下面我就自己的一些做法,向大家做一些介绍:   一、先比赛,后作文   “怕作文”几乎是所有小学生共同的心理。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关键在于培养兴趣。语文课上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习作兴趣,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习作素材,而且有…  相似文献   

5.
高苏 《语文天地》2010,(1):51-53
新课标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认知体验,走进文本作者的精神领域,走进文本的深层内涵,走进生活的广阔天地,走进自己和他人的心灵世界。这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走进新课程的作文教学,如何引领学生走进自由写作的王国,是公认的教学难点。于永正老师的《对话描写》作文指导课不同凡响,他在指导写作方法的同时,处处体现出对学生自由写作精神的激励,是一道亮丽的课堂风景。  相似文献   

7.
正那天下午,由于午睡时受了风寒,我头昏脑涨,硬着头皮走进教室继续着昨天未讲完的《伟大的悲剧》。当我引领着学生欣赏完课文悲剧中蕴含的伟大精神之后,实在不想再多说,就请几个学生轮流读课文。静听学生的诵读,渐渐被文章吸引、感动。细细观之,发现每一段或每一句的叙事之后都有作者简单的议论,议论之后又接着叙事,之后又可以议论。于是我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叙事的句子或段落,再要求指出后面句子的表达方式,学生自然想到了议论。想到  相似文献   

8.
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倾向,高校的班主任应走进学生多彩的精神世界,不断开创班主任工作新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教材,在大量的语实践中掌握运用语的规律。”开展“漫游语世界”的语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认识语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明确生活中处处有语。通过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从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用语,培养学生语实践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相似文献   

10.
[教学案例]一天,我走进二年级教室,准备教给学生一首极富童趣色彩的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激情导入之后,便是声音的练习。  相似文献   

11.
教学理念:通过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教学内容,让数学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其具有感染力,使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如何将课文内容与文章形式、情感激发与语言训练有机结合?字词知冷暖,数据有温度。沈新芳老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艺术地引导学生反复咀嚼课文中大量的数量词,使学生逐步走进数据的深处,触摸精神世界里信念的温度,这是巧织情感与语言天衣的大师妙法。  相似文献   

13.
创新教育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学教育的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时代的要求。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更新观念、敢于创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进取敬业、竞争合作、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高士斌 《考试周刊》2014,(45):47-47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挖掘教学的趣味资源,只有深挖教材,教学才能从根本上走进学生的生命领域,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5.
李健 《小学教学研究》2023,(10):87-88+96
品格决定人生,淬励品格需要学校教育工作有务实行动。沁园实验小学有效探索学生喜欢、知行合一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学生品格教育新范式,立足本土文化发掘,走进梁溪百巷,开展了“梁溪百巷精神淬励少年品格”的行动研究,在研究深藏于梁溪百巷的内涵文化中,激发和唤醒学生的民族意识,从而有效实现学生民族精神的升华与传承。  相似文献   

16.
魏宏霞 《辽宁高职学报》2005,7(4):108-109,114
高职哲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学会思维,重在对学生内心精神的启蒙与滋养,引领学生走进真善美合一的境界,重在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的思维能力,变盲目被动接受的思维为自觉主动分析的思维,构建反思和批判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自九月份开始,我承担了一年级语文课教学活动。面对新的课标,新的教材,压力很大。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一切有利于他们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让学生在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同时,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等等方面是我时常深思的问题。于是,我大量翻阅有关的书籍、资料,特别是反复研读了《走进新课程》这本书,做了笔记仔细琢磨,理解。又从学校借来精品课光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使自己尽快走进新课程。在摸索中,感触很深。现就近两年来,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教学生活化是指把教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它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必须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重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以此让学生主动地学会自主、学会体验、学会交往、学会理解、学会思考,尤其学会创新。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就以历史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9.
李雪梅 《初中生》2007,(4):18-19
近两年来,地域文化类试题走进了初中语文试卷。这是落实语文新课标精神的体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乡热情,传承了人类的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张洁 《教育文汇》2012,(12):30-31
这天周二下午第一节是303班的音乐课。预备铃响过之后,我走进教室。班主任储老师正在检查中午学生到校后自主阅读作业,大部分学生快速收拾起读本准备上课。储老师临走前,问了一下学生上音乐课情况。我笑着回答说整体来看还不错,说到个别学生的淘气行为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