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把萨义德作为侨易个体进行研究,其理论建构则可以视作精神质变现象,“东方主义”与“理论旅行”就是其中的“主概念”和“辅概念”。运用观侨取象与察变寻异的方法可以发现萨义德的理论建构与其本人的侨易经验密切相关,侨易条件的语境因素以及重要的侨易事件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萨义德VS·亨廷顿为例,追问其背后“文明冲突”、“权力话语”的问题症结所在,凸显“观念侨易”的思路,进而消解主体,显示二元三维的整体结构观。  相似文献   

2.
侨易学的主要追问在于人的重要观念的形成总是与其物质位移、精神位移息息相关,尤其是异质性(文化)的启迪和刺激提供了创造性思想产生的可能。以此理论观照澳大利亚作家伦道夫·斯托的创作,可以看到作家是在西方基督教和东方道教这两种异质文化思想的激荡和启迪下完成了他文学创作的侨易流变过程。他的小说和诗歌反映出作家在白人身份难以确立,与新大陆格格不入而陷入迷茫之际,将目光投向独具魅力的东方道教汲取灵感,以弥补基督教文化的不足,其思想流变和作品体现出侨易学之“大道侨易,精神位移”的思想。斯托是一位独特的当代澳大利亚作家,他的道家思想是对强势基督教文化的反拨,是对困惑中的澳大利亚人探寻与陌生土地和解的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3.
凯泽林是20世纪上半叶德国最知名的哲学家之一,他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和感性哲学主张,得到一战后发生信仰困扰的普罗大众,以及迫切寻求解决战后文化危机方法的知识精英的肯定。他出身于俄国贵族家庭,思想却广泛受到俄罗斯(斯拉夫)、德国(日耳曼)、法国(罗曼)乃至中国的文化影响,这得益于凯泽林青年时代在欧洲内部进行的地理旅行和他对异质文化敏锐的观察和思考。他的哲学志向的确立以及感性哲学观的初建与他的异文化漫游密不可分。本文以叶隽教授的侨易学理论为工具,对凯泽林的成长背景、教育经历以及欧洲旅行路线作出梳理,从而对青年凯泽林的思想变化过程形成完整的链条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侨易路线"的概念来解释侨易主体的侨易过程的连续性,延伸了"侨易现象"的内涵;并进一步补充以"侨易线路"的子概念,针对侨易主体的理论化作出阐释。本文还从侨易主体的相异性角度提出了解读多重侨易过程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叶隽在李石曾"侨学"的基础上引入《易经》的智慧创建了侨易学理论,其哲理思维模式为"二元三维",其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观侨阐理、取象说易、察变寻异等,其主要研究对象为由于物质位移而导致精神质变的侨易现象。该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建构性、整合性、超越性等特点;同时,在研究对象、理论命题以及学科特殊性等方面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阐释与论证。  相似文献   

5.
界定作为学科规制的侨易学研究对象的"侨易现象",强调其既非单纯的位移现象,也非纯粹的思想现象,而是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的结合,并规定其内涵与外延。进而讨论侨易现象的动态过程与静态确立,在动静相峙的互补维度中来理解其基本结构;同时以现象学、符号学为例,强调侨易学与各学科知识间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6.
景观是影响侨易现象的侨入语境的具象化体现,侨易空间是侨入语境的宏观体现。在侨易学角度对器物景观进行阐释,得到了“侨易景观”的定义:为侨易现象提供实在空间依存条件的为侨易景观。《魔山》中营造的疗养院作为侨易景观反映了空间以及社会关系的侨易,以此为基础证明了:在侨易景观内部存在着三条基本线索,即人-主体、器物-媒介、关系-制度分别受到空间影响各自变化并共同影响侨易主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宏观视域中借鉴各类理论资源来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强调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如《易经》的元思维方式来理解文明史进程,具体则分析德风东渐与异国资源之侨易的关系。通过从德国文学之东传到中国的过程变化来呈现文化转移的复杂面相,辨析"原相变形"与"向度变型"的区分与意义,进而提出侨易学观念可以作为比较文学理论的学术资源。这要把握三点:1、凸显《易经》的思维,就是"易"为天下之恒理的几层关键性含义。2、强调"侨动"过程的重要性,也就是主张物质位移的枢纽性意义。3、尤其注意"侨-易"之间的二元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德国当代作家鲁格的《光芒渐逝的年代》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所反映的家族史、资本域与侨易性。从“光芒何以渐逝?”的问题着手,以“渐逝”与“渐常”这两个概念的平行设立入手,着重揭示文本中的物象之符所反映的文化内涵,进而层层展开家族史、资本域与侨易性的若干概念,希望提供有效的阐释。并结合文本分析,提出“渐易”概念,即渐之“缓剧疏”,易之“变常交”,两两相合,则可成九义,即缓变、缓常、缓交;剧变、剧常、剧交;疏变、疏常、疏交。  相似文献   

9.
“黑人移民性”作家是一个典型的“侨易共同体”,移民伴随着想象与世界观的改变,使他们摆脱了非洲作家前辈的意识形态限制,卸下了沉重的历史重负,更多地走向自我。本文以莱奥诺拉·米亚诺为个案,借助侨易学的独特视角与研究方法,剖析作家如何在文学创作中对其身份进行解构与重组,寻找非洲、欧洲之外的第三维身份空间,同时思考她的移民书写所带来的美学表现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手抄本纪实文学作品《阳温暾小引,》儒家思想及伦理观念贯穿始终,实录了腾冲和顺侨乡华侨华人在国内国外的种种生活经历,是“侨字号”的教科书,艺术语言富于鲜明的民族风格。160多年来,广泛流传于华侨社会中,对侨乡历史文化、道德风貌、人性心理、风俗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当今了解和研究侨史、侨情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1.
明清侨寓徽商子弟的教育科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徽商为子弟成名计,在侨寓之地或设立专门的书院、义学,或力图使其子弟附学当地官学、书院,或争立商籍,或入籍当地,为其子弟的成材、入仕开辟道路,也为侨寓地教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明清侨寓徽商子弟教育科举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孙奇逢生当明清社会大变革之际,其学《易》研《易》、撰写《读易大全》,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社会人生。他认为研究天道地道,其旨趣在研究人道。其谓“自人用之总一人道”则集中反映其“《易》专责人事”的思想本质。他不仅教人认识斯人之生立难丧易、国家之兴成难败易、天下之治致难乱易的规律性,从而谨畏善治,既贞于终,防患于未然,而且提醒人们“戒慎不闻”,无时不兢惕,无刻不戒惧,从而随时随处,举止有法,既能自估以《易》,而行《易》于一身。所以他教人透过学《易》而为在“我”之《易》,“我”则立身于天地之间,而自觉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改造世界的真正主体,积极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苍凉是凌洁作品的主色调,侨港是她的叙事主体,这个沧桑的侨港交织着国与国、渔民与大海、鱼与船和人与人的对望与忧思。凌洁的叙事暗合了生态女性主义,她把女性与男性严重对立起来,不仅同情和忧虑着处于边缘的弱势女性群体,用悲悯的眼光审视、以苍凉的笔调展示她们的生存困境,而且潜在地批判男性父权文化,通过对男性英雄形象的缅怀祭奠来实现对男子本位的统治逻辑和话语模式的消解。  相似文献   

14.
一部广泛流传于缅甸华侨及腾冲侨乡的民间文学读本《阳温暾小引》,全面系统地叙述了腾越商人离乡赴缅、一路奋斗的风雨历程,这是研究腾冲“侨文化”的一份宝贵资料,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学创作的“品牌性”与生俱来。在经过了从“作者、作品、读者”到“创作主体、文本、接受主体”再到“生产者、产品、消费者”这样一个在当下可以发生种种价值流动与固化的关系中,品牌、品牌化之于“文学创作、文化作品、文化产品”就有了一个整体性的、自然的也是必然的价值构建。文化市场识别、精神审美价值增减“器”、创作个体或群体差异化审美形成战略、文化产品经济利益诉求工具、创作主体“群体性”共振效应、主体价值延伸与边际效益、创作后发展驱动力等等,能够形成一个关于文学创作品牌的有着相对独立无形资产的“价值认知体”。尽管在文学创作的完形过程中,必然要审视、追踪其品牌价值实现的实际结果及其所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文学创作品牌构建的价值作用,在文学的当下生存与未来发展上将会愈来愈明显、愈来愈重要和愈来愈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6.
对于“文学是什么”一题历来众说纷纭: “文学是苦闷的象征”,“文学是白日梦”,“文学是逃避”,直至目前的文学是人类心灵自由的象征”……。这一切对文学的解释无不道出一个奥秘——文学正是在精神的世界里还给人类本该有的自由与完善;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人类可以美满地实现其追求自由的精神本质,可以尽情地实现现实世界对这精神本质的束缚和压抑而产生的苦闷。这片神奇的土地不只为创作主体作家所拥有,更为接受主体的读者而开辟。这不仅就创作主体而言,其所以把自己的文字公之于众,成为作品,而不放入抽屉作为供自己欣赏的日记,这是因为他在感情得到自由发泄的同时,还需要有世界上别的更多的心灵去理解,去共鸣,且是因为作品一旦进入接受过程,也便成了接受者“浇心中块垒”之“他人杯酒”。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实现作品的社会意义,也只有在阅读过程中,作品自身的美学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然而,“阅读活动就其结构来说,首先是  相似文献   

17.
瓦西里·舒克申是当代俄苏文坛上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既是一位作家 ,又是一名编剧、导演和演员。在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的名字同时回响在俄罗斯文坛和影坛上。他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触及到当代俄国社会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如城乡矛盾、农村人口外流 ,以及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本文通过舒克申作品中创作问题和各类“创作型”主人公的分析 ,指出作家在创作问题上的鲜明立场以及他对“创作型”主人公复杂、矛盾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人类主体之外新的“作品”来源,根据其创作过程是否完全独立于人类,可将人工智能创作物划分为第一类人工智能创作物与第二类人工智能创作物。从作品构成要件与客观主义的角度分析,人工智能创作物应当被认定为作品,且应设立人工智能作品作为新的作品类别。若拒绝人工智能创作物进入版权保护体系,会导致“僭称作品”和“公地危机”,不利于版权市场的稳定与繁荣,而版权法体系对其接纳留有空间。从权属问题而言,现有制度与社会伦理都难以接受人工智能成为权利主体,应运用“视为作者”制度拟制人工智能使用者成为“法律作者”与“著作权人”,并建立作品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19.
《工之侨献琴》是一篇含意深刻的寓言。教参对它的主题及寓意是这样界定的:“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工之侨两次献琴而结果不同的故事,讽刺世人以优为劣、好假恶真的世风。”笔认为,在引导学生正面接受这一定论的同时,还应与时俱进,从当今市场经济的角度,  相似文献   

20.
虚实相映是写作中常用的方法 ,应用此法可以建构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二元共同妙悟。创作主体在虚写对象上可达“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之妙 ;接受主体在“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的虚空中来按自己审美观点进行再创作。这样作品就具有了虚实相映的空灵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