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是保证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当今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都加入了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体系, 美、英、德等国家在工程教育认证上有各自特色, 但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也有一些共同特征. 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美、英、德工程教育认证的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专业认证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方式之一。以工程教育评估为例,概述美、英、德三国工程专业认证情况,归纳美、英、法三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共同点,并对我国工程教育评估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建立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建立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 ,对于确保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实现 ,形成自我约束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可借鉴美、英、法等国高等教育评估体制的长处 ,建立由政府代表和高校人员共同组成的高等教育评估理事会 ,把专业评审和院校评估、高校自我质量控制与校外评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以教育评估认证为中心的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介绍了南非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内容及标准,包括其项目认证与协调、机构审核、质量促进与能力发展建设;重点讲述了开普敦大学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保障实践。这给我们带来了借鉴意义,即外部质量保障体系要官方主控化,法制要先行,要重视国际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及保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人才质量是个多元化的概念,它是国际性、多规格、持续性、个性化的概念。根据这一特点,构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应强调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高等学校质量发展机制,建立个性化的高等教育质量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国际合作与亚太区域的“千叶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国际合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重要方面。国际质量保障、资格认证与认可全球论坛连续举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网络相继建立,《保障跨国界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指导方针》的制订,质量保障能力全球策动的联合发起,表明了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国际合作的大趋势。亚太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网络积极响应这一发展,提出了千叶原则。这些原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意大利作为博洛尼亚进程的发起国之一,近年来对本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方面的改革更是深入.按照博洛尼亚进程中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框架,近年来意大利以法律为基础,建立内外结合的质量保障与认证体系,注重信息技术运用和学生参与等措施,希望这些经验与措施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专业质量的保障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础。通过分析英、美等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专业质量保障模式可以看出,外部行业协会介入的专业认证和同行学术评价的专业保障相结合模式对高等教育专业质量保障起了重大作用。我国的专业评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以来,在实践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效,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与提高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工程教育类专业认证的成功经验也为我国专业评估的改革开辟了道路。但是我国的专业评估体制仍存在许多问题,举步维艰。借鉴英、美的经验及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践成功的范例,应建立我国的专业认证与同行学术评价相结合双轨并存的专业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9.
远程高等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我国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大历史使命,在国际视阈中深入研究远程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美、英、日、加等国远程高等教育在发展定位、质量保障、办学特色、办学主体、教学模式、学习体系和学习资源等方面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并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本文通过比较研究远程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这些热点问题,探索远程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和国际化发展道路,以期能为构建我国的远程高等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加拿大通过立法、绩效考核、会员资格、大学排名、专业认证与评估,以及学位质量保障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对高等教育质量实施评估和监控。面对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的机遇和挑战,加拿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并努力构建"泛加拿大"的基本框架,以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远程教育以其崭新的教育模式和迅猛的发展势头成为包括政府、教育界、高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焦点和核心之一是远程教育的质量问题。要使远程教育健康发展,继续为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作出贡献,就必须重视和研究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本文试图对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作理论上的探讨.为构建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内部质量保障为主体,外部质量保障为主导,前者主要是高校的自律机制和自适机制,后者主要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的"学术规范体系"为主线,从而形成了其独立自主、以制度促规范、互动而平衡的鲜明特征。给我国的启示有:建立起法制化、制度化运作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专业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完善以"内部"为主体、"外部"为主导的体系构成;加强内外有效沟通和协调发展的运行体系。  相似文献   

13.
高效、专业的组织机构是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活动的执行主体。美英等国在其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下,建立完善的内外部质量保证机构和专业人员队伍,成为保证本国远程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我国当前宏观质量保证政策体系和组织机构框架已经形成,但是院校内部的质量保证活动分割到管理职能部门中,专门化的质量保证机构缺失。对比国内外机构建设情况,我国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活动应当纳入多元利益主体,围绕核心质量因素设置内外质量保证机构,明确其职责和工作规范,加大质量保证所需的人员队伍建设,以提升我国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工作执行的绩效。  相似文献   

14.
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政策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远程高等教育质量政策体系现状与英美等发达国家比较,存在以下问题:指向远程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政策文本缺失,保证多元主体利益实现的政策层次单一,制定政策的前瞻性、全面性和合法性的工作有待加强。借鉴国外政策建设经验,可以将我国远程高等教育质量政策体系框架划分为核心政策、支撑政策和环境政策,重点构建核心政策中的人才标准政策、课程管理政策、组织机构政策、质量控制政策和学习与公共服务政策的结构。  相似文献   

15.
关于建设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加强科学管理,建设科学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离不开教学评估。创新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应在对以往本科教学评估进行科学、系统评估(元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由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构成,其中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基础,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动力。面对新的形势和环境的变化,我们应努力探索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范式。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质量既存在认识上的问题,也存在保障体系建设和完善上的不足。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发挥作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无法毕其功于一役。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受高校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高等学校应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责任者,而教师则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远程开放教育从技术到运行模式基本上是"西学东渐"之物,附加上中国的成分而为我所用的时候,或许忽略了诸多深层次影响因素。在今日十分强调远程开放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时刻,这些影响因素中会有对解决问题来说十分棘手的主要成分,我们应该关注和研判。即便一时求解有一定的困难,但也有助于我们预测远程开放教育近期目标应落实在什么位置上,这不失为特定环境下的有效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远程开放教育要在教育大系统中取得立足之地,必须准确把握质量观,制订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质量保证措施,这样才能融入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国际质量保证和认证的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各国政府、团体或者学校都寻求一个广泛认可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和认证模式。本文对Dirk Van Damme提出的四种模式做了介绍和评价。即1从现有的国家质量保证和认证系统和机构中分离出来并加强它;2促进跨境质量保证和质量保证及认证的双边认可;3.在国际和全球层面制定质量保证和认证机构的后认证;4建立国际质量保证和认证机制。我们需要根据现实情况来参与高等教育国际质量保证和认证,保护高等教育各利益相关人的权益。完善自己的认证系统。  相似文献   

20.
英国高校"质量文化"及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院校的职责。通过对英国高校“质量文化”的理念、内部质量保障的机构、关注焦点、方法过程及保障目的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并就完善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